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存在義大利的裡雅斯特Zoic有限責任公司實驗室的“大約翰”化石骨骼(圖源:Zoic有限責任公司)。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儲存在義大利的裡雅斯特Zoic有限責任公司實驗室的“大約翰”化石骨骼(圖源:Zoic有限責任公司)。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中新網北京4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學術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研究人員對被稱為“大約翰”的化石化三角龍恐龍遺骸標本進行分析,認為其頭骨創傷可能是與其他三角龍戰鬥造成的。
“大約翰”修復後的完整骨骼,它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褶皺三角龍樣本(圖源:Zoic有限責任公司)。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褶皺三角龍是一類有角的恐龍物種,特徵是擁有很大的頸盾,頸盾由頂骨和鱗狀骨延伸形成。人們認為這些骨質頸盾的用途是在與其他三角龍的打鬥中提供保護。
“大約翰”的鱗狀骨顯示出創傷性病變(圖源:Zoic有限責任公司)。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論文通訊作者、義大利基耶地-佩斯卡拉大學醫學與老化科學系魯傑羅·蒂阿納斯塔西奧(Ruggero D’Anastasio)和同事檢查了三角龍標本“大約翰”(得名於其巨大體型),該標本於2014年發現於美國蒙大拿的地獄溪組上白堊統。他們報告說,在“大約翰”右鱗狀骨上有一處鑰匙孔狀開口(孔),孔周圍骨表面不規則,有斑塊狀骨質沉積,或由炎症所致(炎症可能由感染造成)。論文作者分析了孔較大邊緣採集的樣本,發現和遠離孔的骨組織相比,孔周圍骨組織較為多孔,有許多血管,說明它是新形成的骨質。這些骨頭還有稱為豪希普氏陷窩的小坑,表現出了重建跡象。
“大約翰”頭骨修復後的側後檢視(圖源:Zoic有限責任公司)。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論文作者表示,這些特徵共同表明,這個孔由創傷所致,但在“大約翰”死亡時骨頭正在癒合。他們認為,創傷是由其他三角龍的角造成的,在“大約翰”死亡時至少已發生了6個月。基於這些發現表明,恐龍癒合過程的基本機制似與哺乳動物類似。(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