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在我們如今的生活中,降雨會幫助人們滋養土地,驅散炎熱,但是如果降雨的時間持續過長,那麼大量的雨水就會堆積在地面而無法被及時排除,進而對我們的生活造成無比嚴重的影響。
之前就曾遇到連續數月的降雨,那場史無前例的大雨不僅摧毀了莊稼和房屋,還讓不少人為此喪命。
光是這幾個月的大雨就讓人們的生活幾乎遭到了致命的打擊,更別說更長時間的降雨了,可是在遠古時期真的存在這樣一場長達100多萬年的漫長雨季。
科學家們在進行完相關工作後發現,在三疊紀岩石層中存在大量的降雨痕跡,而且這一現象並非偶然而是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現。
此外,研究小組的成員在進行動植物化石的勘測中也找到了可以證明常年降雨的證據,最終得出結論,在大約2.34億年以前,地球上卻是曾經有過歷時100多萬年的降雨,人們也把它稱作是卡尼期洪積事件。
卡尼期洪積事件的起源
相關的研究人員透過研究和各項資料的對比後發現,在當時那個時期地球正好處於大陸的分裂狀態,而過分活躍的地殼和板塊的運動造就了火山的高發運動,這些噴發的火山灰將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層當中,進而使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驟然提高,最終發生了這一場罕見的超長降雨。
地球內部如此之多的二氧化碳
很多人看到這裡不禁想要問為什麼火山噴發會釋放出如此之多的二氧化碳呢?這還是要從太陽系中所含有的化學元素的丰度值來說起。
從相關的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在太陽系中含量最高的就是H、C、O等元素,而且由於氧的活潑性較強,很容易在常溫常壓條件下或其他比較容易實現的條件下發生生物化學反應,從而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在太陽系裡二氧化碳和水是兩種最為常見的物質,在除了地球的其他星體中也是能發現類似物質的存在的。
不過雖然二氧化碳是氣態物質,但由於其本身的相對質量較高,因此極容易被天體所捕獲,所以在地球剛剛形成的時候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非常高,甚至要遠高於氧氣和氮氣。
二氧化碳是如何跑到地球內部的
那麼這些二氧化碳又是怎樣從大氣層進入內部迴圈當中的呢?這一過程的關鍵就在於地球上的液態水。
眾所周知,水對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是非常高的,當二氧化碳進入水中後便會形成碳酸,而這種弱酸又會與地球上的其他元素例如鈣元素和鎂元素等相互反應產生鹽,並沉澱到地底,進入內部的岩石圈當中。
而且根據相關的資料資料中可以看到,目前地球的岩石圈中所含有的碳酸鹽中的碳含量大概能達到2.7億億噸,而大氣層中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含量只有不到2萬億噸,由此可見,在地球剛剛建立的初期大半的碳都是被封鎖在了地下。
而當這些岩石層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時,積存在其中的碳酸鹽又會重新發生分解反應,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來。不過這些重新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並不會直接進入到大氣當中,而是被堅固的岩石層所包住,直到進行火山運動時,地殼出現裂痕,這些二氧化碳才會爭先恐後的一躍而出,進而飛往大氣層。
大約在2.34億年之前,由於板塊之間的相互擠壓和拉伸,造成大量火山集體處於活躍狀態,過於頻繁的火山運動也造成了二氧化碳的外洩,而這種溫室效應也造成了地球的平均溫度有了明顯的上升,而海洋也因此出現了大面積蒸發的現象,大量水蒸氣也隨之進入空氣當中形成了強對流的天氣。
而持續的降雨降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降低二氧化碳含量的效果,並且在降溫方面也頗有益處。不過,地底的二氧化碳也在不停的釋放,持續降雨與持續釋放的二氧化碳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這才導致長達100多萬年的降雨的形成。
由此可見,長時間的降雨實際上主要是由於大氣層中的過量二氧化碳造成的,那麼在不久的將來會不會仍然出現這樣極端惡劣的天氣呢?
其實答案不用我說,大家也能猜到,畢竟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飛速前進,二氧化碳的製造量也是在呈幾何倍的遞增,再加上地殼的運動也不是人類憑藉一己之力就能阻止的,長期的火山運動仍然存在,在未來的某一天如果發生了大面積的地殼運動,進而造成大量二氧化碳的湧出,那麼這種長時間的降雨仍然可能再次發生。
結語
不過,這種看似神秘的長時間降雨現象,其實也是地球的一種自我調節和控制的方式,不過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要了解的是,這種調節並不是永久性的,一旦超出了它的限度就可能面臨崩潰。
過量的二氧化碳很有可能會造成溫室效應的失控,進而讓地球一改往日的繁榮和生機勃勃,變得一片死寂,就像金星一樣。所以為了我們美好的家園,一定要做到節能減排,綠色出行,為我們的地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