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很多人並不真正瞭解自己,甚至從未了解過,所以才會對自身的各種問題困惑不已。這裡我說的「自己」,特指自己的大腦部分,因為沒有大腦,我們什麼都不是;有大腦,但不瞭解它,我們就只能憑模糊的感覺生活,而那樣的生活通常不是我們想要的。
從大腦開始,重新認識自己,我們會再「進化」一次。三重大腦人類能成為這個星球上最高等的生物,完全仰仗那智慧的大腦。在人們眼中,它精密無比,堪稱完美,科學技術發展至今也無法完全解開它的秘密。然而事實證明它並不完美,甚至問題重重,這些問題也正是讓我們感到無能和痛苦的根源。要想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先了解大腦的進化歷程。
起初,地球上並沒有生命。但在數十億年前,遠古的海洋中出現了一些「複製子」,在進化的力量下,它們逐漸成為單細胞生物,接著又演化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之後動物這條分支進化成各種原始魚類,遍佈大海。約 3.6 億年前,它們開始向陸地進軍,地球進入屬於爬行動物的時代。為了適應陸地生活,爬行動物演化出了最初的 「本能腦」 。本能腦的結構很簡單,只有一個原始的反射模組,可以讓爬行動物對環境快速做出本能反應,比如遇到危險就戰鬥或逃跑,遇到獵物就捕食,遇到心儀的異性就追求等。爬行動物既沒有情感也沒有理智,體溫隨外界變化的特性也讓它們無法在寒冷的環境中活動,但依靠這種簡單的本能反應,它們不僅生存了下來,一些動物還活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比如鱷魚、蜥蜴、蛇等。所以很多學者把本能腦也稱為原始腦、基礎腦、鱷魚腦、蜥蜴腦,或者乾脆叫爬行腦。
到了大約 2 億年前,哺乳動物開始登場。它們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不僅讓體溫保持恆定,還進化出了情緒。有了情緒的加持,哺乳動物就能在惡劣的環境中趨利避害,大大提升了其生存優勢,比如恐懼情緒可以讓自己遠離危險,興奮情緒可以讓自己專注捕獵,愉悅情緒可以增強同伴間的親密度,傷心情緒能引來同情者的關愛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喜歡把貓或狗當成寵物,因為這些動物很容易和我們產生情感上的交流,懂得取悅和照顧我們。相應的,哺乳動物的大腦裡也發展出一個獨特的情感區域(邊緣系統),腦科學家稱之為 「情緒腦」 。在哺乳動物中,猴子經常被人類當作觀察和實驗的物件,因此情緒腦通常也被稱作猴子腦。
直到距今約 250 萬年前,人類才從哺乳動物中脫穎而出,在大腦的前額區域進化出了「新皮層」。這個新皮層直到 7 萬 ~20 萬年前才真正成形,成為一個無與倫比的腦區,它讓我們產生語言、創造藝術、發展科技、建立文明,從此在這個星球上佔據了絕對的生存優勢。人類沉迷於自己獨有的理智,所以把這個新的腦區稱為 「理智腦」 ,當然,也有人喜歡稱它為理性腦或思考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