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盛世當真是中國歷史上的巔峰,歌舞太平、國泰民安,但盛世之上也有軍政之間的拉扯。對比現代,人民安居樂業少不了邊疆窮苦之地有軍隊堅守,唐朝同樣也需要這樣的軍隊駐守。
不同於如今,唐詩鼎盛的時代覆蓋著詩韻文化的興盛,才華絕頂的詩人不乏政治要職的身份覆蓋。
在多層身份的覆蓋下,我們能夠看到那個時代的詩人針對軍旅生活作出許多詩集,從中表現出的種種感情糅雜在一起可概括為清廉氣節。
一、清廉氣節源於基層士卒
唐朝盛世繁華遍地,儘管盛世之下莫非王土,但不意味著處處都是經濟繁盛之地。
邊關窮苦之地讓無數士卒在此扎守,這裡的生活有多麼艱苦不乏詩句形容。
“平沙莽莽黃入天”“一川碎屍大如鬥”等字眼形象生動地描述邊境艱苦生活。
連續作戰之苦讓士卒們看慣生死離別、生命的脆弱感以及下一秒永不確定的未來都讓士卒們的精神保持在高度緊張的狀態當中。
1.從艱苦生活中有感而發的清廉氣節
身為軍人久經沙場是常事,艱苦生活只能是軍旅日常的概括,同時覆蓋詩人和軍人的身份,一番艱苦生活同時也帶給他們別樣的軍旅感受,由此出現大量的軍旅作品。
同樣是雪但在中原和邊境就代表兩種意境,沒有漫天飄雪的意境之地,更不會有含苞待放的梅花引人入勝。
感觸過中原的雪景以後再對比邊境以後就會令人感到一陣肅殺之氣,從衣衫襤褸的日常和早已破碎的鎧甲當中,詩人所能感受到的是軍人獨有的魂。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不還。”
王昌齡作為唐代邊塞詩人之一,不同於著重描述邊關生活的艱苦氛圍,他更喜歡透過藉助環境的艱苦來表達士卒視死如歸的意志,其在軍旅詩上的成就得到廣泛認可。
越是在邊境生活中親眼目睹了環境的艱苦條件,越是由此對比出士卒的意志。
這種清廉氣節不同於對貪汙腐敗生活的厭惡,更是那些萬萬大軍的共同意志才讓世人感慨清廉氣節。
眾多細節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從中感受到積極的心態是他們背後苦中作樂的人生態度。
2.強烈思鄉之情引發的清廉氣節
浴血奮戰是戰士們最常見的日子,每分每秒都在見證生命的逝世,而死亡在古人眼中是一種十分具有重要性的過程,人們眼中的死亡是世人結束當世生命的儀式。
正是因為此,從生老病死的過程到戰死消殺的一瞬,生命的脆弱性讓這群將士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下一秒會發生什麼。
也正是因為這種不確定性激發出常年守在邊疆的將士們的思鄉之情,豈不思故鄉,從來感知己。高適的這句詩寥寥幾字就是詩人從自己迫不得已背井離鄉所發出的心聲,肉眼看不到的遠方只有月亮幫忙傳遞兩端的思念。
詩人的才華給了邊疆戰士們慰藉思鄉之情的可能,思鄉之情蘊含的清廉氣節從來不是將士們單純抒情的感慨。
正是因為這種感情的存在才更能催化將士們戍守邊疆的決心:前行是為了保家衛國,他們的後退意味著家園破壞,妻離子散。
家鄉之音不能在邊疆之處響起,但每個人的心底卻正在響起那些家鄉之調。
在這些詩句當中,詩人不乏運用各種手法來幫助抒發蘊藏在其中的感情。從聯想到直抒胸臆,字裡行間的虛幻與真實聯合在一起是邊關將士們的思鄉之情。
3.迎來往去:送別之時的清廉氣節
古人對離別與重逢有諸多感受,離別再見不知猴年馬月,無意相逢最是感人心絃。
離別之時對於邊塞將士而言是一杯酒的相送也可能是涕泗橫流感慨,不在乎禮節規模,感情中的依依不捨自然在其中盪開。
“丈夫不作兒女別,臨歧涕淚沾衣巾。”
與友人離別總是很難控制自己的感情,可是情意難捨的情況下更不願意友人走得如此不安心,只能勸慰自己的友人安心離開,一路順風,不知相見何時,但望君珍重。
詩人的送別詩當中包含著的送別之情總是令人感到積極溫暖的力量,他們並不是埋怨朋友的離開,詩句更傾向於表達離別時的情況。
這種純潔的友誼在經歷生死與共以後變得惺惺相惜,蘊含的情感更多是祝願朋友日後不再被這種艱苦生活所羈絆,希望友人能夠用更好的姿態迎接未來的生活。
二、清廉氣節源於詩人複雜身份
能夠寫下令後人感慨萬分的軍旅詩,文人的才能是條件其一,除此以外他們自己的人生經歷大有相關。
正是因為經歷過邊塞的長煙落日才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感悟,而其中不乏與朝堂之上,仕途之位有關。
正是目睹邊塞艱苦生活以後,激發了詩人對貪汙腐敗之城的厭惡,才能揮筆寫下憤慨感悟。
正是因為見過邊塞士卒的艱苦,才更為基層士卒感到憤憤不平。
1.對比軍旅生活中的艱苦,批判奢靡生活
基層士兵盔甲已然破敗,但不影響將領生活的奢侈與鋪張浪費,這樣的行為怎會讓將領得軍心?在戰場之上又如何讓士兵甘願全力以赴?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前半句話寫的是士兵們沒日沒夜面對的現實生活,後半句寫的是將士們在帳中夜夜笙歌的奢靡畫面。
兩者強烈對比之間令人感到憤恨,有人潑灑熱血保家衛國,有人在將士們未寒的屍骨之上跳舞唱歌。
詩人藉此來表達自己對這些倡導奢靡生活的將士不滿,其中所體現的細節更表達了他們對戰士們的體恤。
邊疆是一個國家對外最分明的界線,士兵們需要一個能夠與他們同甘共苦的將士來共同保家衛國。
2.清廉細節體現在對功名利祿的態度
自古以來,寒窗苦讀數十載為的不過是能夠在朝堂之上有一席之地,明明共同競爭的人數不勝數,但也不影響多少文人雅士考取功名利祿的決心。
只是自古以來功名利祿只能在少數人的身上實現,這自然也引來世俗人的一番褒貶評價。
邊疆戰場殺人無數,戰功顯赫多是用成千上百計程車兵生命揮灑戰場換來的,其中不乏一些貪功冒進的將士們忽視士兵們的生命,以此來追求自己的功名利祿。
詩人寫下這些軍旅詩為的也是批判那些冒進貪功的將領,藉此來歌頌戰士們淳樸善良、勇敢無畏的精神品質。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在這首《從軍行》當中直抒文人士子也應當保家衛國,守衛邊疆的壯志豪情。
詩句將文人的豪情壯志、愛國情懷錶現得淋漓盡致,更進一步表達一種棄文從戎,愛護國家的決心表達。
冒進貪功的將士和真心熱愛國家計程車兵,兩種感情相對比在一起產生劇烈碰撞,這些對比在大家的眼中更是一清二楚區別何在。
3.緊張生活中表現出的青年氣節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這首詩描寫的正是邊塞戰爭當中最常見的一種畫面,敵人來襲從來不問時間,時時刻刻地精神緊繃是在邊疆緊張生活中能夠保全生命的必要保險。
每個上陣殺敵計程車卒無一例外在邊塞生活當中養成了時刻備戰的習慣,這不只是求生的準備,更是決心保家衛國才有的狀態。
這些戍守邊疆的戰士們得到的無非不過是一日三餐和破碎不堪的盔甲,手中的武器不知沾了多少人的鮮血。
倘若戰爭不曾烽煙四起,他們也只是每個家庭當中保護妻女的漢子。
這些戰爭從來都不是他們通往名利道路的捷徑,只是因為後退那一步就加大敵人的魔爪伸向他們妻女的可能。
每每想到自己懷念的家鄉,那種緊張的狀態便又出現在他們身上。只有活下去才能夠回到自己思念已久的故土,見到多年不見的親女。
詩句當中所表現出的那種清廉之感從來不被任何物質等價代換,唯一能夠與其相提並論的是人類的感情:為人父的感情、為人夫的感情、為人子的感情。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如今化為戈壁的沙場埋下忠忠烈骨,能夠從那裡回到自己家鄉的人們已經是無上幸運。更多的人死在那無牽無掛的沙土之下,終日常伴煙雨明月,夢中回顧舊江南。
那些於他們而言,幾十年的人生、數以千計的日月,只能在我們薄薄的教科書上以幾行字書寫下來,我們可以不深究他們的人生,卻永遠無法忘記軍旅詩歌當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