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主講人: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肝膽胰腫瘤科副主任醫師 羅鮮樟 □超聲醫學科主治醫師 黃澤君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及健康體檢的普及,越來越多人被發現膽囊息肉樣病變。看到“病變”一詞,大家開始擔心起來,息肉不是一種很常見的良性疾病嗎?病變啥意思?是早期癌症嗎?
膽囊息肉樣病變是指自膽囊壁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性的病變,是一種形態學和影像學概念,成人超聲檢出率為4.2%~6.9%。由於膽囊息肉樣病變術前難以確診性質,因此,其名稱為“膽囊息肉樣病變”或“膽囊隆起性病變”。
膽囊息肉樣病變常見的型別有兩種:腫瘤性息肉(即真性息肉):指膽囊本身的腺體、肌層增生引起的膽囊息肉,這是一種膽囊真正意義上的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前者有一定惡變機率,為癌前病變。後者多為早期膽囊癌;其他少見的還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經纖維瘤等;真性膽囊息肉可以是良性的或惡性的。
非腫瘤性息肉(即假性息肉):它最為常見,如膽固醇息肉(膽固醇結晶)、炎性息肉(慢性膽囊炎或膽結石刺激形成)、膽囊腺肌增生症等,膽固醇息肉佔據絕大多數,比例高達80%以上。其他還有很少見的如腺瘤性增生、黃色肉芽腫、異位胃黏膜或胰腺組織等。既往醫學觀念認為,假性息肉本身不具有惡變的潛能。
膽囊息肉樣病變一般症狀輕微,甚至無症狀,大多在體檢B超時發現。目前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和慢性炎症有關。有報道稱,長期飲酒、高脂飲食、肥胖、膽囊壁增厚、糖尿病、熬夜及生活不規律是重要誘因。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是一種炎性反應性病變,膽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質代謝紊亂和膽囊區域性炎症反應的結果。膽囊癌是相對少見的惡性腫瘤。目前國內外文獻報道某些膽囊癌由原發膽囊腺瘤發展而來。
如果腫瘤穿透了漿膜或侵犯了區域性淋巴結的進展期膽囊癌,預後較差,5年存活率低於25%。如果腫瘤侷限於黏膜肌層或肌肉周圍結締組織,5年存活率較好,分別達100%或57%~72%。因此如果發現膽囊癌,最重要的是早發現早治療。膽囊息肉病變的處理流程,詳見表格。
腹部超聲作為一項相對費用低,風險低的臨床應用廣泛的技術,在膽囊息肉的診斷和隨訪中有著重要作用。
膽囊癌超聲造影常表現為:膽囊壁或腔內不均質低迴聲結節,動脈期病灶呈快速高增強,分佈欠均勻,並可見多發不規則血管結構,病變附著處膽囊壁結構連續性差,正常結構消失。
膽囊息肉超聲造影常表現為:動脈期及延遲期始終與膽囊壁呈同步增強或略高於膽囊壁。
膽囊腺肌增生症的超聲造影表現為:膽囊壁侷限性增厚,動脈期可見與膽囊壁同步增強,呈環狀,該處膽囊壁結構連續完整。
超聲造影對膽囊佔位性病變良惡性診斷的準確率高,能為臨床提供更多可靠診斷資訊。對於超聲造影提示惡性病變時,建議進行膽囊切除手術。
為預防膽囊息肉和病變,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堅持每天吃早餐。堅持每天早晨按時吃早飯,讓膽囊收縮把膽汁排出一部分,這樣膽囊中貯存的膽汁濃度便不會很高,引起膽固醇結晶性質的膽囊息肉的機率也就大大減小了。如果不吃早餐,晚上分泌的膽汁利用不上,存留於膽囊內,膽汁在膽囊內滯留時間過長,就會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增多。
飲食規律、三餐定時。人體內肝臟主管分泌膽汁,分泌的膽汁儲存入膽囊內,而膽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高膽固醇飲食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重肝膽的代謝、清理負擔,並引起多餘的膽固醇在膽囊壁結晶、積聚和沉澱,從而形成息肉。所以,膽囊息肉患者應降低膽固醇攝入量,尤其是晚上應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雞蛋(尤其是蛋黃)、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
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克服平時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抽菸、酗酒、熬夜等。要堅持戶外運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