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兩天時間,看完了《百年孤獨》。
是幾年前知道這個書名的,但直到前天翻開這本書,才知道作者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看完這本書,很強烈的一個感覺:小說還能這樣寫!
同時也驚歎:范曄翻譯得太好了!
但也疑惑:為什麼這本書這麼有影響力?
帶著這個疑惑,合上書頁,我靜靜的回想和體會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試圖去找到它為何如此有影響力的原因。
首先進入腦袋的,是開啟這本書時,給我的不一樣的感覺。
翻開封面:作者簡介--譯者簡介--書名--獻給誰,又是一頁書面,接著就是正文了。
恩,目錄呢?
(我看書習慣了先看目錄,對整本書先有個整體的瞭解。)
又往後翻了幾頁(我知道有些書,前面會先有幾頁的文字介紹,再寫目錄),還是沒找到。
目錄是不是掉了?因為是圖書館借的書,也存在著掉書頁的情況吧?
然後我把這本書,前面、後面翻看好幾次。
最後只能說:好吧,確實沒有目錄。
不僅沒有目錄,也沒有其他名人、著名期刊等的評論。甚至連“第幾章”的標識都沒有。
有的就是大段大段的文字,長長的、繞口的人物名字,但神奇的是,我居然就一直讀下去了。
接著,我去網上搜了一些關於這本書的介紹和書評,原來有很多人跟我一樣的感受:小說還能這樣寫!
也瞭解到,這本小說的寫法,對中國80年代文學的影響。
目前是這樣。
我與這本書的故事後續,還需要在時間和生活的長河中慢慢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