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班”應運而生的原因是很多家長覺得“幼兒園”只是為了讓小孩子以“玩”為主,所以小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後並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只是為了去適應類似於校園這樣的大環境而已。
教育部發布小學實行“免試就近入學”,“學前班”或將被取消
現在教育部發布通知或將取消學前班,讓很多家長坐立難安,覺得自己的孩子本來在幼兒園就沒有學到什麼知識,突然直接不上學前班進入小學,是不是會不適應,而孩子是否也會出現落差感,感覺自己跟不上節奏,這個政策對於剛接觸正式框架知識的小學生來說,是不是有點欠妥?
也難怪家長有如此憂慮,畢竟小學和幼兒園是兩種不同模式的教學方式,而現在取消“學前班”,那就意味著教育的競爭度更大了。
其實家長多慮了,教育部能夠下發這樣的通知,肯定是經過通盤考慮的,並不是在為難某一個孩子,在取消學前班之後,教育部會降低一年級課程難度,並對相應的課程進行了調整,讓“幼小銜接”的過渡沒有那麼突兀,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年的適應過程。
從你踏入校園的那一刻起,按照正常的發展路徑,不算大學畢業之後考研,碩士,研究生這些,那起碼踏上社會就在23歲了,23歲之前我們都會在學校度過,23年的學習階段是很艱辛的。
所以說一個人的童年就是牙牙學語到進入幼兒園之前的那一刻,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是很少的,尤其是現在教育競爭這麼大,不少家庭為了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一般來說,有些家長會在自己孩子2、3歲的時候將孩子送進幼兒園,這麼早讓孩子上幼兒園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家長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願望,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並且就會在孩子剛接受知識的話就會給孩子報各種課外班:舞蹈班、奧數班、畫畫班等等。
而如今還有“學區房”,有些家長還會在自己孩子上小學、甚至是幼兒園階段就會為自己孩子買下學區房等等這些操作,孩子那麼早進入幼兒園,其實就屬於“超前教育”,而這樣的教育方式其實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但是教育部一直強調做好“幼小銜接”,這麼看來的話,學前班就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啊,承接著幼兒園到小學之間過渡,但是不然,如果孩子在三年幼兒園的時光,學校可以試著改變孩子的學習模式,讓其慢慢適應將來進入小學學習的模式,那麼取消“學前班”就是完全可行的。
學前班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讓小朋友提前適應小學的教學模式,而如果這些在幼兒園期間都做到了,那麼“學前班”就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只會加重一個家庭的負擔,也不僅僅是家庭還包括孩子。
而現在為了解決孩子上小學難的問題,教育部也在試行“免試就近入學”,不得不說,這一政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小學生上學難的問題,對於落實取消“學前班”也是有促進作用的。
目前來說,“免試就近入學”雖然只是在個別地區試執行,但是想必如果效果好的話,肯定會迅速普及,預計在2022年秋季,肯定會全面落實的。
不管是否取消“學前班”,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按部就班地督促孩子的學習,讓孩子在小時候就養成獨立自主,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幼兒園的時候,也是一個孩子最快樂的時光了,這個時候孩子更多的是需要家長的陪伴,而不是各種輔導班的鋪墊,也不是家長以為的你現在還小,要多學一點,這樣在進入小學的時候,你就能超過其他的小朋友,贏在起跑線上。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剛開始接觸社會、與人交流的時候,家長在這個時候應該向孩子灌輸正確的教育觀、人生觀,而不是讓孩子在幼小階段就感受到學習的壓力,無止境地接受“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不應該存在於幼小階段,如果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被各種輔導班壓得喘不過氣,那麼他們對於學習只會喪失興趣,更嚴重地會產生討厭學校的心理。
職場內卷、教育內卷我們面臨的各種內卷已經很多了,尤其是教育,一旦捲起來就沒有邊界了,這隻會讓孩子在以後的教育道路上舉步維艱,對於孩子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
現在社會資訊比較發達,孩子也比較早熟,教育部也是明令禁止對學生進行超前教育的,並且嚴格要求所有學生“0起步”進入小學,不能讓學生一進入小學就被劃分為三六九等,不能過多得攀比,而且學校也禁止公開展示學生的考試成績,讓教育內卷不那麼激烈。
現在國家已經取消了學前班,那麼家長是否可以讓孩子再大一些進入幼兒園呢?
在孩子什麼都不懂,基本生活還不能自理的時候就將孩子送進幼兒園,很容易和其他學生、老師產生矛盾。
而且,現在校園暴力是很嚴重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受到校園暴力之後,也不敢和父母、老師說,長期埋在心底,這就屬於童年陰影了,這樣孩子還能健康成長嗎?
但是如果還在在7歲左右的時候上幼兒園,這個時候,不管是心智還是其他方面,都已經成熟一點了,碰到一些小事情的時候也能夠自己解決,在遇到校園冷暴力的時候也能夠很好地解決不是?
作為家長,在孩子幼小階段,最應該關心的是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隻是學習成績。
結論
取不取消學前班,家長也不必要太擔心,因為本來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就沒有那麼難,而現在教育部還降低了小學一年級的教學難度,相信每個孩子都會適應的/歡迎大家點贊、留言、轉發、評論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