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月,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隨著解放戰場之上,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解放全中國的號角已然吹響。
眼看著東北、華北戰局的接連不利,長江天塹,頓時成為了國民黨當局眼中,賴以維繫蔣家王朝的最後一道生死線。
為了死守長江,阻隔解放軍於江北,進而造成國、共南北對峙的局面。
國民黨方面利用解放軍當時沒有海軍的弱點,緊急調派原本負責連雲港以南、至廣州沿海防務的海軍海防第二艦隊,火速北上長江。
加上已有的陸、空軍隊,國民黨方面打造出了一條擁有七十萬兵力、兩百八十餘架飛機、一百二十餘艘艦艇的海、陸、空立體防線,企圖憑此阻擋解放軍南下渡江,以守住長江天塹。
如何突破國民黨所設定的長江防線?成為了擺在解放軍面前,一個未來必然要解決的問題。
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的周恩來聞訊之後決定,派人前去做國民黨海防第二艦隊領導人的工作,力爭第二艦隊屆時能夠配合解放軍的渡江作戰,主動擁抱光明,擇機選擇起義。
解放時期的策反工作,牽線的人的選擇很重要,一般都會啟用敵人內部我方潛伏人員,進行周密策劃。此人要冒著極大的風險,深入虎穴;同時還要有十足的把握,超凡的膽識,才能最終確保,完成組織上所安排的任務。
當時,負責解放區策反工作的楊尚昆和李克農就曾為此事,專門跟周恩來進行了商談。兩人詢問周恩來,國民黨內部,該派誰去執行這項任務比較合適?
那一瞬間,周恩來的腦海裡,頓時浮現出了一個熟人的影子:
這個人曾經直接受命於自己的領導,大革命失敗之後,與組織失去了聯絡,其後一直潛伏在國民黨海軍內部,屬於一個資歷非常老的海軍元老。
“潛伏這麼多年,也該重新喚醒他了。”
隨後,周恩來對即將前往國民黨方面進行聯絡的吳克堅交代道:
“找到那個人,並告訴他,是我叫他歸隊的。”
周恩來當時命人前去找尋的那個人,就是時任國民黨海軍《中國海軍》月刊社的社長——郭壽生。
說到這裡,可能許多人會覺的,一個月刊社社長,又沒有軍事實權,此刻又能有多大的影響力,來改變戰局呢?
然而,當我們接下來看完郭壽生的傳奇經歷之後,您便不難理解,為何後來有人會對此評價道:
“當共產黨重新喚醒郭壽生的那一刻起,國民黨的長江天塹防線,便已經開始岌岌可危起來了。”
舅父的影響
1900年,郭壽生出生於福建閩侯的一戶農家,因為家中子女較多,年幼的郭壽生隨後被父母,過繼給了自己的堂叔為嗣。
後來,因為嗣母多病,郭壽生便被一直寄養在嗣母舅——黃展雲的家中。
黃展雲作為同盟會福建支部的元老,自身革命思想比較激進,整日又為宣傳革命,四方奔走。
在這種家庭環境之下成長起來的郭壽生,自幼便抱定了為國為民的革命信念。
同時,黃展雲還有另外一層特殊的身份:
甲午戰爭期間,在威海衛海戰自殺殉國的定遠艦管帶——劉步蟾,便是黃展雲的岳父。
1895年,岳父劉步蟾為國自殺殉艦,當年妻子的傷痛、國家的屈辱,在年輕的黃展雲心中,留下了一生難以磨滅的傷痕。
在郭壽生的記憶當中,舅舅每次提及甲午海戰之時,總是扼腕痛惜,以當時國家海軍之喪亡,引以為憾。
每次講完之後,黃展雲總會撫摸著郭壽生的小腦袋說道:
“國家興亡,我輩自當努力為之,然未來之大發展,必將寄託於爾輩,勉之,勉之。”
當時的郭壽生,雖然年幼,但對於那片廣袤、蔚藍的海域,卻早已充滿了無限的憧憬......
軍校生涯
1916年,郭壽生以海軍部福建地區招考生考試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了煙臺海軍學校。
煙臺海軍學校最早開辦於1903年,最初為清廷的“海軍學堂”。
1913年,當時的民國政府海軍部將“海軍學堂”更名為“煙臺海軍學校”,郭壽生他們這一屆學生,是煙臺海軍學校的第16屆學員,也是該校第一次面向全國的招生。
十六歲的郭壽生,在前往北上求學的途中,心情非常激動,他回想起幼年時期,舅舅對自己的殷勤叮囑,以及他對國家海軍壯大之期望,不禁心潮起伏。
當時的郭壽生原本認為,自己即將進入的那所學校,會是一個充滿激情、為國塑材之地,然而當他真正進入學校之後,卻不由地感到了一陣深深的失望。
北洋軍閥控制下的煙臺,是一個非常封閉的地方,而煙臺海軍學校當時所在之地,則更是荒涼偏僻,與世隔絕。
郭壽生等人每天除了上課、操練、遵守作息制度之外,幾乎接觸不到外面的任何資訊和思想,一眾青年,如同被禁錮在一座封閉的牢城之中一般,而校內的教員則更是思想保守,對任何先進思想一律非常排斥。
不過,他們這一屆因為是面向全國招生,班中的同學們當中,有不少閱讀過進步書籍、思想活躍的年輕人。
這些志同道合的熱血青年,很快便擰成了一股進步的力量,他們在壓抑的學習氛圍之中,沉默地聚集著能量,等待著爆發的那一刻。
而那一刻,很快便到來了。
五四的洗禮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並迅速席捲全國。
一場史無前例的革命思潮,衝擊著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即便是在煙臺這個處於膠東半島端部、訊息閉塞的地區,也不可避免地捲入了一絲清新的空氣。
在五四愛國思潮的影響之下,郭壽生與同學李之龍等人奮不顧身、衝破校內保守勢力的重重阻撓,在學校之內,張貼了“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誓死爭回青島”等一系列愛國標語。
除此之外,郭壽生還藉助福建人注重同鄉同誼的情分,積極組織校內、港內的福建籍師生、官兵,一起上街遊行示威,開展了一系列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運動。
正是因為郭壽生等人在五四運動中的積極表現,也使得建黨初期,中共中央便將目光投向了這裡,並迅速派出得力人員,前往煙臺發展革命力量。
當時中共中央派往煙臺地區的人員是鄧中夏和王荷波。
領軍新海軍社
王荷波曾在海軍當過水手、同時還是郭壽生的福建老鄉,因此當他來到煙臺之後,便親自找到了郭壽生本人。
在與郭壽生進行了一番深談之後,王荷波便被對方要求進步的思想所打動,隨後他便發展郭壽生為社會主義青年團(也就是後來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並指定他為當地負責人,負責在校內進行秘密活動,發展煙臺的團組織。
當時的王荷波,遞出了黨在煙臺地區的第一束薪火,這團火能燒多大?他不知道,但他相信,郭壽生一定能夠不負組織重託。
加入組織之後的郭壽生,隨後便在海軍學校之內,建立了團煙臺支部,直接隸屬團中央。
同時他又根據自身的優勢條件,建立了秘密的革命組織——“新海軍社”(又名新海軍月刊社),作為黨的外圍組織,從社員中,選擇、吸納進步團員,籌備發展當地的團組織。
而隨著煙臺“新海軍社”的發展壯大,郭壽生等人隨後又開始擴大吸納範圍,不僅吸收海軍練營、艦隊、造船廠的人員加入,還將範圍擴大到了上海、南京等海軍官兵的隊伍當中。
一時間,新海軍社,成為了當時海軍革命思想的中心,而郭壽生則成為了這股海軍勢力的領軍人物。
當時的郭壽生,在煙臺這片革命荒蕪之地,篳路藍縷,辛勤耕耘,最終組建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煙臺支部。
而隨後被王荷波、惲代英介紹入黨的郭壽生,又受命建立起了煙臺地區,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小組。
革命的火種,開始在煙臺升騰、並以燎原之勢,蓬勃發展起來。
為了配合北伐軍的北上行動,隨後郭壽生將新海軍社總社遷至上海,並在各地設定了眾多分社,以策應北伐軍的革命戰鬥。
在接下來的革命戰鬥之中,郭壽生遇到了他一生難忘的領導——周恩來。
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
1926年10月,在上海艦隊服役的郭壽生,接到了練習艦隊司令、福建老鄉李景曦的密告,說是艦隊方面已經注意到有“赤化分子”在海軍中行動,準備將郭壽生調派回南京,進行軟禁監視。
聞訊的郭壽生在請示了中央之後,決定緊急撤離。
當天夜裡,郭壽生在房間之內焚燒完檔案之後,悄然離開。隨後化名郭大中,潛伏在辣斐德路的匯源轉運公司之內,繼續開展“新海軍社”的各項活動。
此時的郭壽生,雖然潛伏在暗處,卻清晰地感受著,大革命風暴逐漸靠近上海之時,上海地區的各個角落之中,到處湧動著革命的蓬勃力量。
一場更大的革命浪潮,即將衝擊著眼前的這片十里洋場。
北伐軍攻克武漢之後,北洋政府海軍彙集於寧滬一帶,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停留著不少軍艦艇只。
為了策應北伐軍的進一步軍事行動,中國共產黨決定,在上海發動工人武裝起義。
隨後郭壽生等人根據組織指示,積極佈置由“新海軍社”影響下的軍艦,參加起義。
l 第一次武裝起義:
1926年10月24日,凌晨,接到郭壽生通知的“建威”、“建康”兩艘艦隻,將炮口悄悄對準了附近的高昌廟兵工廠,只等岸上的煙火訊號一起,發炮轟擊。
然而,誰都沒有料到,岸上負責煙火的人,竟然出了意外。
到了施放煙火的時間,岸上之人開始點火,但也不知道是煙火質量問題,還是受潮失效了,幾次點燃信捻之後,最終都啞火了。
岸上的人急得直跳腳,但艦艇上的人不知道呀,軍艦上的人左等右等不見訊號,以為出了什麼岔子,最終為謹慎起見,沒敢貿然開炮。
而岸邊的工人糾察隊等武裝起義人員,遲遲等不到艦艇炮聲,以為行動取消,最終散去,少數人冒險進攻,終因寡不敵眾,宣告失敗。
第一次工人武裝起義折戟沉沙。
l 第二次工人起義
有鑑於第一次工人武裝起義的失敗,中共上海區委隨後召開了有中央領導人參加的主席團會議,商討準備發動的第二次工人武裝起義。
在籌備第二次工人武裝起義的過程中,郭壽生見到了中共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並在其直接領導之下,開展起義準備工作。
多年之後,郭壽生回憶起當年的歲月,依然非常懷念:
“當時周恩來同志和我就在一張辦公桌,面對面地辦公,周恩來同志對我的工作很支援,而且對我本人也很瞭解。”
正是因為在這段工作時期,周恩來進一步瞭解、認識了郭壽生本人,才能在後來,郭壽生與組織失聯二十多年的情況之下,周恩來依然能夠確信,他是一個不會變節的自己人。
在周恩來的部署之下,郭壽生派出韓廷傑、林聰如兩人,前往“建威”、“建康”兩艦,向郭友亨、倪華鑾傳達起義密令。
10月22日晚,6時,以兩艦發炮為訊號,舉行起義。
當晚6時,兩艦準時向高昌廟兵工廠發炮,隨後開始轟擊敵軍司令部和兵工廠。
然而,此次起義,雖然艦隊按時發炮,但停在附近水面上的法軍軍艦卻以威脅到租界為由,強行逼迫艦艇停火。
同時,浦東工人糾察隊因未能及時奪取槍支,最終使得計劃攻佔各區要點的策劃,宣告失敗。
第二次工人武裝起義失敗之後,北洋海軍總司令楊樹莊對於軍艦參與起義行動,大為震怒,隨即下令查辦。
許多參與起義的艦艇官兵,紛紛離艦逃入法租界內,而此時的郭壽生已經事先在租界內租下了一些房屋,盡最大可能地收容著這些起義將士及其家眷。
當時的郭壽生對起義將士們保證:
“革命一定可以成功,大家在這裡待著,只是暫時的,未來我們還是要回到艦艇上去的!”
l 第三次工人起義
1927年3月20日,北伐軍逼近上海近郊龍華,駐滬軍閥頓時陷入了崩潰、混亂之中。
3月21日,上海工人在中共中央特委的領導之下,發動了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
郭壽生在周恩來的領導之下,派遣新海軍社人員積極參加起義工作,部分新海軍社官兵還與江南造船所工人一起,加入了起義戰鬥的隊伍當中。
一時間,上海市內,槍聲大作,經過了一番戰鬥之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最終取得了成功。
當時的郭壽生和所有同志們一樣,對於來之不易的革命勝利,充滿了欣慰,也對未來中國革命必將取得勝利,充滿了希望。
然而,所有人卻沒有想到,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大革命的發展,竟會突然風雲突變,變得波雲詭譎起來。
風雲突變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突然撕下了革命的面紗,露出了其反革命的猙獰面目。
大批共產黨員,紛紛被捕,而時任國民黨海軍司令的楊樹莊,也遵照蔣介石的命令,下令逮捕參加起義的艦船官兵們。
先前協同作戰的袍澤,頓時變成了可怖的敵人,一時間,海軍上下,人人自危。
鑑於上海地區白色恐怖瀰漫的惡劣環境,郭壽生離開上海,前往武漢,同時將“新海軍社”總社,由上海遷至武漢,準備以武漢為根據地,策劃號召海軍加入反對蔣介石的行動之中。
然而,不久,武漢的汪精衛政府,也背叛了革命。
在反動派的緊逼、聯合絞殺之下,“新海軍社”社員紛紛隱蔽自保,昔日輝煌無限的“新海軍社”最終宣告解體。
在最黑暗的時刻,黨中央專門派王若飛找到了郭壽生,給出指示:
現有海軍之中的中共秘密黨員,全部隱蔽起來,在海軍之內潛伏,儲存黨在海軍之內的力量。
王若飛對郭壽生傳達了黨讓他潛伏下來的命令——不必隨軍赴贛,仍須設法隱蔽在國民黨海軍內作地下工作。
郭壽生當時向王若飛問道:
“我要潛伏到什麼時候?”
王若飛回答道:
“潛伏到黨組織呼喚你的時候。”
臨別之際,王若飛對郭壽生說:
“中國共產黨一定會有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你要儲存力量,等待時機。”
這句話,也成了未來幾十年裡,郭壽生最終能夠一直堅持下來的動力。
潛伏下來
大革命失敗之後的海軍,軍內形勢已與先前大不相同,郭壽生原本想回上海,潛伏下去,但他先前組織艦艇起義的行動,太惹眼,國民黨方面曾不止一次懷疑他有共產黨的身份。
好在當時的國民黨海軍領導權,主要掌握在閩系海軍手中,福建人特有的鄉情相護,使得郭壽生在面對特務盤查之時,屢次化險為夷。
後來,郭壽生回到了福州老家,利用自己舅舅的關係,重新在國民黨政府內謀了一個職位,並最終回到了海軍司令部內,不過因為他的身份敏感,海軍方面始終讓他擔任的都是閒散文職工作。
但這並沒有削弱郭壽生的影響力,當年“新海軍社”的領軍人物,他背後的關係,放在國民黨海軍之中,自然還是盤根錯節。
郭壽生的朋友很多,其中就包括海軍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兩人當年在煙臺海軍學校之時,曾是要好的同學,時常在一起談論政治,這麼多年以來,也經常相互走動。
周恩來讓你歸隊
不久,受吳克堅委派的地下黨員—林亨元,打扮成商人的模樣,來到了國民黨海軍《中國海軍》月刊社社長郭壽生的住處,進入房內之後,林亨元鄭重地對郭壽生說道:
“現在我告訴你,我是中共黨員,今天奉組織命令跟你談話:周恩來同志叫你歸隊。”
郭壽生聽到最後一句話時,頓時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握著林亨元的手,激動地說道:
“周恩來還沒有忘記我呀,請黨分配給我任務,保證完成任務!”
當時的林亨元確實沒有想到,眼前這個文質彬彬的中年男子,他的歸隊,會讓整個長江防線的局面,未來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長江防線的一角,隨著郭壽生的那句“保證完成任務”,被緩緩拉開,並最終推向了整體的崩潰。
策反林遵
林亨元隨後向郭壽生交代了,組織上安排他去策反林遵的任務,郭壽生認真地聽完之後,站起身子,他像一個請戰的戰士一般,握緊拳頭,在空中一揮,宣誓一般地對林亨元說道:
“我立即去找林遵,保證完成任務。”
1948年11月的一天,郭壽生打著為《中國海軍》月刊約稿的名義,在第二艦隊總輪機長闕曉鐘的陪同之下,來到了第二艦隊司令部的駐地——鎮江。
當天林遵將郭壽生迎上了自己的旗艦“惠安”艦,兩人在司令艙內暢談了許久。
在艦上,人多耳雜,郭壽生幾次欲言又止的表情,讓熟悉他的林遵,頓時產生了疑惑。隨後,林遵向郭壽生髮出邀請,要他從南京回來之時,再來鎮江,陪自己去金山寺一起遊玩一番。
幾天後,兩人乘坐著軍用小汽車來到了金山的山腳之下,下了車,兩人並肩,沿著蜿蜒的臺階,拾階而上,一面欣賞山中的美景,一面暢談今昔往事。
山中靜謐,因此兩人也就放開胸懷暢談起來,說著說著,便談到了當下的時局。
林遵在郭壽生這個好友面前,慨然長嘆,國民黨統治腐敗,不得人心,垮臺將是必然之事。
郭壽生看到林遵的態度,趁機規勸對方,回頭是岸,尋找革命的曙光。
林遵苦嘆,如今天下,兵荒馬亂,到哪裡去找救苦救難的革命曙光呢?
郭壽生便將自己被周恩來喚醒歸隊的事情,和盤托出,林遵雖然知道自己這個朋友思想進步,但卻真沒想到,這麼多年,自己一直跟一個共產黨,交著好朋友。
郭壽生對林遵說:
“我受中央的委託,特地趕來爭取和動員你起義,中共中央駐滬特別機構,已經向中央報告了你的情況,中央是信任你的,自由在你的手中,望你三思而後行。”
林遵看著郭壽生道:
“咱倆又不是一天認識的,幾十年的交情,我自然信得過你。但海軍內部,人心不齊,要是真動作起來,可要冒著殺頭的風險呀!”
郭壽生將手一擺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今時機已經成熟,人民解放軍已經揮師南下,解放全國指日可待,長江只不過是一衣帶水,你也不信它能阻擋住解放軍的腳步吧。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戰局總是瞬息萬變,錯過了良機,後悔可就晚矣。”
林遵聽了郭壽生的話,最終下定了決心,他對郭壽生說道:
“既然是周恩來派你來的,那我就幹,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也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能夠擁抱光明,求之不得。”
那一天,兩人從山上下來,已經是黃昏時刻。
在林遵後來的回憶錄之中,曾提及自己與郭壽生的這次談話:
“彷彿在長夜裡看到了曙光,在黑暗中見到了光明。”
在林遵策劃起義期間,郭壽生曾三次前往親見林遵,向其傳達中央指示,並配合林遵起義工作。
為了堅定林遵起義的決心,郭壽生還透過聯絡第二艦隊,永綏艦中校艦長孫克驥的表兄、林遵的密友——邵侖,敦促林遵最終敲定了起義時間和聯絡訊號。
同時,郭壽生還積極聯絡當年新海軍社潛伏下來的人員,在那段風雨如晦的日子裡,一個個潛伏的力量,被重新喚醒,投入到了最後的決戰當中。
海軍大起義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撕下了假和平的面紗,徹底露出了其真分裂的面孔。
第二天,毛主席和朱德總司令釋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解放軍百萬雄師,立時發起了渡江作戰。
長江北岸的國民黨防禦工事,紛紛被攻克,倉皇敗退的國民黨軍隊,下令第二艦隊,火速南下前往上海佈置防禦。
然而,幾天後,國民黨當局卻得到了第二艦隊起義的噩耗。
1949年4月23日,林遵率海防第2艦隊艦艇25艘、官兵1271人,於南京笆斗山江面起義。
林遵(左五)陪同人民解放軍第八兵團司令員陳士渠(左四)在永綏艦上視察
當鮮豔的紅旗在海軍艦艇上飄揚起來之時,整個長江的水面防禦,頓時崩塌。
蔣家王朝滅亡的號角,開始響徹在國民黨上下,每個人的心頭。
此番海軍大起義,在策反林遵的過程當中,固然林司令本人心向光明,但郭壽生本人也確實是功不可沒。
傳奇落幕
1949 年 8 月,周恩來親切接見了郭壽生、鄧兆祥、林遵、周應聰四位為革命作出重要貢獻的海軍代表。
經歷了二十多年的分別,郭壽生再次見到周總理時,不由地喜極而涕,他向周總理莊嚴地敬了一個禮:
“郭壽生奉命歸隊!”
周總理拍著郭壽生的肩膀,感慨萬千:
“好啊,好啊,我們一起盼望這一天,已經很多年了。”
隨後,郭壽生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司令部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主持研究海軍方面的歷史工作。
在動盪的年代,郭壽生曾一度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963年,郭壽生退休回到了福州老家,後任福建省政協常委。
1967年3月31日,郭壽生在福州病逝,享年67歲,他那一段跌宕起伏的傳奇,也隨之緩緩地落下了帷幕。
謹以此文獻給傳奇國士—郭壽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祖國的榮光,離不開當年為國奉獻的英烈先輩們。
致敬先烈,砥礪前行!
喜歡的朋友可以點贊、關注、轉發,共同弘揚正能量,讓先烈的事蹟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