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客正不斷向蘋果公司施壓,要求蘋果公司儘快撤出中國市場。
可對於蘋果企業來說,他到底有沒有底氣退出中國市場?
這幾年中美關係日益嚴峻,冷戰氛圍看起來只增不減,從特朗普在位對中國打響貿易戰的時候,美國政界就開始傳出各種聲音,要求中美兩國要實現經濟脫鉤,美國貿易必須實現去中國化。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跨國科技巨頭計劃將生產鏈搬離中國的話題甚囂塵上,一度登上熱搜榜單,背後的推手們也是一刻也不能消停,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Larry kudlow更是表示:
對於從中國遷回的美國企業的所有支出,美國政府都應該給予100%報銷。
不得不說,這麼多年來,美國各界的脾性還是沒改,現在依舊坐在自己是世界老大的位置上暢想未來。
全球化趨勢早已經如日中天了,美國還在妄想一家獨大!
關於美國政客提出的蘋果撤資,引導美國企業回遷,去中國化等主張確實是精囊妙計,美國企業回遷,特別是像蘋果這樣的大企業回遷,美國的就業率就可以直接拉昇,相對應的,中國大機率會有一大批人失業。
對於美國政府來說,這個計劃可以說是“一箭雙鵰”。
但美國政界的算盤打得太早了!
他們恐怕是忘了,蘋果是企業,是資本,他的本性是逐利,不是做慈善。
蘋果會不會撤出中國,最終還是得蘋果說了算,畢竟,如果蘋果夭折,美國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強國,情況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那蘋果到底會不會撤出中國?我們從蘋果的角度出發來談談。
一
畫龍點睛——恰到好處
回看中國產業的復興之路,這波企業遷移,並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
其實早從2005年開始,一部分在華企業就開始陸續遷往東南亞等地,原因很簡單,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一些嚴重依賴廉價勞動力成本的低附加值的傳統制造業,必須降低勞動力成本,以保證企業的生產利潤,比如鞋子、玩具、服裝等企業。
但這些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成本雖然低,但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劣勢就是他們工人的技術水平遠沒有中國工人的高,同時這些國家的一些配套設施也不夠完善,所以一些高附加值,對產業要求高的產業就只能繼續留在中國。
第一波企業遷移,逐步淘汰了一些科技含量低的低附加值產業,這種情況,反而促進了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在這之後,中國製造業開始從一些低附加值產業逐步轉向生產手機、電腦等高附加值產業,並在發展過程中建立了多個高科技產業線,中國製造業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波轉型——從傳統工業到資訊化工業。
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絕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長久積累與篩選的結果。現在的中國製造也早已今非昔比,放眼世界,中國的製造能力與水平,絕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比擬的。
對於蘋果這種自動化的生產來說,中國是全球最完美的製造市場。
美國人清楚這一點,庫克更清楚這一點。
對於蘋果來說,想要從中國撤廠,就意味著失去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如果遷回美國國內,現在美國本土80%的產業都是第三產業,工業崗位只有13.5%,企業根本不可能一次招攬那麼多高素質員工。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歐美高素質人才有,但架不住他們貴啊,但是製造業這種流水線大規模生產的工作,它更缺的是人,蘋果是否能支撐得起如此高昂的勞動力,結果顯而易見,中國那麼多蘋果代工廠就可以說明問題。
那如果遷到東南亞呢?東南亞的勞動力低廉,但他們的培訓成本高啊,很多人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甚至不識字,想要對這些人進行培訓,光是培訓就會耗費大量成本。
而我國的市場現狀前面也已經提到了,我國高科技產業鏈完整,工業體系完備,是製造業第一大國。我們生產線上的員工90%以上都是具有高中以及中專學歷,現在已經有大量的大專學歷進入流水線工作。
工人是否接受過12年正規教育,這對於工人的素質影響很大,決定著他們能不能儘快學習新的技能,能不能順利與他人進行溝通。
縱觀全球勞務市場,中國勞動力可以說是物美價廉,蘋果也只有在中國,才能滿足自己的逐利需求,因此,對於蘋果來說,他大機率不會退出中國市場。
二
錦上添花——多重保障
除了物美價廉的流水線勞動力,對於蘋果這種高科技產業來說,需要的並不僅僅是產業線上的勞動力,還有高質量的工程師。
工業3.0時代的供應鏈,早已不再是之前的純勞動密集型的工廠,而是一種高度自動化、科技含量高的生產線,這種生產線的運轉,依靠的是大量的生產工程師。
據訊息,早在奧巴馬時代,就曾經要求過蘋果生產線回遷,但美國國內缺乏足夠的生產工程師,這種人才的缺位現象一定會限制蘋果在美國國內的發展,於是,時任蘋果CEO的喬布斯拒絕了奧巴馬的要求。
2017年,蘋果現任CEO庫克也曾坦言:如果在美國召開一次模具工程師會議,我不確定是否能把這個會議室坐滿,但在中國,他們的模具工程師可以坐滿一個操場。
足以可見中美兩國在高科技人才數量上的差異。
但中國強大的供應鏈背後,絕不僅僅是依靠員工素質、工程師團隊這些支撐系統。還有政府政策、電力供應、社會保障等整個支撐體系。
中國完備的工業支撐體系,造就了中國供應鏈獨特的強力粘性。
自從加大改革和開放力度以來,中國政府就十分重視基礎性建設,大力推進基礎建設。在招商過程中保證能做到“七通一平”。“七通一平”是指在工廠建設初期,做到道路通、給水通、電力通、熱力通、排水通、電信通、燃氣通及其土地平整。“七通一平”的保障,沒有強大的基建建設,是根本沒有辦法完成的。
同時,中國的各項政策保障也十分嚴密。
2021年8月23日,國新辦舉辦的新聞釋出會上,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提出:
在去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下,仍然有89%的日資企業,73%的毆資企業以及56%的美資企業在我國市場上實現了盈利。
中國在外資上一直都採取“擴開放、強服務、保權益、優環境”四個方面的政策,配備有專項工作組,解決外資企業的各種問題。
對於中國供應鏈的這種強力黏性,韓國三星應該深有體會,陸續從中國撤廠把生產線遷往越南的三星,三成的手機零部件還是要從中國進口,疫情爆發後,越南封掉了通往中國的陸運交通,這一舉措讓三星產業鏈直接受到重創,生產計劃無法完成。美國媒體諷刺三星稱:從中國撤廠的做法看似聰明,但還是被疫情打敗了。
相對於蘋果來說也是如此,蘋果公司在全球有200家供應商,這其中中國的供應商就佔了一半,美國本土只有不到五分之一。
就算蘋果遷回了美國,但這100家配套企業遷不走,蘋果要想維持生產,就要再從中國進口零件,然後再付關稅。但最重要的是這其中隱藏著潛在的風險,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可能會阻斷這條供應鏈,影響蘋果的常規化生產。
這對於一個依靠生產吃飯的企業來說,風險太大了。
政策方針到位,基礎設施完善,物美價廉,對於蘋果來說,中國就是最完美的投資市場,同時還可以規避掉大量潛在風險,從這個層面來說,蘋果實在沒有理由從中國撤廠。
三
火上澆油——恐怕會燒身
蘋果有什麼理由搬出中國?
為了把自己強大的勞動力需求搬回美國國內拉昇美國就業率嗎?
這對於蘋果公司而言好像並沒有什麼好處。畢竟現在的國際經濟局勢就擺在那裡,疫情影響下全球資本都在加速緊縮,蘋果的新5G iphone因疫情影響延期推出;特斯拉新款晶片無法及時交付,陷入“晶片門”的糾紛;除此之外,還有小米、索尼、三星等著名跨國企業,他們的供應鏈均受到了疫情影響。
慶幸的是,中國的疫情控制十分迅速,成為全球第一個從疫情中實現經濟復甦的國家,中國的供應鏈逐漸恢復正常,但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他們的供應鏈卻因為疫情影響面臨斷裂。
於是,各國政府都在爭取本國企業迴流。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出“改革供應鏈”專案,助力日本企業從中國遷回國內。
但企業回遷意味著什麼?企業回遷意味著要在國內重新投資。
在疫情影響全球資本緊縮、企業生產跟不上的情況下,這些企業敢回遷嗎?或者說,有足夠的資本回遷嗎?
更別說蘋果了,美國現在是疫情的重災區,國內的經濟情況更是糟糕至極,通貨膨脹以及外債問題嚴峻,政府根本就沒有足夠的精力助力美國企業進行回遷。
這種情況下,按照資本一般都流往風險小的地區的定律,中國自然是全球範圍內最穩妥的市場。同時,對於疫情影響下產業生產並不穩定的企業來說,最保險的做法就是守住基本盤,保持現金流,減少投資額,以保證企業資金的及時回籠。
因此,不管是從資本的角度還是從企業保障的角度來看,現在都不是蘋果在中國撤廠的最好時機。
也可以說,如果蘋果現在撤廠,它自己本身肯定沒有這樣的底氣。
此前富士康總裁郭臺銘發言說:如果蘋果從中國撤離,造成的後果將十分嚴重,大批中國企業將面臨倒閉。
雖然從商業角度考慮,富士康作為蘋果最大的代工廠,郭臺銘只是在擔心蘋果撤出之後自己企業的生存問題,這很可能是在誇大其詞、危言聳聽。
但不可否認,蘋果一旦撤出中國市場,對中國市場也會造成不小的衝擊。
目前沒有找到更權威的參考資料,就以蘋果的統計為參考吧。300萬供應鏈就業機會,180萬碼農就業機會,這480萬的體量,讓國內市場去消化也得很久。
蘋果的撤廠,很可能會導致中國大規模人員失業,導致我國多家企業產量下跌。
但這些陣痛,絕大多數是暫時的,中國完全可以內部消化。
或者可以說,以目前的形勢來看,不是中國離不開蘋果,而是蘋果離不開中國市場。
結語:
中國市場政策方針到位,基礎設施完善,勞動力物美價廉,完全可以滿足蘋果發展的各種要求。一旦蘋果從中國撤廠,將很可能面臨企業資金鍊斷裂、人力成本高、成長環境差、零件供應短缺等各種問題,再加上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蘋果這個時候從中國撤廠,絕對不是明智之舉。
從資本逐利角度考慮,即使是在美國政府的種種施壓下,近幾年蘋果也不會從中國撤廠。
對於我國來說,繼續加大基建建設,強化內地市場粘性,進一步提升地區供應鏈的吸引力,而供應鏈從業者也應該認真適應多樣化來源的供應鏈趨勢,進行供應鏈多樣化適配,做好一切準備,防患於未然,儘量減小任何一個企業撤廠帶來的衝擊。
未來的中國,可以應對任何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