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表彰在奈米研究領域做出重大貢獻、進而推動奈米學科發展的傑出科學家,《奈米研究(英文版)》(Nano Research)編委會、清華大學出版社以及施普林格出版社於2013年共同設立了國際性的奈米研究獎。此獎項每年評選一次,獎金為1萬美元。候選人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由《奈米研究(英文版)》編委會成員進行提名,評獎委員會決定最終人選。前八屆獲獎者分別是:哈佛大學 Charles M. Lieber教授 (2014)、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Paul Alivisatos教授 (2015)、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楊培東教授 (201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 (2017)、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江雷教授(2018)以及美國西北大學Chad A. Mirkin教授(2018)、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教授(2019)以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Omar M. Yaghi教授(2019)、復旦大學趙東元教授(2020)以及美國西北大學John A. Rogers教授(2020)、北京大學劉忠範教授(2021)以及荷蘭代爾夫特工業大學Cees Dekker教授(2021)。
第九屆奈米研究獎授予兩位國際奈米科技領軍人物:
斯坦福大學戴宏傑院士以及佐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院士。頒獎典禮將於第十六屆中美華人奈米論壇期間舉行。戴宏傑院士和王中林院士將出席典禮並發表演講。同時兩位教授應邀將在《奈米研究(英文版)》發表專題文章。
《奈米研究(英文版)》是由清華大學和中國化學會主辦、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優秀英文學術期刊,主要發表在奈米研究領域具有原創性的世界一流科研論文以及世界頂級科學家撰寫的權威性、全面性的綜述論文。目前最新的影響因子為8.897。
2022年第九屆奈米研究獎獲獎人介紹
戴宏傑院士
戴宏傑,物理化學家,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斯坦福大學化學系傑克遜-伍德化學教授。戴宏傑教授是國際公認的碳基奈米科學、可再生能源材料和奈米醫學領域的領導者。他的開創性工作促進了準一維碳奈米材料的化學和物理基礎研究,開闢了納米碳材料從奈米管感測器/場效應電晶體到用於鋁離子電池的石墨/石墨烯泡沫陰極、奈米醫學的藥物輸送和光熱療法、以及用於體內成像生物系統的近紅外-II (NIR-II)/短波紅外(SWIR)探針等創造性應用。具體來說,戴宏傑教授對碳基奈米科學的貢獻包括在表面圖案化碳奈米管生長成有序碳奈米管陣列方面的開創性工作;首次合成石墨烯奈米帶;基於單奈米管的奈米電子感測器;基於奈米管的彈道場效應電晶體;用於可再生能源的奈米碳材料;發明以石墨和石墨烯泡沫為正極的可充電鋁離子電池;以及最近發明的無需脫鹽將海水直接電解生產H2和O2的技術。戴宏傑教授也是奈米醫學的先驅和領導者。他開創了用於生物系統的碳奈米管和石墨烯材料,包括藥物輸送和光熱療法。戴教授同時還開創了NIR-II/SWIR 熒光成像技術。戴宏傑教授對奈米科學和奈米醫學的貢獻獲得了包括 APS、ACS、MRS和NIH 在內的四個主要專業學會以及組織的獎項。
王中林院士
王中林,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國際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奈米能源所所長,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教授。王中林教授主要從事材料科學和奈米科學研究。他在奈米材料可控生長、表徵和應用等多方面取得了多項具有國際重大影響力的原創性研究成果。王中林教授的研究團隊發現並開發了用於自供電系統和大規模藍色能源的奈米發電機,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從環境和生物系統中收集能量的技術,可應用於個人電子產品、物聯網 、生物醫學裝置、環境監測和機器人技術。王中林教授的創新成果還為人們從日常生活的無汙染來源中獲取大規模能源提供了一種革命性的方法。透過此研究成果人們有可能從海浪中獲取大量能量,並解決未來世界的能源需求。王中林團隊建立了基於壓電電子學與壓電光電子學效應的第三代半導體新的研究領域,並發現了六個新物理效應:壓電電子學效應、壓電光電子學效應、壓電光子學效應、摩擦伏特效應、熱釋光電子效應和交流光伏效應。王中林教授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都是開拓新領域的先驅,他已成為奈米領域全球領軍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