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歷史原因,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位於北京,一個位於臺北。作為封建時期的皇宮,在滿清帝制被終結後,故宮改為儲存皇家珍品的博物館,人民始得有機會看到深藏禁宮的稀世珍寶。
北京故宮博物院
頗為遺憾的是,在解放戰爭期間,敗退的國民黨將故宮的寶物轉移到寶島臺灣,大批文物自此遠離大陸,其中很多都是稀世珍寶。
不說到臺北故宮都要看的三件鎮館之寶,單是那些歷代名家法書,都是在書法史上響噹噹的經典之作。
還記得前年在日本舉辦的顏真卿書法特展嗎,其中最重要的展品一大部分出自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
縱是如此,留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品,仍是遠遠多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除了北京故宮博物院拿出來展示過的歷代珍品外,至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大批珍品依然躺在庫房中。
正因為兩個故宮都是出自一家,且都是頂級博物館,所以常常有人拿兩者做比較。
這些藏品都是中國的遺世珍品,它屬於中華民族,屬於全體中國人。我們這次不去比較藏品,來看一下兩個博物館的牌匾。
故宮:李石曾的顏體巨匾
李石曾題故宮博物院
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還沒有分家,那時候的牌匾,是由民國元老李石曾所題寫的,書體帶著明顯的掩體風格,大氣沉穩。這個牌匾的字徑很大,每個字超過一米。
據說當初李石曾是趴跪在地上一次性書寫完成的,既沒有寫一個小樣稿參照,寫完也沒有對任何一個字進行塗改修飾。
寫書法的應該都知道,榜書很難,字徑如此大的更是難上加難,它要求書寫者首先要有超強的控筆能力,還要求書寫者有開闊的視野。據說在于右任看到李石曾趴跪在地上一次性寫下這個牌匾後,自嘆不如。
北京故宮:郭沫若隨手寫下,成為經典
郭沫若題故宮博物院
故博分家之後,其實就變成了兩個一脈相承但又完全獨立的博物館,兩家都沒有繼續沿用李石曾題寫的匾額,在六零七零年代分別各請高明重新制匾。
臺北故博於六五年重題匾額,北京故博於七一年重題匾額,題寫者分別是莊嚴、郭沫若。
郭沫若
當時的情況是,一九七一年郭沫若到故博指導,院長吳仲超等人提議郭沫若為故博題寫新的匾額,郭沫若當即答應並現場書寫。當時準備匆忙,找來的紙張都是已經單面印刷過的,郭沫若將紙反過來將題字書寫在背面。
郭沫若的題寫顯得很隨意輕鬆,但也正是這種隨意性,讓其題寫的匾額感覺更加自然和真實。
郭沫若書法
郭沫若雖然在當代書法史上堪稱大家,但它更大的成就是在考古和歷史學上,在當時它可以稱得上是文化界的領導者,故宮博物院由他題寫,也算是實至名歸。
臺北故宮:寶島國寶級書法家當仁不讓
莊嚴與他所題的牌匾
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題寫牌匾的莊嚴,在大眾印象當中遠不如郭沫若有名,但實際上他在寶島卻是個國寶級的書法家。
能給故博題匾的人當然不容小覷。莊嚴一生醉心書法,達到了一日不寫就手癢難耐的痴迷程度,總是在凌晨四時就起床抄經習字,他不光題寫了故博匾額,蔡元培墓表也出自他手,以瘦金體和隸書聞名書壇。
莊嚴臨《禮器碑》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題字,是莊嚴以融合楷隸之筆法寫成,端莊中又有古意流韻。
莊嚴一生與故宮文物相伴四十五載,他自稱為故博題匾乃是耗其一生精力傾注於筆下,可見這一作品無論是情感上還是在書法上都是其最為重要的一筆。
除了題寫這塊牌匾外,莊嚴還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的很多書籍過題簽。當時找人寫這塊牌匾的時候,是大家一致公推的,可以說是當仁不讓。
故宮博物院分成兩個兄弟,其中曲直自會有史學家談論。兩個故宮、三方牌匾也正是這段歷史比較有趣的註腳。
這幾方牌匾出自不同人之手,運用不同書體,風格也不相同,哪一方書法水平更好?您更傾心於哪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