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了餘秋雨先生《文化苦旅·道士塔》的文章,看了網上有關介紹與評論,人們對敦煌莫高窟守護者王圓籙--王道士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由此,心生感悟:“笑”有稱讚之意,“恨”是以誡為是。
王道士的可“笑”之處。王圓籙在敦煌綽號王道士,他入道之後,雲遊時無意間發現敦煌的佛窟,於是他決心長期守護在此,看管莫高窟。對於敦煌莫高窟而言,王道士應該算是第一位敦煌守護人。
清光緒22年,王道士居於敦煌莫高窟南區北段的道觀裡,平日總愛累積香火錢,勸募來的、化緣來的、自己節省下來的、附近百姓捐來的,也算是小有積蓄,這些錢他都是用作了莫高窟的清理與修葺。僅第17窟的淤沙就清理了兩年。後來又在第17窟內一座密室發現了舉世震驚的藏經洞。再後來,王道士先後多次帶上經卷,向當地縣令報告,直至最後他冒死給遠在京城的慈禧太后上書,以求得保護珍貴的經卷,結果都石沉大海。藏經洞發現後,王道士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
王圓籙是一個小小的道士,是一個逃荒的農民,是一個文化素質不高的人,而在敦煌,他卻成了戰士,成了西北土地上一塊頂天立地的豐碑,後代為他修建了一座敦煌最大、最高、相對氣派的道士塔。
王道士的可“恨”之為。餘秋雨在《道士塔》中說:“歷史已有記載,他是石窟的罪人。”... ...致失藏經洞出土的五萬卷經書被英、法、日、俄等國的所謂探險家們,以考古、研究的名義,以所謂買的名義,騙取、掠奪、流失海外,成為中國學人揮之不去的心中巨痛。
在《道士塔》中,餘秋雨既寫了王道士作為文物破壞者與文物出賣者的身份,破壞了敦煌的壁畫,破壞了敦煌的雕塑,是敦煌的罪人,又寫出了王道士的無奈。所以作者最後把王道士定位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王道士是一個上錯了舞臺,扮錯了角色,說錯了臺詞的演員,從他身上我讀到了無奈的悲劇。
今天,鹽湖生態環境保護迎來了歷史機遇期,市鹽保中心擔負著保護鹽湖生態的職責和使命。讀史則知,在千古那段歷史下背景下,王道士的愚昧、無知、貪婪給敦煌莫高窟帶來的巨大破壞,那是歷史的悲劇。進入新時代,鹽保人要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己任,以堅定決心貫徹“兩山”理論,在鹽湖生態保護上,決不能殘留一絲王道士的陰影,也決不能讓鹽湖出現半點昔日敦煌可悲的遭遇,這就是新時代鹽保人的使命!
文 字丨薛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