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2日,駐紮在蘇聯境內的東北抗日聯軍領導人,國際第88旅(抗聯教導旅)旅長周保中被蘇聯紅軍遠東第二方面軍司令普爾卡耶夫大將召去,向他傳達了蘇聯紅軍即將對日作戰的意圖。
向北發展,向南防禦
在蘇聯方面決定出兵東北的這一刻,就意味著日本帝國主義距離全面失敗不遠了。東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東北雖然在晚清時期才開始進行大規模的開發,但是到民國時期,尤其是在張作霖治理時期,東北已經成為了全國規模最大的重工業基地,還擁有十分完善的鐵路系統。
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遭到日本的大規模侵略,日本殖民者又對東北進行了進一步開發,日本關東軍依靠東北豐富的資源逐漸發展壯大。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關東軍已經發展到了百萬之眾,成為了二戰期間日軍四大方面軍中人數最多,武器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悍的一支部隊,被譽為“皇軍之花”。東北豐富的礦產資源,糧食資源,林業資源,被源源不斷地運到日本國內,為日本的對外擴張提供了很大的支援。
在二戰後期,缺乏資源和戰略縱深的日本對東北的依靠程度更加強烈,一度有向東北大規模移民的想法。但是日本人的這種想法被蘇聯人打破了,1945年5月7日,德國法西斯宣佈無條件投降後,蘇聯紅軍經過短暫地休整,立刻向遠東地區開去,準備進攻駐紮在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東北抗聯教導旅也開始進入戰備狀態,準備為蘇軍提供情報支援。
1945年8月9日,蘇聯百萬大軍從三個方向越過中蘇,中蒙邊境,向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動全面進攻。蘇聯紅軍的這一舉動對當時中國的局勢影響很大,這意味著經過長達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大反攻和勝利的時刻即將到來。
8月10日和11日兩天,八路軍總司令朱德釋出命令:命令呂正操,張學思,萬毅,李運昌,賀龍,聶榮臻等部分別向熱河,察哈爾,遼寧,吉林等省進軍,與此同時,華中,華南,華北,華東等地的八路軍,新四軍也開始向所在的城鎮和交通線發動大規模進攻,拉開了大反攻的序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抗戰結束!抗戰結束後,東北的戰略位置更加重要,東北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完整的工業體系,誰能搶先佔領東北,誰就擁有戰略主動權。但是當時蘇聯的態度比較曖昧,東北到底去不去?派多少部隊去?在當時其實是有很大的爭議的?不過在經過一系列的爭論後,中共中央還是做出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計劃。
黃克誠極力主張去東北
在最初爭論是否大規模開赴東北時,有一員將領的態度是十分強硬的,他就是後來的開國大將黃克誠。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命令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三師一部,到淮南津浦鐵路以西,和新四軍第2師的部隊會合,阻止國民黨桂系部隊東進。
在回師蘇北的途中,9月13日經過華中局駐地時,新四軍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得知蘇聯紅軍已經佔領東北,我軍少部分部隊也進入東北的訊息,黃克誠立刻請時任華中局書記饒漱石給中央發報,建議中央派部隊去東北,不管蘇聯紅軍同意與否,都要下定決心到東北。當時饒漱石不同意發這封電報,他認為這不是他所管轄的事情,應該由中央決策。
性格剛直的黃克誠直接以自己的名義給中央發了一封長電,提出了自己對當時局勢以及軍事方針的意見和建議。他認為電報應當多派軍隊去,至少應該派五萬人,十萬人最好,並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前去主持工作,迅速創造根據地,支援國內戰爭。
黃克誠還特意強調:“目前我黨若沒有聯絡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就不會有大的勝利;沒有大規模決戰的勝利,就不會有聯絡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故集中兵力決戰,當為當前之急。如果依靠談判或國際干涉,均帶有極大危險性。”從這封電報來看,黃克誠是有很深的戰略考量的,他向中央發出的這封電報,和後來中央的部署很相似。
黃克誠的電報發到中央後,劉少奇向在重慶談判的毛主席通報了相關情況,毛主席也很認同黃克誠的意見。1945年9月23日,黃克誠接到中央的命令,要求其率領新四軍第三師開赴東北,當時不少北上部隊都收到中央關於東北情況的通報。
中央在向下層層傳達東北情況的時候,下面部隊將本來就已經誇大的情況越說越樂觀,說東北遍地是物資,槍支彈藥要多少有多少,東北住大城市,吃大米白麵。所以很多人都把手裡的槍支彈藥留給了留守部隊,每個班只留下一支槍,用於站崗放哨用。華中軍首長也請黃克誠將武器留下來,交給留守部隊。但是黃克誠不信這個說法,他堅持部隊要帶上棉衣和武器裝備,全副武裝地到東北。
兵強馬壯的新四軍第三師
在黃克誠率部離開蘇北之前,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請黃克誠到山東之後,停留一段時間,協助山東部隊執行作戰任務。但是黃克誠認為兵貴神速,所以繼續命令部隊日夜兼程的北進,不做任何停留。
1945年11月中旬,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三師到達東北。此時的東北形勢並不樂觀,新組建的東北局經過幾天調查後發現,東北的實際情況並不像曾克林說的那樣樂觀,蘇軍拆走了東北的大部分工廠機械,並將日本人財產沒收後充當戰利品運回國內,東北的武器彈藥也不多,很多部隊空著手來到東北後發現,武器彈藥早就被新組建的部隊拿走了,而這些新擴充的部隊由於審查不嚴,出現了大規模叛變的現象,加劇了東北形勢的混亂。
當八路軍,新四軍大規模開赴東北時,國民黨軍也沒有閒著。1945年10月22日,蔣介石把他的心腹愛將杜聿明召到重慶,面授機宜。1945年11月5日,杜聿明指揮國民黨軍第13軍,第52軍等部隊向山海關發動進攻,此時解放軍的部隊大都剛經過長途跋涉來到東北,也沒有接收到新槍大炮,沒有群眾支援,根本就無法和國民黨軍的美械部隊抗衡。
1945年11月26日,杜聿明指揮國民黨軍進入錦州城。就在這最危急的時候,黃克誠率領新四軍第三師到達錦西江家屯。起初杜聿明並沒有把這支部隊放在心上,覺得就一個師的部隊,根本就無法和他的部隊抗衡。但是杜聿明的參謀人員很快就調查出,黃克誠的這個師足足有三萬多人,且都是帶著武器來的。
黃克誠的新四軍第三師可不是一般的部隊,這支部隊下轄四個旅三個特務團,總兵力共3.5萬人,比國民黨軍的一個軍都多。新四軍第三師的將領也都是百戰名將,師長兼政委黃克誠(開國大將),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開國上將),副師長劉震(開國上將),政治部主任吳法憲(開國中將),七旅旅長彭明治(開國中將),八旅旅長張天雲(開國中將),十旅旅長鍾偉(少將),獨立旅旅長吳信泉(開國中將),特務第一團團長鄭貴卿(開國少將),特務第二團團長何文清,特務第三團團長高昆峰。
新四軍第三師的到來緩解了當時東北野戰軍的窘況,在後來的三年裡,黃克誠帶來的這支部隊也都演化成了東北野戰軍的各支主力部隊。新四軍第3師8旅後來發展成為了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第4師,新四軍第3師第10旅後來發展成為了東野二縱5師,二縱5師是東野頭等主力師,新四軍第3師獨立旅後來發展成為了東野二縱6師。
新四軍第三師第7旅後來發展成為了東野六縱第16師,梁興初任該部隊首任師長,這個師也是東野頭等主力師。新四軍的三個特務團後來又發展成為了東野七縱第21師等部隊,這些部隊在解放戰爭期間,為東北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湧現出了很多傑出的軍事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