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川一位55歲的市民,因為吃了冰箱裡超過20小時的剩飯,導致食物中毒,生命垂危,在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急診ICU救治5天才脫險。
- 吃了隔夜剩飯 導致食物中毒
9月10日,楊先生在家中做了米飯和菜,一頓沒吃完,剩下的放置在廚房常溫環境中,晚上放進了冰箱裡。第二天早晨,他將剩飯剩菜取出來加熱,當做早飯吃了。短短10分鐘後,他就感覺肚子不太舒服,約半小時後,開始出現噁心、嘔吐的症狀,上腹部疼痛、腹瀉,伴有乏力。
此時他並沒太重視,以往也曾吃壞過肚子,扛一扛就過去了。但這一次顯然不同,到了下午3點左右,他感覺四肢無力,趕緊通知了家人,家人趕來檢視時,發現楊先生意識模糊,立即將他送到了當地基層醫院就診。
醫院為他做完相關檢查後,考慮楊先生病情危重,緊急將他轉診至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急診科。
結合患者的病史特點和輔助檢查結果,寧醫大總院急診科診斷為細菌性食物中毒、感染性休克(膿毒症休克)、血容量不足性休克、代謝性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肝功能不全、低鉀血癥。
此時距離患者發病已經過去了10個小時,寧醫大總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馬曉介紹說,患者本身有一些基礎性疾病,病情發展比較快,肝臟功能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異常,其中一項肝功能指標超出正常值20多倍。
在與家屬溝通後,緊急收住急診重症監護室(ICU)。
急診重症團隊立即實施救治,透過血漿置換及時過濾體內的有毒物質,同時配合保肝降酶解毒、抗凝等治療,積極液體復甦,維持組織灌注,糾正電解質紊亂,維持酸鹼平衡。救治5天后,患者病情明顯好轉,從急診ICU轉至急診內科普通病房,如今病情平穩,再留院觀察幾天就可以出院了。
- 夏秋交替的季節是食物中毒的高發期 應儘量不吃隔夜剩飯
回頭看一看楊先生的檢驗結果,引發這一場生命危機的罪魁禍首是細菌感染導致的腸道菌群紊亂。
而臨床上常見的易引發腸道感染的細菌包括:志賀菌(引發細菌性痢疾)、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拉芽孢桿菌等。而剩飯剩菜就是這些細菌安家落戶、繁衍生息的樂園。
寧醫大總院急診科主任楊立山教授說,急診科經常接診到吃剩飯剩菜引發健康問題的患者,輕者腹痛腹瀉嘔吐,重者出現膿毒性休克,危及生命。而夏秋季節是這種疾病的高發期,最頻繁中招的是五六十歲以上的人群,相較於年輕人,他們往往更勤儉節約,更愛惜糧食,剩飯剩菜不捨得丟棄,留著下一頓繼續吃。一旦剩飯儲存不當或時間過長,就會變成各種細菌微生物繁殖的溫床,變質後的食物吃下去,細菌就會進入人體大肆破壞,引發疾病。
楊立山教授提醒,日常生活中要重視食品安全問題,首先做飯要適量,儘量保證一頓能吃完,從源頭上杜絕剩飯。一旦做多了沒吃完,剩飯剩菜也儘量不要放置太長時間。一般來說,做熟的海鮮、綠葉蔬菜、肉類、肉湯等儘量不要隔夜吃,哪怕放冰箱的保鮮層也不能保證安全,如果一定要留,肉類湯類更建議放在冷凍層。吃的時候要充分加熱。一旦出現不適症狀,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趕快擴散給家裡人
小心隔夜剩菜
記者:沈亞婷
稽核:馬玲豔 劉三哥
編輯:鄭楠
告訴身邊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