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聞旅,作者 | X 姐
昔日老牌旅行社,如今卻連線盤俠都難覓。
日前,中國和平國際旅遊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和平國旅”)77.63%和18.51%的股份分別在北交所掛牌出售,轉讓底價分別為3301萬元和787萬元,合計4088萬元。
圖片來源:北京產權交易所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和平國旅第一次被掛在北交所出售股份。今年2月,北交所釋出了一條產權轉讓的預披露資訊,標的名稱為“中國和平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77.63%股權”,標的企業型別為國有控股,轉讓方為北京首鋼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一個多月過去,這家老牌旅行社竟然仍舊無人問津。不難發現,和平國旅的境遇只是當下旅行社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曾輝煌過的和平國旅何以淪落至沒人敢接盤的地步?一聲嘆息後,旅行社是否還能重返春天?
01 高光時刻曾坐擁北京50餘家門市部
已成立37年的和平國旅最終還是沒能熬過疫情的寒冬。
這家創立於1986年的老牌旅行社是經國家旅遊局批准可同時經營國際入境旅遊、國內旅遊和中國公民出國旅遊業務的國際旅行社,曾趕上過旅行社行業發展的黃金浪潮,也曾多種榮譽傍身,比如中國旅行社協會的正式會員單位、全國國際旅行社百強社之一、北京地區國際旅行社十強之一、國家首批被授予可以經營出境遊資格的國際旅行社、國家首批被授予可以經營大陸居民赴臺遊資格的國際旅行社 。
1997年,隨著國務院批准的《中國公民自費出國旅遊管理暫行辦法》的釋出和實施,中國旅行社行業所面臨的旅遊市場開始從入境和國內的二元市場轉向出、入境和國內遊的三元市場,旅行社行業蓬勃發展,同時也進一步向國際市場開放。
趕上了政策紅利期的和平國旅陸續擴大自己的版圖,從2003年開始,和平國旅相繼控股收購了上海易達和平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廣州和平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和山西和平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使和平國旅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個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都有了自己的戰略平臺,業務範圍一度拓展,下設入境旅遊中心、出境旅遊中心、國內旅遊中心、商務會獎中心、網路營銷中心、交通票務中心等業務部門,高光時刻曾在北京市坐擁有50餘家門市部。
然而,再風光如今也成昨日風景,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和平國旅已經二度被掛在北交所裡,出售77.63%和18.51%的股份,轉讓底價分別為3301萬元和787萬元,合計4088萬元,距離二十多年前的註冊資本3500萬元並沒有高出多少,令人唏噓的同時也不禁感嘆,和平國旅緣何落得這一地雞毛?
02 燙手的“山芋”
儘管隨著自由行和定製旅遊的崛起,旅行社行業的風光不再,但新冠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無疑是加速了和平國旅衰落的因素之一。
實際上,疫情之下的旅行社哀鴻遍野,和平國旅的境遇只是其中之一。文旅部市場管理司的資料顯示,截止至2021年底,當年全國旅行社共組織國內旅遊7857.59萬人次,遠不及2019年超過1.7億人次的規模。
“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客單價較高的出入境旅遊仍處於暫停狀態,像我們這種以出境遊為主積極轉型的傳統旅行社遭受巨大影響。”旅行社自身從業者毛毛告訴聞旅,由於全國新冠肺炎疫情時不時多點散發,出境遊關停的狀態下,靠跨省遊招攬業務的旅行社也要經常面臨跨省熔斷機制下業務的暫停,而此刻的她已經連續數月未開工。對旅行社而言,沒有業務就意味著沒營收,沒有營收就沒現金流,而沒有現金流,就直接影響業務的開展和生存。
“因為疫情的不確定性,導致這個時候接手旅行社很有可能變成一種負擔。”北京第二外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在接受聞旅採訪時直言,和平國旅最核心的業務就是出境遊,是其營收或者說利潤的重要貢獻方,但現在已經進入疫情常態化的第三年,目前,對於出境遊的開放仍看不到曙光,因此,無人敢在此刻輕易接手和平國旅。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已經從走馬觀花的觀光遊進入到以休閒度假為主的大眾旅遊時代,同時,自由行和定製旅遊相繼崛起,OTA在“網際網路+”的加持下橫行,旅行社的生存空間早在疫情暴發之前就更加逼仄。
吳麗雲補充道:“旅行社行業不僅式微,而且儘管它們多年來一直在探索轉型之路,但其未來走向仍舊十分模糊,這也是造成和平國旅無人敢問津的原因之一。”
此外,一組審計資訊也從側面證實了和平國旅眼下就是一隻燙手的“山芋”。經審計單位審計,2021年和平國旅營業收入為1.3億元,虧損1013萬元。資產總計9641萬元,負債總計7761萬元。
“從2021年的業績來看,淨資產只有2000萬元不到,要賣到4000萬元,翻一倍,不太現實。”景鑑智庫創始人周鳴岐告訴聞旅,就目前情勢而言,和平國旅不是成長型企業,更沒有溢價可言,一個持續虧損的企業很難找到下家。
03 走出“死衚衕”的路在哪兒
事實上,對於如今深陷泥淖的旅行社行業,國家並未放棄,陸續出臺了不少紓解旅遊業困難的政策,比如《關於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下稱《政策》)。其中,針對旅行社方面的有,2022年繼續實施旅行社暫退旅遊服務質量保證金扶持政策,對符合條件的旅行社維持80%的暫退比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進一步提高暫退比例。同時,加快推進保險代替保證金試點工作,擴大保險代替保證金試點範圍。
包括四川、廣東、雲南等在內的地方政府在上述紓解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本地旅遊業的發展水平和實際情況又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政策加碼。
然而,對於從國家到政府為了緩解旅行社現金流壓力而出臺的紓困政策,業內人士並不看好。
“大部分的紓困政策本質就是降低成本,但對於當下的旅行社來說,面臨的是生存危機,這是僅憑降低成本解決不了的問題。”吳麗雲以其中的減稅政策為例,稱旅行社沒有可持續收入的情況下基本產生不了多少稅錢,而且暫時退還的保證金數額也不大,因此這種紓困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旅行社,但解決不了其生存危機。
同時,吳麗雲也指出,反倒是《政策》中提到的關於幫助旅行社增收的政策,如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將符合規定舉辦的工會活動、會展活動等的方案制定、組織協調等交由旅行社承接等,“類似這樣的能幫助旅行社增收的政策能夠真正落地的話,或許可以幫到旅行社,讓它們活下去。”
對此,周鳴岐也認為此類紓困政策並沒有實質性作用,說:“暫退保證金早在2020年疫情剛暴發時就已出臺,但多數旅行社為及時止損,紛紛關停、倒閉,現在要解決的是大家的實際收入問題,暫退保證金也只是杯水車薪,地方防疫避免層層加碼,讓跨省遊在安全的情況下有序恢復才是正道。”
那麼,發展了數十年的旅行社行業又該如何走出“死衚衕”?
對於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多數業者都表示很無奈。吳麗雲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是拓展專業服務,比如根據年輕人的需求和消費習慣,從營銷方式、產品內容方面進行創新,聚焦年輕人喜歡的特色目的地、網紅打卡地、文化體驗地等,提供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其次是將業態和生活融合,可以參考眾信的新零售業務;最後是“多條腿走路”,對於大、中型旅行社而言,做“旅行社+”,在旅行社業務上進行其他功能的疊加,提高其疫情常態化下的抗風險能力。
周鳴岐的建議則更加直接,他直呼,旅行社暫時的出路就是直播帶貨並鼓勵旅行社從業人員靈活就業,或是針對高階私家團下功夫。另外,在周鳴岐看來,行業值此危難關頭,大的旅行企業應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用降低佣金等方式助力其他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此外,也有從業者提議,應讓旅行社迴歸旅遊本質,為客戶構築更廣、更優的服務圍牆,地接也罷,組團也罷,旅遊的本質還是“人”,為遊客提供更廣,更優質的服務才是根本。同理,作為旅遊服務商,老模式也好,新模式也好,讓客戶感到美好才是根本。
旅行社的前路究竟在哪裡,或許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