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巴西人想要吃蜂蜜必須依賴進口,為了擺脫這種禁錮,巴西的遺傳學家克爾,決心透過遺傳學技術培育出適合於熱帶氣候的蜜蜂。
原本是一件好事,沒想到培養出一群危害人類的小惡魔。
養蜂工人弄巧成拙
在一九五六年,克爾辛辛苦苦地從非洲抓來63只野蜂蜂王跨越千山萬水,運到了他的實驗室,而倖存下來的48只野蜂蜂王和歐洲蜜蜂進行雜交,希望培養出兼具兩種蜜蜂優點:產量高、還能適應熱帶氣候的新種蜜蜂,以適應當地的環境。
經過重重實驗,最終成功保留下來原種的29只蜂王,對於這群未來的希望,科爾自然十分的寶貝它們,生怕它們逃出蜂箱,讓自己的努力付之東流。
於是克爾就在蜂箱上塞上塞子,僅留一些較小的孔,因為蜂王的體型較大,沒辦法逃脫,而負責採蜜的工蜂就可以在蜂箱中來回出入,原本萬無一失的蜂箱養殖,卻被一個手欠的養殖工人給打破了。
1957年一位養蜂人路過科爾的養殖基地的時候,他發現蜂箱進出口的小匣子沒有被拔出來,按照他以往的養殖經驗,在蜂王沒有產卵的季節,沒有必要堵上塞子,於是他自作聰明的塞子開啟,但卻引發了蜂后出逃的慘劇。
在新領地生根發芽
這一次出逃可不得了,克爾原本希望透過兩種蜜蜂的雜交,將這種非洲蜜蜂的攻擊性降低,可是沒想到它們的攻擊性卻得到了保留,而且這種非洲蜜蜂的繁殖效率特別高,普通的蜜蜂一年只能繁殖一次,而非洲蜜蜂則是全年無休,母蜂每年可以產卵2000粒,一年便可以繁殖超過幾十萬的新蜂群。
同時這種非洲蜜蜂適應環境的能力還特別強,普通的蜜蜂需要搭建蜂巢之後,在蜂巢之中才能生存,一旦蜂巢被摧毀,它們就需要很大的時間來恢復整個種群,這種非洲蜜蜂則不一樣,自然界中的山壁、洞穴、樹洞、草叢,都可以成為它們的棲息地。
這種非洲蜜蜂不同於普通蜜蜂,它還極善長跑,普通蜜蜂的巡弋範圍只有55公里,而非洲蜂群則可以遷徙超過100公里。
於是非洲蜜蜂迅速席捲了整個南美洲,並且一路攻城拔寨,在美洲大陸上不斷橫行,每年以100至200千米的速度迅速向北擴張。1999年這群不速之客成功跨越了墨西哥入侵到了美國的德克薩斯州。
非洲的氣候環境如此惡劣,這群殺人蜂還能混得風生水起,到了水草豐美的美洲,它的數量呈現指數級的上升,再加上平時沒有它的天敵:平頭哥蜜獾,時不時的掏毀它的老家,更是讓它的數量持續氾濫,截止至今,它的數量已經突破了15億隻。可是數量這麼多,當年遺傳學家克爾想要讓巴西本土蜂蜜出產增加的目的卻沒有達到。
為了對付非洲蜜蜂巴西必須採取強硬的措施,幫他絞殺這些蜜蜂,這就導致巴西的蜂蜜產量不增反降。這些殺人蜂被放出去的1957年,巴西的蜜蜂產量為6500噸,等到了1974年蜂蜜的產量僅有4120噸。不過隨著近年來隨著巴西人對於非洲蜜蜂習性的不斷熟悉,和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才讓巴西的蜂蜜產量逐漸回升,讓巴西一躍成為世界第七大蜜蜂生產國。
殺人蜂是怎麼殺人的?
說得這麼玄乎,跟普通的蜜蜂相比,殺人蜂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首先這種殺人蜂的攻擊慾望特別的強,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就會群起而攻之,這種刺激包括但不侷限於氣味、噪音、物理攻擊等方式。
但殺人蜂和別的蜜蜂有一點不一樣的,就是殺人蜂的蜂刺並沒有倒鉤,普通蜜蜂攻擊完別人之後就會將蜂刺留在敵人體內,這樣就會導致蜜蜂的內臟隨著蜂刺一起被帶出來,這是一種同歸於盡的打法,而殺人蜂則不一樣,它可沒有倒鉤,但卻可以用自己的刺,不斷的對敵人發起進攻。
殺人蜂的毒素足以讓人致死,殺人蜂的蟄針有一根導管連線著毒囊,毒囊又連線著腺體,一根連線著酸腺,一根連線著鹼腺,當攻擊他人的時候,酸鹼液會同時釋放毒素,迅速地注入敵人的體內,它的毒液主要是由蛋白質,肽類和生物胺構成,其中最致命的就是蜂毒中的肽類,它會讓血管中的紅細胞破裂,紅細胞破裂之後就會釋放出肌紅蛋白和血紅蛋白,最終導致腎小管的堵塞,加速腎臟的缺血,最終引發急性腎衰竭。
同時對於蜂毒過敏的患者就會出現低血壓,導致心肌缺血。蜂毒中血管的活性成分也會增加心肌動力,加速心臟的需氧量,導致心肌損傷,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導致心臟驟停的現象。同時蜂毒中還含有一些肝細胞毒素,可以讓肝細胞分解對消化系統也會造成損害。可以說蜂毒是全方位無死角的,對你的身體健康進行打擊,一個成年人被這種蜜蜂蟄5下以上,就很有可能會導致急性腎衰竭,最後死亡。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就快速逃離蜂巢的話,不就可以免於被殺人蜂攻擊導致死亡嗎?其實並不然,這種殺人蜂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不光會單獨出擊,甚至還會呼朋喚友。在它攻擊敵人的時候還會釋放一種異戌基醋酸鹽資訊素標記敵人,這種資訊素會使得它不斷地向敵人發起進攻的同時,還會吸引到其他殺人蜂一起進攻,大有不把你打倒是不罷休的氣勢。
缺少天敵,繁殖能力極強,最終導致了殺人蜂在美洲大陸上的泛濫,這一弄巧成拙是讓我們不得不警惕生物入侵的風險,在引入每一個新物種之前,必須要慎之又慎,不要好心卻辦了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