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末,楚地兩件兵器的出土引起了一大轟動。
一件是在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踐劍,一件是在1983年出土的吳王夫差矛。
難以想象,戰場上激烈交鋒的兵器竟一起躺在荊楚大地數千年之久!
吳越兩國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國,關於這倆國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而滅吳國。
而今天所講的越王勾踐劍與吳王夫差矛就是倆國國君所用武器。
先說說勾踐劍。這是一把傳世帝王之劍,歷千年而不朽,劍身寫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古語字樣,當初是在湖北省江陵縣的楚墓出土。
墓主只是楚國一箇中下階級貴族,不過在裡面卻發現了“勾踐劍”。
這把劍有多神奇?
一般青銅劍出土時,埋在土壤裡,經過長時間的氧化,劍身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磨損以及生鏽。
可這把劍不是一般青銅劍,據說“勾踐劍”出土時,鋒芒畢露,寒光閃閃,專家曾用此劍試鋒,發現其輕鬆劃開二十六張紙,其鋒利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勾踐劍很少有生鏽痕跡,磨損度微乎其微,它也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再來說說吳王夫差矛。
和“勾踐劍”一樣,矛上也寫有“吳王夫差,自作用矛”的古語字樣。
但是和“勾踐劍”不同的是,夫差矛並不是吳王的專用武器,而是夫差時期吳國批次生產用於打仗的兵器。這一點考古可以證實,因為多地也曾出土過“夫差矛”。
雖然是批次生產的,但它的精美程度也能和“勾踐劍”相媲美。只不過和“勾踐劍”相比,它缺少了唯一性而已。
兩者相較,肯定是“勾踐劍”更珍貴,畢竟它是勾踐親自使用,肯定要珍貴點,不過要按實用性來算的話,肯定是夫差矛更好一點。
因為它畢竟是打仗用的,戰場上真刀真槍的,兵器這一塊可做不得半點假。
而“勾踐劍”更像是溫室中“花瓶”吧,應該就類似於藏品之類的,不會真的用來打仗什麼的。
說完了兩者的出土地址,這時就產生疑問了。
我們知道,吳越兩國在江浙閩一帶,按理說本該在故土問世的,又怎麼會在楚地出土呢?
這裡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是聯姻說。
當年越國為了對抗吳國,曾與楚國進行了聯姻,關係一直很好;越王勾踐把他的小女兒越姬嫁給了當時的楚昭王,而楚惠王的母親就是越姬。
因為吳越人好造劍,很多古文獻對此都有記載;將寶劍當作嫁妝也不足為奇。
於是專家推測,這把青銅劍應該是勾踐為了祝賀越姬嫁給了楚昭王而特意準備的陪嫁品之一。後來楚王為了賞賜官員,就把“勾踐劍”送給了臣下,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勾踐劍”會在楚國中下階級貴族的墓中出土的原因了。
第二種是戰利品說。
也就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後滅了吳國,繳獲了吳國戰利品,其中就有“吳王夫差矛”;後來勾踐死後,越國內亂,楚國趁機出兵伐越,把越國滅了,也繳獲了戰利品,所以“勾踐劍”與“夫差矛”就這樣輾轉到了楚國人手裡。然後也是透過賞賜的方式將此劍贈予了下屬。
這兩種說法都有據可考,但真相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嫁妝之說是一種尊貴的象徵,寶劍作為一種賀禮顯得珍貴典雅。
而戰利品一說則是屬於戰爭的失利導致的。
兩者意義有很大不同。
不過我們只要瞭解大概的史實就可以了,畢竟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了。
不管怎麼說,這兩件青銅器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而且對研究吳越兩國曆史,瞭解古代青銅鑄造工藝水平有著重大的意義。
透過這兩件器物,我們應該能夠想象出春秋時期的金戈鐵馬了吧!
本期內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