出身阿里HR的某培訓師在臺上問大家:
OKR的鼻祖是谷歌,你們知道嗎?
我還真不知道。我知道的是,OKR並不是谷歌發明的,只是被谷歌發揚光大而已,谷歌的OKR,來源於英特爾的安迪格魯夫,而安迪格魯夫曾經明確表示,他的那套東西,來自於彼得德魯克的目標管理。
只不過,格魯夫對目標管理理論進行了改造,使之更加適應企業實際。
現在,都在談論OKR,那麼OKR的精髓到底在哪裡?
其實就3點:1、制定目標要有挑戰性;2、有一部分目標制定自下而上;3、制定的目標要公開透明,包括目標的執行過程和進度,都能一目瞭然,以做到相互協同。
傳統方法制定目標出現的問題
按照傳統方法制定目標,會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怪現象:
一種是為了媚上,明明自己沒有把握完成,卻故意虛報數字,以此向領導顯示決心,爭取能在企業多混一段時間。
一種是儲存實力,個人有能力完成更高目標,但是很清楚上級一定會加目標值,壓力太大,甚至完不成還要受到懲罰、扣工資,那還不如故意報低,這樣能有一個好的完成率,還能多拿獎金,何樂而不為?
把制定和分解目標的過程,變成了一個上下級之間的討價還價過程。
這種制定目標的方法,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與考核掛鉤,導致承接目標者患得患失,不敢充分發揮個人潛能。
二是自上而下,秉承的是組織意志。通俗來說,就是“我們想實現什麼,你必須完成什麼。”強調的是完成組織任務,沒有讓員工在內心裡覺得:這就是我的目標。
從下而上設立員工認同的目標
當我們把目標定在如何實現組織目標上,可能很多員工並不感冒,但如果幫助員工設立個人目標,那一定會引起重視。
作為管理者,是將任務內化為員工自己認為非做不可的事,真正實現從"要我幹"到"我要幹"的轉變,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具備幾個條件:
第一、這個人最好有很強的自驅力,有敢於挑戰現狀的勇氣。
第二、在觀念上植入。告訴大家要做目標的主人,而不是配角。要激發員工的真實意願,“不管什麼事,這是我的事”。
彼得.德魯克曾提出一個非常有創意的想法。那就是每年年底,讓每個人都給他的上司寫一封信,主要包括如下兩點:
1、在我的理解當中,你的目標是什麼,我的目標又是什麼?
2、在新的一年裡,你對我的期望是什麼?
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讓員工自主性設定目標,激發他們去思考,提高主觀能動性。這也反映出德魯克目標管理思想的精髓:目標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挖掘自身(包括個人和企業)潛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和道路,它與自我控制息息相關。
什麼是自我控制?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有一段話:
管理者的工作動機不再是因為別人命令他或說服他去做某件事情,而是因為管理者的任務本身必須達到這樣的目標。他不再只是聽命行事,而是自己決定必須這麼做。換句話說,他以自由人的身份採取行動。
簡單來說,就是自己決定自己幹什麼、怎麼幹,這就是自動自發!那怎樣才能達到自我控制呢?
一方面,要能夠為自己訂立可控性的目標,另一方面,要掌握所需要的資訊。
比如,“利潤提升20%”、“客戶增加100個”,這種目標看上去很量化,並不可控,因為“利潤提升20%”、“客戶增加100個”,這是預期的結果,是一果多因的,除了需要個人主觀努力外,客戶認知度、市場競爭態勢、競爭對手價格等都影響了這個結果,而這些因素對於普通員工來說,他無法控制。
可控的只能是“讓客戶更加滿意”、“每天打200個電話”,這樣的目標既能夠控制,也能夠做到。
每位管理者都應該具備評估自己績效所需的資訊,而且應該及早收到這類資訊,因此才能及時修正做法,以達到預定目標。這類資訊應該直接提供給管理者,而非他的上司;這類資訊是自我控制的工具,而不是上級控制下屬的工具。(彼得德魯克)
這樣就能實現以更嚴格、更精確和更有效的內部控制取代了外部控制,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自動自發”。
也可以說,目標管理的真實含義其實是自我管理,是自主性的制訂目標,而不是來自於跟上級的討價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