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神話。在傳統史學中,中國的歷史自三皇五帝開始。三皇五帝作為一個專有名稱,出現在戰國時代,《周禮》《莊子》和《呂氏春秋》等書中都有“三皇五帝”這一概念。那麼,三皇到底是哪三位呢?這在古代文獻中說法不一。東漢末年,王符在《潛夫論·五德志》中無可奈何地說:“世傳三皇五帝,多以伏羲、神農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其是與非,未可知也。”
流傳下來的“三皇”版本至少有六種:(1)天皇、地皇、泰皇;(2)天皇、地皇、人皇;(3)伏羲、女媧、神農;(4)伏羲、神農、祝融:(5)伏羲、神農、共工;(6)燧人、伏羲、神農。可見,所謂“三皇五帝”是用以表述社會歷史的推移和遞進的籠統概念,表達了一種社會發展的歷史觀。其中三皇中有關有巢、燧人、伏羲和神農的傳說,分別反映了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某些社會特徵。
關於有巢氏,《韓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日有巢氏。”《莊子·盜蹠》曰:“古者禽曾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故命之日有巢氏之民。”說的都是農業發明之前,亦即舊石器時代的事情。有關巢居,在非洲一些原始部落中可以找到,在中國一些巖畫裡也可以看到,應該是發明房屋之前的事情。
關於燧人氏,《韓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日燧人氏。”相傳燧人鑽燧取火,使人民懂得食用熟食,從而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鑽燧取火”屬於人工取火。現在中國雲南西盟佤族、海南黎族仍然在使用一種類似的取火方法,在木頭上挖凹穴,旁邊放上引火物,用木、竹鑽棒在凹穴中快速搓轉,一日飛出火花落入引火物中,就可以吹出火焰。
鑽燧取火的前提是不僅要對燃燒條件有充分的掌握,對木料質地有充分的認識,還要掌握磨、鑽、鋸等工藝,然後才有可能發明這種方法。考古發展證明,正是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發明了磨製、鑽孔和鋸的技術,因此,燧人氏“鑽燧取火”的傳說,反映的應該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社會生活。像有巢氏一樣,燧人氏實為一個“指示時代的名詞”或“文化符號”,而不應將之視為某一個人或某一族的名稱。
源自中國遠古時代的八卦圖,迄今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傳說是伏羲發明了八卦。《易·繫辭下傳》雲:“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可見,傳說中的伏羲文化特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教民漁獵,結網捕魚;二是“始作八卦”。單就漁獵經濟而論,可以早到舊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看來,結網捕魚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然而伏羲除教民漁獵之外,還“始作八卦”,說明當時已出現了原始、樸素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因而,伏羲氏時代的漁獵經濟大體應與舊石器時代晚期較高階的漁獵經濟相對應。
傳說神農發明了農業。《易·繫辭下傳》曰:“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但是考古發現告訴我們,發明農業與在農業生產中使用耒耜農具是兩個不同的階段。農業的發明亦即農業的起源是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發生的事情,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大概一萬二千年至九千年:而使用耒耜的初級耜耕農業或鋤耕農業,到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才出現。所以,神農氏的傳說反映的是農業起源和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事。
中國的原始農業分為北方的粟秦旱作農業和南方的稻作農業兩大系統,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城和華南各地都可以看到屬於農業起源階段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國的農業不可能起源於一地,它起源於南北不同的地方,因此不能把神農氏看成是一個人,也不能說農業是由他一人發明的。與燧人氏、伏羲氏一樣,神農氏也應視為一個“指示時代的名詞”或“文化符號”,他們都是偉大歷史程序的一種概括。#我要上 頭條##歷史頭條##頭條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