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曾經的網路流行語,“這不科學!”通常用來嘲弄一些事情或人類行為不合常理。但一些打著“科學”旗號在網上傳播的錯誤內容,同樣會讓人們的認知與行為步入歧途。
從網路科普博主們的選擇以及網路熱搜的傾向來看,能在網路上掀動風暴的,往往並不是真正的科學。比如被稱為“全美最大創業騙局”的血液檢測公司,號稱“只需幾滴血便可完成在專業醫療實驗室內進行的多達240項醫療檢查”,野心勃勃地要顛覆整個醫療測試產業。然而這場透過社交網路贏得投資者和體驗者廣泛關注的“革命”最終破產,創始人遭到欺詐罪起訴,以此為藍本的電視劇在今年3月上線網路影片平臺。
再比如,一些入口網站、官方站點會轉載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但社交網路媒體喜歡“改頭換面”,摘出隻字片語,再拼接容易引發大眾反應的噱頭,製作出大批類似“喝咖啡過量損傷大腦”“不運動的人會變傻”等內容的“熱點”新聞。這些新聞的“熱度”,與網路大資料篩選機制有一定的聯絡,也與網路讀者但求“看到”而不求甚解的閱讀習慣相關聯。
當以“科學”為噱頭的偽科學可以欺騙全球投資者,當不嚴謹也不正確的“科研結論”作為新聞標題透過網路傳播擴散,我們再看到眾多“不科學”的言論和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如今,網路世界如同無數光怪陸離的哈哈鏡拼接成的巨大鏡廊,任何科學研究被投入其中,立刻在多輪折射中幻化出無數變形誇張的身影。作為既受“碎片化閱讀”習慣影響,同時又受制於個人知識邊界的網路受眾,大多數人沒有機會接觸、學習和理解科研論文或實驗成果,只能牽住其中某個身影的手,自以為獲取了真理、分析了要義、掌握了規律。實際上,我們僅僅是在無數知識碎片中,下意識地選擇了某個能讓自己“感覺不錯”的選項罷了!科學研究,是原本可以破除迷信和偏見;而在網路上,人們卻往往用自以為是的科學知識“碎片”來佐證偏見。
真正的科學有沒有遇到信徒,尚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騙局招攬到了貪吃的老饕,噱頭拿捏住了看客的喜好,於是矇昧者妄自尊大,偏激者鳧居雁聚,無知者額手相慶。網路生活不僅需要開放包容的心態,也需要窮根究底的探索和審慎思考的質疑。網友遇到偽科普內容時,不妨多追問和了解一下:這到底是否科學?
來源: 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