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民解放軍的一級建制,兵團存在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從1947年8月華東野戰軍最早成立了2個兵團開始,到1948年11月起大批次組建兵團並統一授予番號,再到1950年4月兵團成建制撤銷(除入朝作戰的兵團以外),兵團在我軍歷史上成規模、成體系出現的時間不過三年。
歷史上,解放軍一共出現了19個兵團,一般來說兵團下轄3到4個軍。到2017年新一輪軍改之前,你知道哪個兵團下屬的軍依然保留了下來嗎?
我們結合兵團的組建歷史,一起來了解下。
兵團是為了適應人民解放軍發展需要和作戰規模擴大而產生的一級組織。1947年夏,解放軍開始逐步轉入戰略反攻,各野戰軍為了組織大規模戰役,常常需要組織多個縱隊負責一個方向的作戰,作為野戰軍和縱隊之間的一級組織,兵團就成立了。
第一批兵團成立於1947年8月。
當時,華東野戰軍為策應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陳毅、粟裕帶領一部分主力轉移到外線,許世友、譚震林留一部分部隊繼續在內線作戰。陳粟部隊組成西線兵團,許譚部隊組成東線兵團。同期,以晉冀魯豫野戰軍4縱、9縱和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組成陳謝兵團。
第二批兵團成立於1948年內。
4月,華東野戰軍成立4個兵團,即以粟裕為司令員的第一兵團(華野第1、4、6縱隊)、許世友為司令員的第二兵團(華野第7、9、13、渤海、魯中南縱隊)、陳士榘為司令員的第三兵團(華野第3、8、10縱隊)、韋國清為司令員的第四兵團(華野第2、11、12縱隊)。
8月,華北軍區成立3個兵團,即以徐向前為司令員的第一兵團(華北第8、13、15縱隊)、楊得志為司令員的第二兵團(華北第3、4、8縱隊)、楊成武為司令員的第三兵團(華北第2、6縱隊)。
9月,東北人民解放軍成立2個兵團,即以蕭勁光為司令員的第一兵團、程子華為司令員的第二兵團。東北的兵團為戰役指揮機構,最初下面沒有固定的建制部隊,東野對兵團的定義就是“只代表總部指揮共同攻擊某一城市或某一地區擔任打援的幾個縱隊”。
第三批兵團,開始組建於1948年11月,但當時按照《關於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只是授予了各野戰軍下屬的兵團番號,多數兵團並沒有立即組建。直到1949年上半年,各野戰軍下屬兵團才逐步組建完畢。
(一)1949年6月,第一野戰軍成立第1、第2兵團。
第1兵團司令員王震,下轄第1、2、7軍。
第2兵團司令許光達,下轄第3、4、6軍。
(二)1949年2月5日,第二野戰軍成立第3、4、5兵團。
第3兵團司令員陳錫聯,下轄第10、11、12軍。
第4兵團司令員陳賡,下轄第13、14、15軍。
第5兵團司令員楊勇,下轄第16、17、18軍。
(三)1949年2月9日,第三野戰軍成立第7、8、9、10兵團。
第7兵團司令員王建安,下轄第21、22、23、35軍。
第8兵團司令員陳士榘,下轄第24、25、26、34軍。
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下轄第20、27、30、33軍。
第10兵團司令員葉飛,下轄第28、29、31軍。
(四)1948年12月12日,東北野戰軍成立第12、13兵團。1949年3月11日,東北野戰軍正式改稱第四野戰軍,4月28日成立第14、15兵團。
第12兵團司令員蕭勁光,下轄第40、45、46軍。
第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下轄第38、47、49軍。
第14兵團司令員劉亞樓,下轄第39、41、42軍。
第15兵團司令員鄧華,下轄第43、44、48軍。
(五)1949年一二月間,華北軍區將原有三個兵團改稱第18、19、20兵團。
第18兵團司令員徐向前,下轄第60、61、62軍。
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下轄第63、64、65軍。
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下轄第66、67、68軍。
1949年4月25日,第18、19兵團調歸第一野戰軍建制。
(六)1949年10月至1950年12月,在國民黨起義部隊的基礎上,又新成立了第21、22、23兵團。
第21兵團司令員陳明仁,下轄第52、第53軍。
第22兵團司令員陶峙嶽,轄第5軍,8軍,9軍,西北獨2軍,西北獨3軍。
第23兵團司令員董其武,下轄第36、第37軍。
組建完畢後,各兵團參加了隨後的全國解放戰爭,如第15兵團南下解放海南島、第10兵團東進解放福建、第18、19兵團進軍西北、第4兵團進軍大西南。
這時候,各兵團下屬部隊也陸續發生了一些變化,如四野第39軍、42軍納入第13兵團統一指揮,脫離原兵團建制。
1950年以後,由於國內解放戰爭主要戰鬥已經結束,除了臺海方向以外,不存在大規模用兵需要,1950年4月,中央決定撤銷野戰軍和兵團兩級建制,僅保留作為攻臺預備隊第9、第10兵團,全軍戰略預備隊第13兵團,以及19兵團、國民黨軍起義改編的3個兵團等少數幾個兵團番號。
在被撤銷的兵團中,第12兵團改為海軍司令部,兵團司令肖勁光任海軍司令員。以第14兵團部為基礎組建了空軍司令部,兵團司令員劉亞樓任空軍司令員。
到兵團正式撤編之前,第6、第11、第16、第17兵團從未建立過。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二野第3兵團、一野第20兵團恢復番號入朝參戰。但這時,各兵團下屬部隊與兵團組建初期發生不少變化,如第3兵團原來下轄第10、11、12軍,入朝後則下轄12、15、60軍。第9兵團原來下轄第20、27、30、33軍,入朝後則下轄第20、23、26、27軍。第13兵團原來下轄38、47、49軍,入朝後則下轄第38、第39、第40軍。
兵團主要承擔野戰軍(大軍區)和軍之間的一級戰役指揮,因此下屬的部隊發生調整也是正常的。
新中國成立後,陸軍軍也進行了多次調整。1950年12月,陸軍有62個軍。到百萬大裁軍之前,陸軍有35個軍。1985年,陸軍將步兵軍升級為諸兵種合成的集團軍,共有24個集團軍。2003年,陸軍有21個集團軍。2005年,陸軍有18個集團軍。2013年,國防白皮書《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首次正式對外公佈了18個集團軍的番號。
現在我們追根溯源,從1948年11月釋出組建兵團的命令到各兵團正式組建完成為止,以各兵團首次組成時的編制序列來看,哪個兵團保留下來的部隊最多呢(截至2017年4月)?
- 1個兵團保留了半個軍:四野15兵團所屬44軍一部編入第54集團軍。
- 8個兵團保留了一個軍:一野第1兵團現存第1集團軍,第19兵團現存第65集團軍;二野第3兵團現存第12集團軍、第5兵團現存第16集團軍;三野第7兵團現存第21集團軍、第8兵團現存第26集團軍、第10兵團現存第31集團軍。
- 1個兵團保留了一個半軍:四野第12兵團現存第40集團軍,45軍一部編入第54集團軍。
- 2個兵團保留兩個軍:三野第9兵團現存第20、27集團軍;四野第13兵團現存第38、47集團軍。
- 2個兵團保留了三個軍:二野第4兵團現存第13、14、15集團軍;四野第14兵團現存第39、41、42集團軍。
- 5個兵團下屬各軍均已撤銷:第2、第18、第21、第22、23兵團。
除了成建制保留的集團軍以外,還有兩個特殊的部隊不能不提,那就是新疆軍區、西藏軍區。新疆軍區大體上是以原一野部隊為基礎組成,西藏軍區以原二野18軍為主體組成。從兵力規模和編制組成上看,新疆軍區和西藏軍區可以視為兩個沒有番號的集團軍。
縱觀以上看來,第4兵團和第14兵團下屬各軍建制最完整,歷經近70餘年滄桑,薪火相傳、一脈相承,下屬3個軍始終延續了下來。
第4兵團是陳賡大將從太嶽根據地逐漸帶出來的老部隊,13軍、14軍鎮守大西南,15軍在朝鮮戰場名滿天下,上甘嶺戰役氣壯山河,更成為中國軍人永遠不朽的豐碑,如今更成為全軍唯一一個空降兵軍。
第14兵團所屬39軍出自新四軍第3師,與38軍齊名,是四野頭等主力,被譽為“常勝軍”,始終是我軍主力王牌,麾下116師(原東野5師)更是四野頭等主力師。41軍以“塔山英雄團”馳名中外,42軍是我軍首支入朝部隊,在朝鮮戰場一鳴驚人,歸國後被譽為“嶺南雄師”。
之所以以2017年4月作為節點來探究哪個兵團保留血脈最多,是因為2017年4月時解放軍陸軍新調整組建了13個集團軍,新的番號排列從第71集團軍到第83集團軍。
新的13個集團軍都實行旅—營編制,取消了師、團兩級,各個旅有些是老部隊重新換防駐地、有些是以多個營、連級功勳英模部隊為基礎重組的,很多部隊的建制歸屬都進行了重新調整,打破了過去我軍長期存在的“山頭”。
這13個集團軍,不能簡單地視為是原來某個集團軍的直接繼承人。所以,也就無法以軍改後的13個集團軍組成,來追溯之前是所屬哪個兵團了。
兵團正式存續時間雖然不長,但很多兵團卻創造了顯赫輝煌的戰績,甚至把指揮員的名字作為兵團的代稱,如華東的許世友兵團、陳(士榘)唐(亮)兵團、華北的徐向前兵團、楊(得志)羅(瑞卿)耿(飆)兵團、中原的陳(賡)謝(富治)兵團,這些解放軍的精銳兵團成為軍迷心中永不消逝的番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