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英國《自然》雜誌聲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地理學家卡姆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地理學家普姆庇對鸚鵡螺進行研究,在對千百隻鸚鵡螺進行解剖後,發現它們是一種奇妙的“時鐘”,月亮在地質年代中的變化歷程默默地記載在其外壁的生長紋上。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種生活在太平洋南部水域裡的鸚鵡螺,是地球上的“活化石”。這種奇異的軟體動物,身上揹著一個大貝殼,外貌有點類似於蝸牛。鸚鵡螺在吸取氧氣的時候,通常分泌出一種碳酸鈣,並把它儲存在它的貝殼出口處。
白天,在厭氧呼吸過程中,碳酸鈣慢慢地溶解後留下一條條小槽,也就是生長紋。有趣的是,鸚鵡螺的殼很大,許多個小室由許多弧形隔板分開,每個氣室之間的生長紋大約有30條左右,十分接近於塑望月(俗稱太陰月)。生長紋每天長一圈,氣室一個月長一隔。
在考察、研究了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的鸚鵡螺化石後,兩位美國學者發現同一地質年代化石長有相同的生長紋,不同地質年代化石的生長紋就不同。如新生代漸新世的螺殼上有26條,中生代白堊紀的螺殼上有22條,侏羅紀的螺殼上有18條,古生代石炭紀的螺殼上有15條,奧陶紀的螺殼上有9條。由此,人們就假設,在4億多年前,月亮用9天就能繞地球一圈,而隨著時間的變遷,月亮的公轉週期,逐漸變成15天、18天、22天、26天,而到今天則為29天多。
他們根據引力等法則做進一步推算後所得的結果為:4億年前,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相當於現在的43%左右,7000多年來,月亮正在漸漸離地球而去,其離去的速度為每年94.5釐米。那麼今後會怎麼樣呢?透過對日食的觀察以及根據對3000年間的天文紀錄的計算,另一些科學家也發現月亮在悄悄地離地球遠去。其離開的平均速度為每年5.8釐米。
雖然科學家們得出的月亮遠離地球的速度不同,但他們都得出一致的結論,即月亮正在緩慢地遠離地球而去。長此以往,月亮總有一天會飛離地球,消失得無影無蹤。
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聰明的人類也許能用自己的智慧留住月亮這顆美麗的星球,讓它與地球長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