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的除夕,興國縣茶園鄉的一戶農家,正在舉行一場簡單而樸素的婚禮。
沒有鳳冠霞帔,沒有張燈結綵,更沒有如雲賓客…
動盪不安的年代,對溫飽都成問題的普通農家來說,八仙桌上高燃的那對喜燭,似乎都是奢侈。
這樣的婚禮,讓新郎李才蓮倍感難過;新婚之夜,他無比愧疚地對妻子說:
“煜華姐,新娘出嫁,本該有大紅嫁衣;可我什麼都給不了你。”
聽到這句話的新娘池煜華,先是一怔,而後溫柔笑道:
“胡說什麼,公婆待我如親閨女,能來到李家,就是我最大的福氣。”
話落間,思緒翩然,她想起了很久之前的事情。
九歲那年,天逢大旱,民不聊生。
為了能夠活下去,父母只好將她賣進條件還算好的李家,做了童養媳。
生長在民不聊生的舊年代,女子的命從來不由自己。
但與大部分童養媳命運不同:被賣到李家的她,始終備受李家父母的疼愛。
老兩口將她當做親生女兒看待,而小自己3歲的丈夫,更是給予了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
傳統的女子,從不知何為反抗,亦不知何為自由。
夫為妻綱,相夫教子…是她們逃不開的宿命。
但對池煜華來說:這場既定的命運,她亦不願逃離:能夠為李家父母盡孝,能夠與丈夫朝夕相處,這就是動盪亂世中,最為幸運的事情了。
被記憶拉長的思緒,被丈夫的果斷態度打斷:
“煜華姐,只有跟著共產黨幹革命,打擊土豪劣紳,才能讓老百姓都吃上飽飯,我們才有好日子過。”
“什麼,革命?革命是要殺頭的!”
聽到這句話,正在剪燭心的池煜華,手中動作倏地停下,滾燙的燭淚滴落在老舊的八仙桌上,暈開朦朧的花朵,像是命運埋藏的引線。
她不識字,卻清楚記得:
剛剛過去的1927年,數不清的仁人志士,命喪那場突如其來的慘案中。
池煜華想要開口阻攔,卻看到丈夫堅毅無比的眉眼,心中洶湧不停的波瀾,方有岸可依。
是啊,男子當有鴻鵠之志,不該讓兒女情長困了腳步…
她想了想,莞爾笑了;可這場欲言又止的擔心,卻成為兩人情緣的劫難。
一個是恪守相夫教子使命的童養媳,一個是為民請命的有志青年。
兩情相悅的情誼,卻被戰爭強行撕裂,徒留一場跨越72年的痴痴等待。
李才蓮和池煜華,他們的悽苦愛情,說來話長……
“童養媳”這個身份,總是承受著舊社會女性的苦難。
只是對池煜華來說,這場無法反抗的命運,恰恰是她人生最大的幸運。
被賣到李家的她,收穫了李家父母的疼愛,也收穫了李才蓮的尊重和守護。
兩人結婚那年,丈夫李才蓮僅有16歲。
看似不涉世事的年紀裡,貧苦農家長大的李才蓮,早已秘密走上了革命道路。
由於李才蓮聰明睿智,工作出色,頗得上級器重,被委以重任;次年,組織上經過慎重考慮,將他調往萬安文治區進行革命宣傳工作。
接到組織調任命令時,李才蓮與池煜華結婚僅有3天。
但為了實現革命事業的成功,李才蓮還是在黎明時分,悄悄前往前線戰鬥。
“多識字,守好家,等我歸!”這九個字,成為李才蓮對妻子的最後叮囑。
對於丈夫的決心,池煜華有千萬個不捨,但民不聊生的年代,誰都身不由己。
在以後的日子中,池煜華一邊做著自己本分的事情,一邊盼望著丈夫能夠凱旋歸來。
成功趕赴前線的李才蓮,多次發動群眾起來鬥爭,憑藉他的不懈努力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得當地成為楊段縣屬的紅色區域。
到了1930年春,李才蓮又進入贛南幹部學校學習,畢業後成為中共營前區黨委書記;秋收起義後,李才蓮跟著大部隊開進井岡山,成為土地革命時期最出色的年輕高階領導之一。
也是這段分別的日子,池煜華才知道自己的丈夫,並非隊伍當中的小兵,而是身居要職,前途大有可期。
由於革命事業如火如荼開展,李才蓮從離家那天起,再沒有回過家中。
直到1934年9月,李才蓮才有機會路過老家;許久未見到妻子的他,專門派人捎去口信,相約在縣城見面;但因為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利,池煜華趕到後,早就過了約定的時間,這場未能如願的相見,也讓這對年輕夫妻,此生再無機會見面。
誰也沒有想到:此後的李才蓮,如人間蒸發了一般。
池煜華再也打聽不到丈夫的下落,就連縣城公告欄上,也沒有了關於丈夫的通緝告示。
隨著丈夫消失的時間愈長,池煜華心中的不詳感愈加濃厚。
為了尋找丈夫,她曾走遍贛南所有山區,卻始終一無所獲。
直到1949年的9月份,共產黨的部隊開赴興國縣城,實現縣城解放。
得知部隊到了這裡,池煜華又連夜跑到縣城尋夫,依舊沒有半點音訊。
當地婦聯得知訊息,紛紛上門安慰池煜華:
“希望您在故鄉,為接下來的生產生活做準備;相信不遠的將來,李才蓮同志會回來看您…”
這樣的勸慰,讓池煜華似乎又找到了希望。
她甚至想:丈夫一定會回來的。
他說過:多識字,守好家,等我歸。
因為思念丈夫,池煜華每日清晨,都要來到村東口張望;直到太陽徐徐升起,她才肯回家洗臉、做飯。
誰能想到:這一等就是七十二年的漫長時光。
紅軍長征、日本侵華、西安事變、國共合作、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立新中國……
池煜華在漫長的等待中,見證了這個國家的苦難史和血淚史,這個大時代波瀾壯闊。
72年的時光,這耗盡一生的等待,讓鏡子裡的青絲熬成了白髮,高高的木門檻也被踏出了月牙形豁口,時光也在輾轉中有了物是人非的悲傷。
她先後送走了公婆,送走了和李才蓮唯一的孩子,終身再未嫁人。
三口棺材和三塊墓碑,成為她心裡永遠的痛;沒有人知道,這個柔弱的女子是怎麼過來的。
但即便青春不再,池煜華卻執著守護內心的期待,用日復一日的期盼,等著丈夫的推門而入。
她一直記得丈夫臨走時的叮囑:多識字,守好家,等我歸…
簡單的九個字,如同黑夜的救贖,支撐著池煜華等下去。
當時組織對池煜華非常關心,給她建了一棟新房,但池煜華不願意搬走,她說:
“我要是搬走了,李才蓮回來就找不著我了,我要等李才蓮回來和他一起住。”
當地領導還給池煜華買了許多新衣裳,但池煜華仍舊捨不得穿;她把這些嶄新的衣服一件件疊好,鎖在櫃子裡,要等丈夫李才蓮回來穿給他看。
這位年邁的老人,最為珍貴的東西,便是丈夫李才蓮贈予的鏡子。
她每天必做的事情,便是照著鏡子打扮,洗臉、梳頭、整理衣裝,繼而坐在院中,等著丈夫的推門而入…
漫長的等待中,池煜華以偏執般的守護,壓制著內心深處的不詳。
直到1983年,一張遲到的烈士證書,讓這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淚如雨下。
此時的她才知道:丈夫李才蓮早在1935年,就因為叛徒警衛員的出賣,而慘遭敵人殺害。
年僅22歲的他,就此為革命和信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妻子得知訊息的那年,距離李才蓮的犧牲,已經過去了48年。
無數夜不能寐的時光,無數聲淚俱下的祈禱,無數期盼交織的夢境,全被這張烈士證書殘忍斬斷。
當地組織告訴池煜華:
1935年的四月,李才蓮帶領的游擊隊,在瑞金銅缽山區被國民黨政府軍包圍。
為掩護戰友突圍,他率部與敵人激戰三個小時。面對數倍於己的敵人,李才蓮始終沉著應戰,拿著駁殼槍拼命射向敵人,幾乎槍槍致命,成功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地進攻。
但就在危急關頭,早已變節的警衛員,卻在李才蓮的身後,放了一彈冷槍。
身受重傷的李才蓮,為了剷除叛徒,用盡全力將叛徒擊斃;但同時,也因為失血過多,最終不治身亡。
這樣的往事,讓七旬的池煜華淚如雨下。
她抱著鮮紅的烈士證書,像個孩子般嚎啕大哭。
漫長歲月的等待,沒有消磨她的期盼和守護,獨子的夭折與公婆的病逝,也沒有擊垮她的勇氣和執著;72年的時光裡,她像個勇士般披荊斬棘,尋覓著丈夫的行蹤,也等待著丈夫的歸家。
可真相大白之日,她似乎被抽走了所有的力量。
面對無法改變的結局,她一個勁搖頭:不可能的,他說過要回來的,就一定得回來。
這是一個老人最後的執念啊,她記著丈夫的諾言,也記得丈夫的叮囑。
是他告訴自己的:“現在是革命戰爭年代,謠言特別多,如果有人跟你說我犧牲了,你千萬不要信,你要等著我,只要革命成功了,我就一定會回來接你。”
因為不願相信,池煜華的一生寫滿等待。
即便國家每個月發放烈士家屬撫卹金,但這些錢,在池煜華的心裡,認定是丈夫往家裡寄的生活費。
漫長等待,讓池煜華的人生,寫滿了無盡的苦。
直到2005年,獨自生活一輩子的池煜華,因病去世。
臨終前,她痴痴望著遠方,直到閉眼那一刻,才如孩童般,露出心滿意足的笑容。
我想,在生命的最後,那個讓她痴等一生的丈夫,最終回到了她的身邊。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從結婚到逝世,耗盡一生的痴等,可悲可敬。
如此偉大、忠貞的愛情,更是人間難得。
後來,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中共興國縣委宣傳部,以池煜華老人的故事為背景創作,創作了歌曲《等待》,以此致敬如李才蓮般為革命事業獻身的先烈,也以此歌頌無數個軍嫂用堅韌譜寫的成全。
行役在戰場,相見未有期…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若有來世:也願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在閒茶家話的平淡裡,靜看夕陽西下,共度白首終生…
————END————
其他推薦——
林徽因兒媳:丈夫落難時離婚,給兒子改名換姓,再婚12年難逃厄運
京劇大師荀慧生:歡喜入洞房,新娘卻成姑姑,岳父的算計毀他一生
作者:初拾
從風雲人物的傳奇經歷中,淬鍊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源網路,侵權立刪!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不妨點個贊再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