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2794期。1955年全軍評銜時,羅帥擔任總幹部管理部部長,因此對於這項工作負有重要領導責任,也具有相當的話語權。無論是從羅帥的謙遜性格還是當時的實際職務(避嫌)而言,他都希望能夠辭讓自己的元帥軍銜,並且多次向中央提出了這個想法。但是每次一提到讓銜問題,主席都是直接否決,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事實上羅帥在軍事生涯中沒有指揮過任何一次大戰,論戰功不少大將、上將都是要超過他的,為什麼主席卻絲毫不考慮羅帥請辭的提議呢?
第一點原因,元帥軍銜不是想辭就能辭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十大元帥都是當時的中央軍委副主席,羅帥本人是在1954年6月任職軍委副主席的,這時距離授銜還有1年零3個月。如果羅帥的軍銜能夠辭讓的話,那麼其他副主席應該怎麼安排?總不能只有一位副主席是大將,其他幾位都是元帥。所以元帥級別的軍銜,不是本人想辭讓就可以實現,從大局考慮也不可能授予羅帥其他的軍銜。
第二點原因,羅帥雖然在軍政生涯起步時的職務並不高,但他參加過秋收起義,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細節。我黨早期領導了8次大規模暴動,以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影響力最大,而秋收起義無疑是其中最特殊的,因為主席是秋收起義的領導人,這個意義不言而喻。無論是元帥、大將、還是上將軍銜,秋收起義勢必要有合適的代表人物。
在1955年授銜時,資歷和貢獻最大的秋收起義代表,非羅帥莫屬。如果他不被評為開國元帥,則參加了秋收起義的其他著名將領是無法往下排的,像譚政、陳士榘、黃永勝等人,畢竟不能與元帥相提並論,無法很好地代表秋收起義這個重要“山頭”。所以這個元帥軍銜,是羅帥無論如何都辭不掉的,超出了他個人所能決定的範疇。
第三點原因,在紅軍時期我方兵力、裝備處於絕對的軍事劣勢,國民黨方面卻無法消滅紅軍;抗戰時我軍進一步壯大,到了解放戰爭中增長速度更是驚人,三大戰役後逆轉了和國民黨軍的力量對比。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我軍的思想政治工作過硬,水平遠高於國民黨軍隊。根據地的老百姓願意主動加入我軍,組織紀律性和戰鬥力也更強,這個武器是敵人所不具備的,有著突出貢獻。所以在政工工作領域,必須要有一位元帥代表。
主席本身也是以思想政治水平工作高而著稱的,十分重視這一領域的人才。羅帥是軍內公認的最強政工幹部,在山東和東北都有過驚人的根據地建設成績,是任何同級幹部都比不了的。其他以政工水平著稱的將領,像譚政、羅瑞卿、蕭華等人,尚且不具備和羅帥比資歷和貢獻的資本。如果羅帥不能被入圍元帥之列,則政工領域將有很大缺失,體現不出評銜的公正性。
元帥當中,唯一可以在政治工作上和羅帥媲美的,就是長期在華北任職的聶帥,建設晉察冀根據地的功勞也很大。但聶帥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政工幹部,他是“軍政全能”,既擔任軍事主官,也長期兼職政委。讓他作為政工元帥的代表並不合適,羅帥仍然是無法替代的。所以無論如何,主席都不可能允許羅帥辭讓軍銜。
“史源歷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於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歷史全貌,帶來精彩歷史細節。歡迎關注@史源歷史專欄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