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個總督中,直隸總督拱衛京畿,看護滿人的東北老家,所以被譽為疆臣之首;兩江總督地處國家賦稅之地,文風鼎盛,屈居第二。故這兩個總督的政治地位較其他各省總督更高。
按照清代“首崇滿洲”的基本國策,各省總督、巡撫在道光以前,基本上是不輕易授予漢人的。但事情也不絕對,就以直督來說,首任者就是漢人李維鈞,其後又有李紱、唐執玉、李衛、劉墉、梁肯堂等。
御史查了一下,八省總督中,有七個總督在道光以前都有漢人的任職經歷,且為數也不算少。唯獨陝甘總督是個例外,自乾隆始定陝甘總督以來,到道光五年(1825)為止,這期間從未有漢人擔任該職。
陝甘總督為何不授漢人呢?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陝甘總督的歷史沿革
各省總督中,陝甘總督的設定情況最為複雜,順治元年置陝西總督,駐固原。十年,兼轄四川;十四年四川另設總督分離出去,陝西總督駐地移至漢中。
康熙三年,改陝西總督為山陝總督,兼轄山西,移駐西安;十四年又改稱陝甘總督,但不久更名為山陝總督,仍轄四川。雍正元年,四川另設總督,到了十三年又復轄四川,更名為川陝總督。
乾隆十三年,因用兵西北,於四川、陝西各設總督,十九年,裁撤甘肅巡撫,兼轄陝西,駐肅州。二十五年,陝甘總督遷駐蘭州,仍兼管巡撫事。此後一直到光緒八年,新疆建省,亦歸陝甘總督所轄。
可以看出,陝甘總督的名稱從清初到乾隆中期的變化很大,但轄區主要是在陝西、四川、甘肅這三省。這是因為,截止乾隆統一新疆之前,西北多事,總督一職頻繁改動是出於軍事方面的需要。
陝甘總督從乾隆二十五年以後形成定製,其全銜為“總督陝甘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茶馬兼巡撫事”。此外,陝甘總督是全國八個總督中,較早加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的。早期的其他省總督,有的還是兵部侍郎銜。
清初在陝甘任職的大員,基本上是以武將為主,文職的佔少數。且清一色都是旗人(包括漢軍旗)。乾隆二十五年,尹繼善出任第一任陝甘總督,其後依次是黃廷桂、永常、吳達善等。其中乾隆朝最著名的當屬李侍堯、福康安。
陝甘的局勢註定了總督一職不能授予漢人
清代自入關統一中原後,西北地區一直是清王朝的事故多發地。尤其是戰鬥民族準噶爾汗國給康、雍、乾三代帝王制造了太多的麻煩。自康熙朝噶爾丹開始,準噶爾屢屢襲擾內地,製造分裂。
陝甘總督的轄區甘肅、陝西兩省地理位置正好是西北的主戰場,凡是朝廷用兵,皆以此兩省以及四川為根據地。所以陝甘總督的人選就顯得十分重要。
清代由於是滿洲貴族建立的政權,骨子裡就帶有不信任漢人的固有思想。歷代統治者最害怕的不是外敵,而是佔了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如果陝甘總督是漢臣,那麼要是與準噶爾部聯合起來對抗朝廷,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實際上,清王朝在陝甘這個地方是吃過漢人虧的。三藩叛亂時期,吳三桂利用民族矛盾極力煽誘,陝西、甘肅、四川很多綠營將領紛紛響應,這讓康熙帝十分頭痛。旁得且不說,就一個陝西提督王輔臣就讓朝廷花了不少的心血。
陝甘這個地方比較特殊,在全國各省的綠營軍隊中,以陝甘綠營人數最多戰鬥力也最彪悍。康熙皇帝就曾說:“天下綠營兵無如陝西強壯,而其數較各省倍重。”
正是意識到了陝甘綠營的重要性,所以康熙帝在平叛三藩時才調整戰略,重用陝甘綠營將領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等人,號稱“河西四將”。可以說,在平定三藩時,陝甘的綠營軍隊是出了大力的。同時也讓朝廷深感陝甘這個地方,不能讓漢人掌權。
此外,陝甘又是一個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地區,這裡的回民時不時製造事端。有清一代,回民起義大小數十次,乾隆就有著名的甘肅撒拉族起義,還有後來左宗棠擔任陝甘總督時,即同治元年爆發的由赫明堂、馬化龍等領導的回民起義。
陝甘屬於經濟、文化欠發達地區,但在軍事方面卻又是最重要的。儘管乾隆皇帝統一了新疆,平定了西藏,但在最高統治者的眼中,陝甘就是一個隨時都有可能爆炸的定時炸彈,以漢人治陝甘,心裡頭實在不踏實。
而直隸、兩江則不同,儘管他們的政治地位高,可畢竟是內地,至少不用擔心這兩個地區會發生軍事動亂,所以讓一些信得過的漢人擔任總督,也是可以考慮的。
別說是直隸、兩江總督,道光以前漢臣就算是官至大學士、軍機大臣的也不見得稀奇,唯獨陝甘總督一職,那是連做夢都不可能夢到的。
第一位擔任陝甘總督的漢人是楊遇春,他是三朝老臣,參與了平定川楚白蓮教,封爵一等昭勇侯,他於道光五年署理陝甘總督。道光八年正月,楊遇春因平定張格爾有功,加太子太保,實授陝甘總督。
道光以後,漢人中還有鄧廷楨、林則徐、左宗棠、楊嶽斌、曾國荃等出任陝甘總督。但此時的大清朝,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後,地方督撫中漢人佔了一多半,陝甘總督的任職資格自然也沒有以前那麼講究了。
備註:御史只是大致查了下相關史料,或有不足之處,如有遺漏敬請讀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