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處中原,自民國建國後,一直災難頻發。1912-1948年,幾乎每年河南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旱、蟲、風、雹等自然災害,對河南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
在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裡河南影響最大的一次災情是1942-1943年的河南大饑荒,也是中國近代史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災荒
1942-1943年大災荒期間,河南除連遭水災、旱災、蝗災、風災(龍捲風、乾熱風等)、雹災等自然災害外,還有湯災、兵害、黃泛、國民黨政權與日偽政權的橫徵暴斂等人為災害的肆虐
一、初現端倪
1941年河南全省遭災縣份達86個,其中29縣遭受水災、61個縣遭受旱災、7個縣遭受蝗災、14個縣遭受風災、46個縣遭受雹災、4個縣遭受冷害,水旱冰雹霜災,無所不有,災情嚴重,全省小麥歉收,這時候的河南大饑荒已經有發生的跡象。
二、來勢洶洶
1942年河南全省110個縣中,22個縣遭受水災、110個縣遭受旱災、7個縣遭受蝗災、31個縣遭受風災,直到年底全省的旱情愈發嚴重
1943年春,河南大旱,夏秋之際發生蝗災,蝗蟲所至,寸草不生。再加上新黃河決口,風霜雹等災害,更加劇災情的蔓延
1943年河南全省遭災縣份達63個,其中37縣遭受水災、7個縣遭受旱災、58個縣遭受蝗災、23個縣遭受風災、10個縣遭受雹災、7個縣遭受冷害,給民眾帶來極大的損失
三、災後統計
據災後國民黨調查,河南省兩年災荒餓死約300-500萬人,四處流亡的約300萬人,瀕臨死亡邊緣等待救濟者約3000萬人,可以說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大災難,給當時的河南社會以及民生帶來巨大的影響
一、國民黨的應對
1.河南省政府
1942年9月,國民黨河南省政府迅速在省府成立救災委員會,同時在各級縣,鄉政府同樣設立救災委員會,歸省救災委員會統一領導,為後面的救災工作奠定了基礎
1942年9月,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在省府發表《當前問題與今後的動向》的講話,提出“今後本府決定將救災一項,定為中心工作”自此,河南省的全面救災工作正式展開,可以看出,國民黨河南省政府在面對災情時的處理方式還是非常迅速的。
救災舉措
第一項內容:減輕民眾負擔
1.核減徵實徵購數額:國民黨中央將1942年度河南省徵實徵購數額由原來500萬石減為380萬石,後又核減為280萬石,合200萬大包。
2.緩辦與借用:國民黨中央准許河南省在1943年4月以前先交140萬包,其餘60萬包,以30萬包借作省級公糧及運銷口糧,30萬包到1943年7、8月麥收後再補交。
第二項內容:籌款
1.將第一戰區長官部發還本省的軍事徵用工料價款300萬元改作賑災
2.將1942年度中央應撥本省各縣徵購價款約4.000萬元改發賑災
3.將中央兩次撥發770萬元,在西安分批購買麩皮300餘萬斤,配發各行政專員公署,轉發所轄災重縣份辦理賑災
4河南省自籌:河南省省自籌賑款500萬元,在陝採購麩皮3.076.900斤,運豫散放:地方籌款1.000萬元,已配發各縣,辦理賑災
第三項內容:發動中外籌款
省內
1.河南省救災委員會收到各方捐款:至1943年12月底止,共募集捐款10,517,291.18元,均由省府按照災情輕重,先後配發各縣散放災民。計第一次110萬元配發登封等13縣,第二次250萬元配發魯山等36縣,第三次110萬元配發許昌等38縣,之後所收捐款,也都分別發放救濟
省外
陝西省政府籌募豫災賑款:由於豫省災民由隴海路西移入陝者為數頗多,陝省政府為救災恤鄰起見,除竭力協助施振外,還籌捐款110萬元,以100萬元撥西安豫災救濟會救濟在陝災民,以10萬元匯交豫省府發放急振
國際
美國聯合援華委員會撥款救災:美國聯合援華會自1942年9月份起,每月撥發救災款65萬元。該會後又由渝匯來1943年1—3月份救濟豫災捐款360餘萬元,分配洛陽、鄭縣、魯山、南陽、漯河等5救濟區,除在各該救濟區開設粥廠或發放食糧直接救濟災黎外,並以一部振款充作各救濟區所設醫院之醫藥費用,使貧苦疾病災民得以免費診治。
個人
來自廣東的陳雪談先生捐款50萬元,第一戰區副司令湯恩伯捐款20萬元
以上還有許多籌款,筆者就不一一敘談了
面對災情,河南省政府採取了許多的自救方法,還有許多內容筆者不能一一講述,但可以看出,國民黨河南省政府面對災情的自救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2.國民政府
在河南災情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國民政府雖然在沿途各省份開設粥廠,發放賑糧等措施,但實際上對河南的災情是採取一種消極的救災態度,讓河南的災情越來越嚴重,可以說許多災民的不幸與國民政府的消極救災是有一定的聯絡
1942年,為了河南災情,河南省賑濟會推選楊一峰等代表赴重慶,籲請國民黨中央免除災區徵實配額,蔣介石不但拒見他們,而且禁止他們在重慶公開活動,掩蓋河南災情。10月,國民政府派張繼、張厲生等人到河南進行實地考察,張繼等人在考察後承認河南災情非常嚴重。同月,郭仲隗在重慶召開的第三屆一次國民參政會上,為河南災民涕泣陳情。然而,多方的呼籲,並沒有引起蔣介石政府對救災的重視,反而是不斷隱瞞河南災情的真相,這令人不禁感到疑惑,這是為什麼?
原來,河南在抗戰中是中日軍隊反覆爭奪的重要戰場,而不是相對穩定的大後方,蔣介石對河南抱著隨時準備放棄的態度。同時國民政府以影響抗戰士氣、妨礙國際視聽為由,對災情實行了嚴密的新聞封鎖,這場特大饑荒的真相長期以來被深深地掩蓋。對報道災情的報刊記者,則進行打擊迫害。
當然,國民政府舉辦的急振、工振、調粟、貸放倉谷鬥餘、節約、移民、收容、設立粥廠、防疫、防洪、捕蝗及救災善後等工作,確實起到了積極的救災作用,使一部分災民得以生還或移民他鄉就食,這是應當給予充分肯定的,也是當時其他任何一種力量所不能超越的。
但是,當看到餓死300萬人、逃荒300萬人這樣驚人的數字時,我們就又不得不懷疑國民黨政府的救災能力了,筆者認為其國民政府官員的腐敗和救災資金的稀缺就是其中兩大主要的原因。
如1943年3月國民政府撥來8,000萬元賑款讓河南省政府辦理急振,而當時河南有3000萬饑民,即使這批賑款全部發放到災民手中,每人也不到3元,這點錢,夠買什麼吃?而且還是在兵荒馬亂的戰亂年代。
再加上當時官吏貪汙腐敗現象比比皆是,經過這些官吏的層層剋扣,真正發到災民手中的就更加少了。又如省府實施的開倉貸谷政策,也因一些地方管理倉穀人員之私吞或盜賣,而流於空文。設立粥廠一項,隨著災民增加、糧價高漲,各粥廠缺乏資金,加上官員從中舞弊,沒有設立多久就取消了,這些情況都讓國民政府的救災效果大為折扣
二、共產黨的應對
災情發生後,共產黨很快就進行了,籌糧賑災、減輕稅負等一系列措施,這裡筆者重點講一下共產黨的救災舉措
由於災情的嚴重性,共產黨人認為上面的一系列的措施是依靠外力,不能激發災區人民的積極性,如果想要戰勝災情,就必須讓災民自發的生產救災。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根據地賑災救荒的主要特點是促使群眾自力更生、生產自救,強調標本兼治才是解決災荒問題的最佳途徑。
具體而言,革命根據地帶領黨政軍民實行了許多發展生產的“治本”措施,如興修水利、開荒造田、發展紡織業等
1.創造農業生產條件
興修水利
自晉冀魯豫邊區成立以來,組織災民修築河堤、興辦水利一直是邊區政府的重要政策之一,這也成為邊區政府預防旱災、戰勝水患、提高產量的重要方式
冀南邊區截止到 1943年,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冀南人民連年整修殘缺堤岸、堵築各河決口、疏浚新舊河道總計約 140000 丈。挖掘的土方達 5053005 方,用工 2591720 人。
這些工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日軍水淹冀南的危害,還使雞澤、永年、南和、任縣、衡水、武邑、清河、曲周等縣增加了水田 3 萬多頃。
鄂豫邊區,邊區黨委頒佈了《關於經濟建設的決定》要求各縣廣泛開展修壩、築堤、挖塘等水利建設,特別是要求京山縣修築石板河堤壩、安陸及應城縣修築漳河沿河堤壩、天漢修築湖區堤垸,以帶動全邊區興修水利的運動
《決定》的頒佈激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生產熱情,逐漸掀起了以興修水利為中心的春耕生產熱潮。為戰勝旱、澇災害,恢復並發展農業生產,邊區領導人民開展築堤、建閘等工作。為動員社會各階層人民參加水利建設,邊區政府提出“有田出糧、無田出力、以工代賑”的口號,調動社會各方力量。
據統計,孝感四個鄉修壩、修塘、修渠共用工 1.01 萬餘個;雲夢一個鄉用工 1.07萬餘個,修塘、堰可灌田 1100 餘石,佔全鄉總田數的 1/4;京鍾兩個鄉修水利用工 6000 餘個;安陸挖塘可灌田 1000 餘石;京山修築大塘和開挖水漾泉可灌田700 餘石;應城挖塘、修堰可灌田 800 餘石。
這些農田水利設施保證了邊區各縣1942 年的夏收與秋收
2.發展合作社
面對災情,邊區政府也是不斷地強調要發揮合作社互助的作用,從而提高災民的幫扶能力
1942-1943年,合作社在賑災度荒中取得突飛猛進的進展。這時的合作社把賑災救荒、發展生產與擴大合作緊密結合起來,以“生產自救”為主要方針,以“民辦公助,發展生產”為發展方向。
例如,太行區的合作社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建立了許多專業的合作組織。生產、消費等各類合作社在生產救災中逐漸發展起來。合作社的資金一部分來自社員的股份,一部分來自村公產的資助,一部分來自政府的貸款。
合作社一般有生產、運銷、供給、信用四種業務,合作社社員以不脫離生產為原則。合作社與社員的交易,利潤不得超過 5%。合作社社員參加各種業務所得的利潤,由合作社提出 10%作為發展業務,20%作為股金利潤,其餘 70%按各社員交易額進行分配。合作社的利潤三個月分配一次。
3.捕蝗運動
1943年,一場浩大的蝗蟲席捲了河南,讓民眾再次陷入危機,共產黨在內外交困的環境下領導人民撲滅了這場蝗災
為幫助民眾有效撲滅蝗蟲,冀魯豫行署根據蝗蟲活動的規律及以往捕蝗的經驗,介紹了五種實用的捕蝗辦法,即誘殺法、打殺法、撲殺法、坑殺法、擒殺法。
隨即,各邊區便開展大規模的捕蝗運動,經過軍民共同的鬥爭,終於將蝗蟲撲滅,群眾反映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邊區黨和政府用實際行動打破了群眾的迷信思想,實踐證明,透過軍民團結、互相救濟、發展生產的方式可以戰勝自然災害。
三、結論
在以上的救災措施中,我們可以看到,共產黨人主要是讓民眾自力更生,對抗災情,充分調動災區人民的積極性,為河南災情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相比與國民政府的以外力援助為主,筆者更加肯定邊區的抗災情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