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本文特指「大陸」)網際網路從早期的小眾群體工具,到目前大眾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說這片淨土已被「過度開發」,並且逐漸形成了一套「體制化遊戲規則」。
很多問題也許不能簡單地用短篇報告研究透徹,但我們仍希望幫助大家跳出習以為常的行業固化思維,從新的視角切入,來分析洞察網際網路資本無序擴張的底層邏輯,以及構建完全獨立於美國的網際網路生態有多難。
網際網路體制化的發展歷程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眼中網際網路都有不同的魅力,但是國內的網際網路生態在本質上仍然是「被動式形態」。
“所謂的「被動式形態」,是指所有使用者的網路行為(或叫使用者行為)都是可控的,並在一定程度上被引導,最終完成一定的目標。在這種「控制下」,不同的使用者被困在一定對應規則裡面,容易被行業主流公司所價值利用、有意引導和精準營銷。”
拋開網際網路帶來的種種生活便利和成癮式精神享受,我們還會遇到很多在網上無法滿足的需求。例如,找些不以割韭菜為目的專業研報好難、檢索一個靠譜的婚戀介紹機構好難、找到精準適配個人能力的工作機會好難,等等,難道國內網際網路行業就沒有人滿足這樣的需求麼?事實遠遠不是那麼簡單。
每個生態都有著自己的規律和潛在規則。並且這種規則的形成由非常多因素所影響。透過這個視角切入,我們把國內網際網路近三十年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
1.自由淨土的世界
最早的網際網路屬於少數人的遊戲,使用者和創新者之間的界限極其模糊。歐美的Geek們開始把最喜歡的D&D規則搬到線上,各種早期各類創新都在孕育著,矽谷熱血青年們構建著自己的世界。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的生存者也是建設者。
同樣,國內網際網路類似的氛圍也在不斷地形成:二三線城市年輕使用者聽著貓撥號的聲音,在聊天室裡面幻想著外面的世界;高校學子們則用telnet登陸者firebird BBS;文字MUD殺個鬼子都可以讓大家連續通宵。在那個網路資源極其匱乏昂貴的年代,卻有著各種免費的網路空間;有人透過FTP共享著0day組織的破解,矯揉造作的起著混合大小寫很難分辨字母的團隊名。
開放環境下形成了各種「江湖式」的創新規則,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各種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這種非常類似「矽谷文化」中,技術被放到極重要地位,而追求技術的突破和以此帶來的生產力是其核心目標。這是人類文明傳承發展的結果,也同時是高度文明中開闢生產力的途徑。
2. 商業化與控制慾
但是,接下來的網際網路發生幾個重大的變化,也開始和美國網際網路區分開。我們簡單的可以歸結為:「商業化」與「控制慾」,兩者彼此結合,相互促進,我們從後者切入進行分析。
當網際網路商業化到一定程度,網際網路從業人員逐步地發現,讓使用者進行選擇其實是一種「損耗」。從運營角度出發,任何沒有在特定「預期指令碼」下的使用者行為,都是成本的浪費。而使用者行為的不可控,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網路運營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使用者行為都必須禁錮在一個特定範圍之內,並且分級分層,根據不同的級別層次不斷地引導最佳化,從而在漏洞模型中層層過濾,最終實現目標。這種對使用者的「控制」幾乎伴隨著網際網路商業的產生,並一直跟隨發展。
而這種「控制慾」逐漸變得越來越強,在商業競爭的推動下,幾乎到了一個變態的程度。不僅僅任何破壞規則的使用者必須被淘汰,而且正常使用者都需要一次次地引導教育,改變其行為,達到最最佳化狀況。極其強勢的規則維護,在長期使用者教育下帶來了巨大的使用者行為規範化紅利,也同時帶來了壟斷的商業資源。
舉幾個例子:大家用搜索引擎時候,預設覺得前幾名就是可信的,不會懷疑當中有各種SEM技巧,以及搜尋引擎的鬥智鬥勇,而不符合規則的,一律K站;在任何UGC社群中,都有著極其細節的控制規範,符合規範的可以享受紅利,不符合的一律封號等等。
這種「控制慾」帶來了大量的「使用者變現」,產生了商業化的最大價值。與此同時,也形成了資源的壟斷(例如流量入口),從而進一步新一輪的更令人髮指的使用者控制行為。
年輕的產品經理們,在完全不明白背後邏輯的情況下,都會用什麼「使用者行為分析最佳化」、「生態規則建設」之類的詞來學習此道經驗,用一些「產品大神」的經典語錄來鼓舞著自己。
如此一來,網際網路資本無序擴張就產生一些苗頭了。在各種幌子下,如何透過各種手法來影響使用者,最終按照運營者的預期路徑來「規範化」,才成為了網際網路發展的目的,以及商業化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3. 創新層面體制化
商業成功和推動社會發展並沒有必然聯絡,甚至很多時候都恰恰相反。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規則也有著太多的適用場景。而且隨著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使用者墮落的速度也可以遠遠超出預期。
這種情況下,長期的「商業化」和「控制慾」不僅僅規範化了使用者,帶來了壟斷的商業資源,實現了最大化的商業變現,也同時讓所有的人都約定俗成了網際網路運營法則,和創新規則:以使用者為中心,契合使用者行為需求,抓住使用者痛點,最最佳化模式創新,最大化變現模型。
這樣的規則是會彼此影響的:因為網際網路的運營者,同時也會是使用者。使用者,也會進化成為創新者。在這樣的彼此影響、相互促進下,大家已經慢慢地不認為這是問題了。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醞釀,長期行業規則,不知不覺中形成了體制化,一起抱團巢狀進入了「被動式形態」。
這導致了中國網際網路幾乎沒有真正意義的技術進步,大家變態的追求著各種模式創新、各種顛覆、各種什麼xxx模型、xxx創新生態、xxx產業變現、to C的xxx模型、to B的xxx機制、to XXX的XXX。很有意思的是,產品經理在網際網路行業被推到了一個火爆、尷尬,且被利用的層面。
大家想盡一切辦法,讓「使用者」在自己的「控制下」達到某種特定的行為。豈不知網際網路創新者也是如此,被這個行業的手撥動著,好像被控制得更嚴密了。
大量的自以為是的聰明人,在反覆的試錯中重複著一次又一次的資源浪費,做著根本沒意義的事情,但卻覺得自己在改變世界。
網際網路體制化的背後
歸納完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階段後,我們不妨再從另外一個角度,正面地看待網際網路「體制化遊戲規則」,在這背後到底存在這什麼樣的主導因素呢?我們可以簡單地歸結為以下幾點:
1.流量的壟斷
流量的壟斷影響的不僅僅是表面。不論是中心化的分發規則還是去中心化的分發規則,甚至哪怕是各種衍生新模式,在生態角度分析,都有極其的「逐利性」。
變現模式的利潤率才決定了流量分發的導向。這一方面讓流量的價值不斷地提升,共同也進一步加劇「流量定向性」。
流量壟斷方,總會用各種平臺或生態來最大化變現。這種馬太效應下的迴圈,加強了遊戲規則定製方的強勢地位,也驅趕掉了那些沒有強變現能力的模式。如此反覆,生存下來的為了適應規則,大多都選擇「暴利的原罪」,而不是對使用者的價值。
2. 模式化創新
創新過度模式化,導致創新本身缺乏創新。主流網際網路圈子,總是找到一個使用者需求痛點,設計產品,獲取使用者,拿到投資,快速擴張,獲取賽道性的領先,然後尋求變現模式,成了套路。當然,還有另外的在變現手法、流量分發環節,又或者情懷上做文章等。本質上沒什麼區別。
浮躁的行業氣氛下,幾乎所有所謂的創新,都超不出這些套路。相對比,還遠遠不如駭客圈甚至地下產業鏈對技術的追逐,以及對技術帶來生產力相對應的模式追求更深入。各種功利性、變現目的性極強的專案發展,也讓相關的套路相互影響。
3. 資本的影響
過分依賴與資本,以及目前大多數資本機構的商業目標,讓一些長期價值的專案很難獲取資本的助力。資本就好比獎學金,總是給這個體制遊戲規則中「最好的」學生。而在主流網際網路圈子,拿獎學金好像是成功的必經之路似的。
沒有足夠的門檻,僅僅是模式上的“創新”,就不會有市場競爭力,也就不會有自我的造血能力。只能依賴於資本助力才能生存。這種關係是很矛盾的,但歸根結底,還是網際網路從業者根本不希望、或者沒辦法跳出來這個格局。
4. 人為的選擇
最根本的問題,也許是最重要的因素,其實並不是別人,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心態。不管是不是承認,大多數的我們並不希望來改變這個世界,僅僅是希望來滿足自己。我們習慣在這個熟悉的體制化環境中,模仿那些成功的例子,走著他們一樣的道路,卻忘掉了背後的一切。
分析與洞察
當然,在商言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些在道德層面都無可厚非。但當整個行業都陷入如此境地的時候,又給10.32億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帶來什麼呢?而使用者又能反哺行業什麼呢?我們還能繼續這樣消費著使用者紅利、使用者信任多久呢?
與此同時,各種網際網路信任風險事件層出不窮,暴露出來的僅是冰山一角,卻已經引發了很大社會反響。我們可以繼續在網際網路體制化遊戲規則中繼續著我們的最佳化,但一切都逃脫不了更大的發展規律左右,最終肯定會出現我們都不願意看到情景。一旦失去使用者的根本信任,網際網路就只能淪為一個娛樂工具。當然,這也不正是目前的發展趨勢麼?
給我們的啟示
在網際網路企業層面,我們以融為體制從而適應遊戲規則帶來的成功而沾沾自喜,嘲笑著那些被規則所淘汰的失敗者。我們用各種「心得」來佔據道德制高點,用各種「故事」來證明自己推動著行業和社會的進步,用各種「創新」來擊鼓傳花般的傳遞著既得利益者的價值觀,卻渾然忘記了:在這個體制之外,還有我們曾經賦予網際網路的價值體系和曾經追尋過的東西。
在個人層面,我們彷彿擁有了一切,卻也失去了一切。我們彷彿一起把行業推到鼎盛和繁華,卻也在浮躁和大量的畸形的遊戲規則下,徹底失去了我們當初的自由和夢想。
大至美國明著暗著地制裁中國、挑動俄烏衝突、擾亂世界經濟秩序,小至上海疫情防控時的小資派意識形態根深蒂固,我們可能更加發現了中國擁有「網際網路主權」、「構建完全獨立於美國的網際網路生態」的重要性,而這不僅僅是「娛樂至上」的格局觀了。
(全文完)
感謝您的星標-轉發-點贊三連²³³³,這是對後浪小組的最大鼓勵!
後浪小組
一個特立獨行的小組:靠譜、有趣、有料
42篇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