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再一次證實了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團隊前瞻判斷的正確性——選用“組合拳”的方式讓治療藥物在與新冠病毒的對戰中“再下一城”。
“疫情初期,我們經過對病毒的分析,意識到要真正抑制這個病毒,靠單個抗體可能不行,於是提出了要用抗體對的策略。”張林琦說。
在2020年3月,人類對新冠病毒本身還沒有摸清,對能夠抑制、消滅它的特效藥物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一切都在摸索階段。和病毒打了幾十年交道的張林琦憑藉與以艾滋病病毒為代表的狡猾病毒鬥爭的經驗,敏銳地意識到了中和抗體藥物可能要“掉進去的坑”,提前做好了預案。
一旦病毒成功逃逸實驗室選擇的中和抗體,一切將會從頭來過。當2020年秋冬季節優勢的新冠病毒變異株捲土重來時,一些同樣很早就開展了新冠病毒藥物研究的其他國際團隊篩選出來的抗體,沒能經受住考驗,紛紛折戟,被病毒完全逃逸,以失敗告終。
“我們必須篩選出兩個抗體藥物,它們能協同作戰,組合作用。”張林琦的思路在新冠病毒的一次次變異中經受住了挑戰。
變異株出現時,研發團隊都會第一時間在體外進行活性的測定,看看藥物是不是對新的變異株依舊有效。一次一次積極的結果證實了團隊從206個優秀中和抗體中,經過嚴格細緻篩選、優中選優選出的這兩個抗體——安巴韋單抗(BRII-196)及羅米司韋單抗(BRII-198)是真正優秀的“戰鬥搭檔”。
據權威雜誌統計,從開啟臨床試驗到上市,生物藥(中和抗體藥物屬於這一類)的總成功率僅為14.6%。一個很貼切的比喻是:新冠藥物走出實驗室僅僅是走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
為了更快投入到抗擊新冠的戰鬥中,研究團隊“雙路作戰”,夜以繼日推進常規科研工作的同時,積極推動產業化的工作。
安巴韋單抗及羅米司韋單抗組合療法作為我國首款新冠病毒治療藥物上市後,業內專家曾評價,其在臨床試驗組織方面的經驗值得國內同行借鑑。
國內多家研究團隊共同合作開展的該藥物一期臨床試驗資料得到國際認可,藥物直接進入一期臨床;入選國際試驗平臺,與其他候選藥物使用同一安慰劑對照組,大大加快了臨床試驗的程序;與國際試驗平臺接軌,資料的專業性、準確度得到更廣泛的認可。
這些都為我國開展新冠藥物臨床試驗研究開闢了嶄新的成功路徑。張林琦表示,基於前期的驗證和以往的經驗,團隊對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參與臨床試驗即將獲得的結果充滿自信。最終的資料結果也證實了我國中和抗體藥物研發團隊的技術實力。
“在全世界多地區多種族多個變異株流行的情況下,能夠達到80%的效果,那是何等的不容易。”張林琦說。
技術實力、應對策略、產業程序……在新藥研發的各個環節,首款新冠抗體藥物的創制成功為中國新藥研發行業走出了一條可以效仿的示範路徑。
記者 張佳星
來源: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