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部分主流歐美地區的季節劃分非常貼合我們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劃分,說明老祖宗的天文學適用性非常強,是很厲害的,就拿現在這個時候來說,9月中下旬時段,天氣比較涼了,可以披外套了,老祖宗就非常應景地把它定性為“秋分”。《尚書》記載:“宵中星虛,以殷仲秋”,證實了華夏古人很聰明地透過觀測太陽運轉來確定如何更好地生存與發展。
而在同時期西方的荷馬時代,他們則是虛構了一個農神角色——德墨忒爾,她在天氣變暖時就跑出來找吃的(春季),天氣變冷時就躲到山洞裡冬眠(冬季),後面的日耳曼人也有樣學樣,在活著的一輩子當中,根據大自然的氣候變化簡單地分為種植與休養兩個時段,說明那時的西方人挺無知的,也挺符合今天西方人頭腦一根筋的現狀,而我們則是詳細至24個處事節點,腦瓜子靈活得緊。
很多人都不知道二十四節氣曾一度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差一點就能與四大發明齊名並稱,牛氣得很!在農業時代,誰對太陽執行規律領悟得足夠深,誰就能永立第一。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體現了西方人開始主動去研究強盛的中華文明,只是這個認識過程顯得不是太情願而已。
老祖宗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假如不是蒙古人給西方帶去了東方的新科技,從而觸發了工業時代的來臨,中華民族仍然是那個誰都不敢惹的民族。古代華夏人憑藉著對太陽的深刻領悟,才能在秦始皇之後領跑世界各民族2000年,近兩百多年來,西方民族深刻領悟太陽,搶先利用煤炭和石油的能量,造出天上飛的和地上跑的物體,制霸天下至今。所幸中華民族開始恢復探索星空,逐步追趕上來了,茲建議在太空空間站完全建成之時設立全新的、全民族的、隆重的太陽節,重振華夏2000年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