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幾乎每個人中國人對這句話都非常熟悉。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在學和教之間還需要增加一層用。
最近,想學著寫故事。讀了幾本關於如何寫作、如何寫故事的書,讀的時候甚為過癮,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懂,但是真到自己想動筆寫故事的時候,發現沒那麼容易。學會了其實只是自己的一個幻想,是感覺自己學會了那麼多技巧而已,這一切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例子。
在我們的育兒教育中,我們也會發現這樣的情況更是普遍存在。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影片上面,媽媽教孩子數果凍,總共就兩個果凍,而且說得很清楚:“數到幾,就是幾個,明白了麼?”。孩子回答:“明白了。”但是,孩子數到1、2。然後,媽媽問“幾個?”孩子回答“8個。”媽媽氣得恨不得要殺人。我想,媽媽說的話孩子是聽懂了,但是寶寶真的做不到(此處應做愁眉苦臉狀)。
那麼,我們說讓孩子訂正,然後,再讓孩子講出來,那是不是就能證明學會了?我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兩個字,未必!
在無數次輔導孩子作業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題目做錯了,我講了,她訂正了,然後,她還把訂正的題目講給我聽了。我想,這應該是徹底懂了吧。這不就是現在流行的費曼學習法麼?核心就是檢驗有沒有學會,就是自己能不能講出來。
然而,事實情況並非完全如此!遇到類似的數學題目,孩子仍然可能做錯。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思來想去,大概的原因就是孩子的模仿能力實在太強了,強到什麼程度呢?強到,你剛才怎麼講的,她雖然不懂但是能夠複述出來,也就是複製了你的語言。
唉,作為孩子的爸媽實在太難了。這個問題怎麼破?
我想還是回到費曼學習法上,講出來是一方面,但是關鍵是他們的聽眾必須是對這個領域不懂的人,作為一個父母想要裝作一個不懂的人也太難了。
其實,在應用費曼學習法上,我也忽略了一個前提,那就是學習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而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孩子的學習不夠主動,解決這個問題,才是提升孩子學業的根本。
解決缺乏學習主動性這個問題,頓悟的可能性極其微小,更多的孩子是需要一個漸進過程,離不開“極大的耐心+良好的引導+科學的技巧”。
作為父母,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既任重道遠,又機不能失,更要恰到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