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什麼有時孩子總愛和父母對著幹?
你越催,孩子越拖;
你越關切,孩子越事不關己……
擁有14年從業經驗的心理諮詢師侯玉珍老師,同時也是一位媽媽,從自身經歷出發,為你解答,並提供了應對方式。
來看看今天的文章
作者 | 侯玉珍
編輯 | 朗門
一個朋友向我抱怨,為什麼她兒子,那麼磨蹭?
早上上學,起床到穿衣,從洗漱到吃早餐,都需要她不停催促。
另一位媽媽也向我倒苦水:陪孩子寫作業太!痛!苦!了!
孩子拖拖拉拉,容易走神,到了睡覺時間,作業還有一大半沒完成。
想必這也是很多父母苦惱的問題:
孩子為什麼總愛拖延,磨磨蹭蹭的呢?
這看似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出了信任問題。
或許很多父母都難以接受這個回答。
然而,事實的確如此。
接下來,我們來詳細說說。
還記得你的孩子是怎麼學會走路的嗎?
當孩子剛學走路時,我們會站在遠處伸出雙手,在他快要摔倒時扶住他;
當孩子會走路後,我們會鼓勵孩子自己走,不再隨時扶他;
當孩子摔倒時,我們會關心鼓勵他,安撫他。
過程中充滿了信任性的支援。
雖然我們知道孩子會一次次摔倒,但還是相信孩子可以學會走路。
孩子從翻身、爬行和站立,從蹣跚學步到自己吃飯穿衣……在與父母的互動中,持續獲得信任性支援,這就讓孩子擁有了自主性。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需要探索更大世界時,
這個過程會觸發不少父母的焦慮。
“這孩子怎麼這麼慢?”
“為什麼怎麼教都不會?”
“這個都不懂,以後怎麼辦?”
打消這些焦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停督促。
甚至幫孩子做他們本該自己學習探索的事。
覺得他們吃飯太慢,就會一直催;
覺得出門穿鞋太慢,就乾脆幫他們穿。
因此,焦慮的父母往往,就是這樣無意識地剝奪了孩子自己嘗試、做決定的機會,也剝奪了他體驗成功和失敗的機會。
也就是: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功能就被父母取代了。
孩子對自己要做的事,逐漸沒有興趣。
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那些都是父母的事。
沒有興趣的表現是拖延,深層原因是在對抗。
孩子的自我功能無法充分發展,自主性受損,他們會感到失去自我。
這其實是非常恐怖的事。
你想想,如果你的領導會把任何事情,都事無鉅細安排好,你只需要按照他的指令行動就可以了,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我會對這樣的工作沒有任何興趣和動力,感覺這樣的工作沒有意義,因為事情做好、做壞都是領導的事情。
我們和孩子的關係也如此。
所以,為了確保自我的獨立性,孩子必須要對抗。
所以你越叫他快點洗漱,快點寫作業,他就越慢;
你越急,他就一定越拖。
為什麼我們會對孩子有那麼多的焦慮?
說到底,是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信任感——
沒有信任,就會失去耐心;
沒有耐心,父母就會迫切地代替孩子完成屬於他的成長。
說到底,是父母不相信自己。
他們對自己有太多不認可,把自我不能接受的部分,投射給了孩子,認為孩子笨、做不好事情。
這也導致孩子在接受了投射之後,自我感覺很糟糕。
比如,我4歲多的兒子在近一年的時間裡,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來”。
他想自己吃飯、穿鞋、洗手。
在這個過程中,我丈夫就比較焦慮。
他有完美主義傾向,總是覺得孩子太慢,做不好。
雖然他沒有用語言表達,但他用行動表達了——自己動手幫孩子做。
他把自己無法接受的部分,比如做事情拖拉、只做六七十分的程度的部分投射給孩子,認為孩子是故意這麼做的。
他忘記了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和成長速度,還不能做到像他期待的一樣,又快又好。
更何況,我們大人常常也做不到啊。
再比如,一個爸爸因為正在讀初中的兒子玩手機的事,非常焦慮和崩潰。
他發現兒子不按照約定,只在週末玩1小時的手機。
於是,他不僅沒收了孩子的手機,還打算在孩子的房間裝監控,因為他擔心孩子借同學的手機玩。
這位爸爸非常認真地說,孩子玩手機以後就“廢 了",考試退步都是因為手機。
在父子之間發生了劇烈的爭吵之後,孩子離家出走了。
和這位爸爸溝通了之後,我發現這個孩子的學習成績在班裡排前十名,並不像爸爸說的那麼不好。
事實上,這位爸爸,把自己沒有自制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的看法,投射給了孩子。
覺得孩子也是如此,腦子裡時刻上演一出“孩子沉迷手機,學習下降”的大戲,焦慮值蹭蹭蹭地往上漲。
這種心理作用下,更容易抓住孩子孩子沒有自控力的證據。
他很焦慮,為了控制焦慮,於是限制孩子玩手機。
但這位爸爸卻看不到,孩子其實有自己的節奏,問題並沒有他想的那麼嚴重;也看不到孩子昨天多玩了10分鐘,今天只多玩了5分鐘的進步——
孩子的何種表現,通通都是爸爸投射的應證:孩子沒有自控力。
如果爸爸收回投射,他的焦慮也會緩解一些。
所以事實上,孩子的拖延或對抗,都是在自我保護,有時只是為了拒絕父母糟糕的投射。
即使你發現自己出現了以上情況,也不用太憂慮之前的養育方式,我們可以把焦點放在現在和未來。
我們不能信任孩子的重要原因是,我們把自我無法接納的部分投射給了孩子。
因此,我們要把這種投射收回來。
首先,先找到自己無法接納的部分,來確定自己投射了什麼給孩子。
通常,你可以從兩部分去覺察自己對孩子的投射:
1、自己對孩子最擔心的部分;
2、你最迫切希望改變孩子的部分。
比如,一位媽媽,給女兒報了非常多的課程。
她在意識層面覺得,女兒成績達到中等水平就可以;
而在潛意識層面卻覺得,只有拿第一才算合格。
因為她小時候幾乎都是年級第一,而成績是她獲得父母認可的唯一方式。
所以她無意識也沿襲了她父母的做法,用同樣的標準和方式去對待孩子。
其次,處理好和自己的關係,尤其是自己不能接受的那部分。
比如上面的媽媽,覺得考不了第一就不好,還把這個觀念投射給了自己的孩子。
其實,這位媽媽需要接納自己,即使不是第一或不夠完美,也沒什麼大不了,她還是很棒的。
只有這樣,她才能放下焦慮,放下投射,重新信任孩子。
最後,在這個點上,給孩子多一些信任。
在給孩子支援和信任這件事上,永遠都不晚。
不再投射之後,我們還需要不斷支援和鼓勵孩子自我探索、自我規劃和自我實現的行為。
當我們試圖信任孩子時,孩子也許會讓我們失望。
比如上面那位父親曾經試圖讓孩子自己掌握手機的使用頻次,但是孩子沒有遵守約定。
即使這樣,也不必太過焦慮,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孩子食言和突破設定的邊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需要接納這一點。
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犯錯和改正中不斷成長的呢?
所以,家長要信任、支援和鼓勵孩子,接受孩子的不足和錯誤。
這對父母來講,是一個過程,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更是如此。
等一朵花開,等一棵樹生長,不都是這樣嗎? END
作者:侯玉珍,動力學取向諮詢師,14年諮詢經驗,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艾利克森註冊催眠師。編輯:朗門。
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以上內容選自侯玉珍老師的新書《因為我是女性》。
(此處已新增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