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了,真沒想到,
它還能再長出來,
而且這次感覺更嚴重了……”
家住甘肅省的王大叔這樣說。
原來,九年前,王大叔查出顱咽管瘤。他聽說劉衛平教授是治療顱內腫瘤的專家,便慕名前來接受治療。受限於當時神經內鏡技術尚未發展成熟,劉院長便為其做了開顱咽管瘤切除手術。
一月前,王大叔感覺四肢麻木且無力,家屬趕緊將他帶到醫院複查頭顱MRI,果然,結果提示是顱咽管瘤復發,且此次腫瘤體積比上次還要大一些,王大叔再次找到劉衛平教授,來到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腦科醫院神外一病區就醫。
顱咽管瘤是一種常見的顱內先天性腫瘤,雖屬良性腫瘤,但患者術後複發率高,死亡率高,且復發後二次手術死亡率更高。而既往常用的開顱手術方式需要從神經、血管間隙操作,容易損傷神經、血管,且存在視野死角,有著創傷大,手術時間長,術後併發症多等弊端。隨著技術的進步,近幾年開展的內鏡下經鼻蝶顱咽管瘤切除術可以克服上述侷限,能更好保護好視交叉、垂體等重要結構,降低術後併發症發生率。
“內鏡下經鼻蝶顱咽管瘤切除術有難、多、快、省的特點。”在看過王大叔的各項檢查後,神外一病區主任丁志斌介紹到,難在於王大叔既往做過開顱術,此次手術勢必黏連較重,顱內重要結構較多,需仔細分離,在保護好重要結構前提下全切腫瘤,這對主刀醫生的技術要求非常高;多在於術後患者發生尿崩症 、電解質紊亂、腦脊液漏、感染、垂體功能底下等多種併發症的可能性大;快在於手術沒有傷口,採取經鼻進入顱內,減輕患者痛苦,術後能快速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省在於經鼻蝶手術不需要開顱,而是透過鼻腔、蝶竇等天然孔隙為手術通道,進行咽管瘤切除的手術,避免了對上方神經、血管的騷擾,創傷小、恢復快,花費少。
內鏡下經鼻蝶顱咽管瘤切除術
在檢查垂體激素及甲狀腺功能、排除手術禁忌症後,專家們為王大叔實施手術。
術中發現腫瘤位於垂體後上方,呈囊性改變,腦科醫院名譽院長劉衛平教授透過視交叉及垂體柄之間的間隙暴露腫瘤,充分保護好視交叉、垂體柄、大腦前動脈等周圍重要結構,吸出囊液,完整剝離囊壁,手術順利結束。
術後,
王大叔恢復良好,
未出現尿崩症,
電解質維持穩定,
肢體無力較前明顯改善。
知識連結
什麼是顱咽管瘤?
顱咽管瘤是顱內最常見的先天性良性腫瘤,佔約60%左右。起源於拉特克囊(Rathke, s pouch)的上皮細胞,可發生於口嚥到第三腦室底之間的任何部位,好發於鞍區的鞍膈以上、第三腦室以下的範圍內,呈雙峰型,5-14歲兒童及40-60歲的成人發病率最高。顱咽管瘤大多數是囊性的,只有10%為完全實質性,以單囊多見,內含黃褐色內燃機油樣囊液,放置不凝固。
顱咽管瘤的臨床表現?
顱內壓增高引起頭痛、噁心、嘔吐等;壓迫垂體導致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疲勞、電解質異常,促甲狀腺激素缺乏引起食慾下降、體重增加,男性激素缺乏表現睪酮水平低,導致性慾下降和陽萎,女性激素缺乏導致不育;下丘腦功能障礙出現尿崩症(多飲多尿)、疲勞、行為變化、甚至影響體溫、心律、血壓變化。
顱咽管瘤該如何治療?
顱咽管瘤的手術治療到目前為止仍是神經外科醫生面臨的難題,它雖不會發生惡變,但治癒困難的特點使得它具有惡性腫瘤的生物學行為。首次手術治療的死亡率可高達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再次手術的死亡率會更高。在不引起嚴重術後併發症和神經功能障礙前提下,儘可能首次手術完全切除,經顱手術需要從神經、血管間隙操作,容易損傷神經、血管,而且存在視野死角,近年來發展神經內鏡下經鼻蝶入路顱咽管瘤切除術,可以克服上述侷限,能更好保護好視交叉、垂體等重要結構,降低術後併發症發生率。術後併發症多,主要包括尿崩症、水電解質紊亂、中樞性高熱、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內分泌紊亂、癲癇、應激性潰瘍、視力視野障礙等;另外囊液溢位,刺激室管膜或腦膜,還可引起無菌性腦膜炎,因此要嚴格執行術後監測,並及時處理。
顱咽管瘤的預後?
顱咽管瘤死亡率為5%-10%,多因下丘腦損傷所致,5年生存率約55%-85%,大多數在1年內復發,腫瘤複發率為20%,3年後復發少見(延遲復發通常見於那些被認為腫瘤已“完全”切除患者),再次手術的致殘率/死亡率均升高,隨著顯微外科尤其是神經內鏡技術的發展,顱咽管瘤的手術效果已經取得明顯提高,治癒率大為改觀,預後也有較大改善,有統計資料證實,腫瘤全切和次全切後患者10年生存率可達85%以上,手術方式、病理型別、腫瘤大小和生長部位,以及術後有無聯合放射治療等綜合治療、併發症等均可影響顱咽管瘤預後。
腦科醫院神外一病區專家介紹
劉衛平 腦科醫院名譽院長
教授 主任醫師
博(碩)士生導師 醫學博士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常委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神經內鏡學組副主委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損傷與修復委員會副主委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神經內鏡與微創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專業培訓與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醫療器械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醫療器械管理專業委員會神經外科器械學組副主委
中國微迴圈學會神經變性病專業委員會腦積水學組副主委
2000-2001年在日本國立香川醫科大學留學。分別於1998年、1999年、2001年在日本大阪大學、藤田保健醫科大學、福井醫科大學學習顱底神經外科及神經內窺鏡手術。2010年遠赴美國UPMC(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學習內窺鏡顱底外科手術技術,2013年在德國埃朗根大學垂體瘤中心進行交流學習,2014年專程赴德國圖賓根大學學習脊柱內鏡手術技術,2016年赴美國範德堡大學及醫院學習功能神經外科技術。研究方向為顱底神經外科、神經內窺鏡手術及中樞神經再生與修復研究。多年來,在神經外科臨床疾病的診治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每年門診診治病人近6000餘例,收治病人1000餘例。獲國家、軍隊和陝西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9項。並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及軍隊多項課題資助。主譯專著1部,參編專著12部,在國內外醫學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榮立三等功兩次,多次榮獲學校及西京醫院的嘉獎。在“5.12”抗震救災中被評為“先進個人”,並榮立總後勤部“三等功”。2017年獲陝西省衛計委“三秦最美醫生”稱號。
丁志斌 腦科醫院神外一病區主任
主任醫師 教授
中華醫學會陝西分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
陝西省保健協會神經外科保健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西安醫學會醫療技術鑑定專家庫成員
陝西省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常務委員
中華醫學會西安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陝西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內鏡學組委員
陝西省神經外科整合專委會委員
2000年10月建立我院神經外科。多年來一直從事臨床醫學醫療教學工作,共實施各類顱腔外科手術千餘例,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熟悉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最新動態,在國家及省級專業雜誌發表論文十餘篇,擅長顱內腫瘤、高血壓腦出血、腦積水、顱腔損傷及其複合傷的診斷、手術及治療。2007年3月-2009年3月承擔院內課題一項《改良大骨班減壓術在重型顱腦損傷中的應用》 ,並於2013年在西安舉辦的第十二屆中華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學術年會上以此課題進行了大會發言,其成果獲得了全國同行的認可,使我院重型顱腦損傷的救治水平位於國內領先水平。
金林 腦科醫院神外二病區主任
主任醫師 教授
中華醫學會陝西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醫師學會陝西神經外科專業常務委員
中華康復學會陝西分會顱腦損傷康復專業常委
陝西省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委員會常委
陝西省保健協會腦疾病防治專家委員會常委
從事神經外科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25年,擅長顱腦顯微微創手術。在腦出血、腦動脈瘤、顱內腫瘤等顱腦疾病的顯微手術治療上有較深的造詣,組建學科,成立神經外科病區和神經重症病房。
每年完成350多例手術,在省內有較高的知名度。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餘篇,SCI論文4篇。完成陝西省教育廳課題二項,主編《神經疾病診療學》專著一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一項。受聘《實用醫學雜誌》審稿專家。參與制定中國臨床指南一項。
張蓓 腦科醫院神內病區主任
神經病學教研室主任
主任醫師 教授 碩士研究生導師
神經生物學博士
陝西省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常委
陝西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委員
陝西省保健協會介入血管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再生與修復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常委
西安醫學會神經內科學分會常委
主持省廳級科研專案4項,以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病機制為研究方向,近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3篇,其中SCI收錄5篇,獲陝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許剛柱 腦科醫院神外一病區副主任
主任醫師 教授
中華醫學會陝西分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會員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會員
陝西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陝西省腦疾病分子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西安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
長期從事臨床診療、教學、科研工作,擅長顱腦腫瘤及脊髓腫瘤、顱腦損傷、腦出血及腦積水等的診斷及治療,尤其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具有優勢,包括腦梗死、煙霧病和頸動脈狹窄等的手術治療。研究方向為顱腦損傷、神經系統腫瘤及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基礎研究及臨床診治,主持及參與省廳級科研課題多項,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SCI收錄11篇,獲得省廳級獎勵及國家專利多項。
吳濤 腦科醫院神外一病區
副主任醫師 碩士
中華醫學會陝西分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會員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會員
西安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
擅長顱腦腫瘤及脊髓腫瘤、顱腦損傷、腦出血及腦積水等的診斷及治療,主持及參與省廳級科研課題多項,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10餘篇。
來源:西安醫學院一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