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是山西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市內有云岡石窟,北魏懸空寺,邊塞長城和明代大同府等耳熟能詳的歷史古蹟,然而有一處殘破的寺院和佛塔卻鮮為人知。這座寺院名叫圓覺寺,寺內有一塔故得名圓覺寺塔,雖然都很普通,但是有一件活寶至今都運動自如,而且還有意想不到的功能。究竟是什麼活寶呢?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圓覺寺位於大同渾源縣,據清代《渾源縣誌》記載:圓覺寺,在州治東,金正隆三年僧玄真建。由此可知,圓覺寺始建於公元1158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圓覺寺在戰亂中被毀,後來也因為無人修繕,所以直到現在圓覺寺都未能恢復原貌,如今人們能看到的只有一座一進深的院落,一座兩層樓臺,以及最寶貴的圓覺寺塔。
據專家考證,圓覺寺塔與寺院同時修建,只在明清兩朝修繕過幾次,然後就一直儲存至今,歷經戰火紛飛和多次地震也都依然能夠屹立不倒。圓覺寺塔為仿木結構八面磚塔,共計九層,由基座,塔身和塔頂三部分構成。基座高約4米,每一面上都有栩栩如生的舞樂人像浮雕;塔身中置有須彌座和釋迦佛像,並且施以彩繪,直到現在依然色澤光鮮;塔頂上的結構較為複雜,有蓮花塔剎,寶蓋和珠寶等,以及一件精巧的青銅候風鳥(翔鳳),站立在圓盤上彷彿就要振翅騰飛。
青銅候風鳥就是圓覺寺的活寶,千百年來依然轉動不息,讓專家們都感到驚奇不已。候風鳥是古代的測風儀器,如候風必處高平遠暢之地,立五丈竿……或以竿首作盤,上作三足鳥……風來則鳥轉,回首向之……(《觀象玩佔》)。候風鳥在古代史料中的記載較多,但能完好儲存下來的卻少之又少,比如《雲南通志》中提到廣州懷聖寺塔,以及大理崇聖寺千尋塔都有候風鳥,但可惜後來都被毀了。如今,儲存至今且依然能完好執行的侯風鳥,也僅僅只有圓覺寺塔了。
文物專家們表示,圓覺寺塔侯風鳥不僅製造精美,而且還用了特殊的材料,以及防鏽蝕技術,但可惜至今專家們都未能破解其千百年不鏽不腐的奧秘,因此其研究價值也可想而知。看到這裡,或許您也感到納悶了,古人為什麼要測量風呢?
古人測風,主要是幫助農業生產,山西自古天氣乾旱雨水少,因此觀察風向和風速,可以大致判斷雨季的來臨。除此之外,行軍打仗也需要先測風觀天氣,否則就會出師不利,這在古代是最大的忌諱。不管怎麼說,古人制作候風鳥始終是一種美好的期待,表達了廣大百姓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渴望,因此圓覺寺塔的侯風鳥既有實用價值,也有象徵意義。
特點二:不晃動。圓覺寺塔的塔剎是實心銅鑄造,固定在塔頂紋絲不動,因此圓盤套在塔剎頂端就十分穩定,所以侯風鳥固定的時候前後左右都沒有縫隙,除了能靈活的轉動之外不會偏移,而且其他的侯風鳥固定不牢左右晃動就容易毀壞。
特點三:勤維護。眾所周知,油脂具有潤滑的作用,因此侯風鳥旋轉之處古人也塗抹了魚油,不僅可以降低摩擦力,還能保護金屬,在摩擦的時候降低損耗。現如今,當地居民還是會定期維護保養,用油脂塗抹在旋轉處讓它一直保持原樣。
圓覺寺塔侯風鳥已經成為了當地的活寶,人們根據它總結出來不少天氣諺語,比北風常主雨,南風常主旱,小南風有雨不大,大南風天晴氣燥……不僅反映出了當地百姓的生活情趣,也表現出他們對圓覺寺塔侯風鳥的喜愛之情。
參考資料:
《山西寺廟大全》作者:山西寺廟大全輯委員會,出版社:山西經濟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