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六郎不僅是個小說角色,也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不過,他並不是楊業的六兒子,而是長子。
那麼,為什麼楊家的長子會被稱作“楊六郎”呢?
原來在星象中,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北方,是地處幽燕之地的遼人的剋星,遼國人認為楊延昭是六郎星下凡,所以給他取了個“楊六郎”的外號。
關於楊六郎的故事和傳說有不少,這些故事與傳說之間還存在著許多歧義和矛盾。首先楊六郎的本名是什麼,各個故事中的說法就不一樣。最具有說服力的,應該就是《宋史》了。在史料中,楊六郎的本名叫楊延朗(小說中楊家四子的名字),不過在後來因為避諱而改名為楊延昭。楊六郎的避諱比較特別,他避的是道士趙玄朗的諱。
按理說,老百姓只需避皇上的諱,但這個道士的來頭非同小可,連宋真宗都奉其為“聖祖”。那麼,作為一個皇帝,為什麼會將一個道士奉為“聖祖”,還勞師動眾地搞起了避諱呢?很多人對於趙玄朗這個名字比較陌生,但若是說起他的另一個大號“趙公明”,相信大家一定會恍然大悟:這不就是財神爺嘛!
宋朝建國之初,統治者對所有宗教一視同仁,不論是道教還是佛教都受到了平等對待。不過宋太宗在幽州一戰中打了敗仗後,對道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說起宋太宗崇道的原因,還與遼人有關。
在契丹人的文化中,遼主象徵著天,皇后象徵著地,每年遼國都會舉辦規模盛大的祭天儀式。宋朝的一些大臣聽說了契丹人的這一習俗之後,立即利用皇帝的厭戰心理,鼓勵皇帝崇道,讓契丹人知道上天庇佑中原,他們就不敢對大宋有非分之想了。太宗聽了大臣的意見,開始篤通道教。在後來,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被宋真宗發揚光大。
澶淵之盟簽訂之初,宋真宗像是打了勝仗一樣高興,心裡想著終於不用再打下去了。時間一長,宋真宗心裡的喜悅蕩然無存,他終於意識到這份盟約給大宋帶來的屈辱。然而,歷朝歷代都不缺溜鬚拍馬之徒,見皇帝悶悶不樂,王欽若等人立即在全國大興祥瑞,靠這種把戲逗宋真宗一笑。
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古人的荒唐行為,實在是非常可笑,宋朝的大臣們想要讓遼人看到中原的祥瑞,讓他們知道宋人是受到上天保佑的,如果敢與大宋做對那就是與天鬥,沒有好果子吃。靠這種法子讓敵人不戰自退,有點像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自我欺騙罷了。
祥符元年(從這個年號裡我們就能看出宋真宗病的不輕),宋真宗搞了次舉世矚目的封禪儀式,在返京的路上又不辭勞苦地繞路抵達孔子的老家曲阜,將孔子封為“玄聖文宣王”。又過了幾年,或許是認為這種求神的法子不夠牢靠,為了進一步與神仙建立穩固的關係,提高大宋王朝的神權,宋真宗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
與神仙攀親戚。
這種做法雖然看似頗為新鮮,但宋真宗絕非首創。早在唐朝時期,李皇帝就搞過類似的“尋親儀式”,以老子為宗祖,與神仙攀上了親戚。宋真宗也想如法炮製一番,不過他沒想出姓趙的且在道教中有頭有臉的神仙,不知該如何炮製。宋真宗榨乾了腦細胞,這才有了靈感,保生天尊大帝趙玄朗不就姓趙嗎?這不就是現成的老祖宗嘛!
於是,宋真宗挑了個良辰吉日,對身邊的大臣說了一套關於趙玄朗下凡的鬼話。
我們知道,在《封神演義》中趙公明是截教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保生天尊大帝是他身死封神後的神位。宋真宗的想象力還真夠豐富的,硬是將自己的這一支接到趙公明身上。為了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自己是保生天尊大帝的子孫,宋真宗還頒佈了詔書:“聖祖上玄下朗,平民百姓不得斥犯。”
皇帝的詔書一經頒佈,將民間搞得雞飛狗跳。但凡名字中有“玄”或“朗”的,全都得改名。楊六郎的本名是楊延朗,所以他自然首當其衝,被迫改名為楊延昭。雖然,每個人都熟悉楊延昭的大名,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楊延朗。按照宋真宗尊趙公明為聖祖的年代來看,楊延昭改名後沒兩年就過世了。
估計對他本人來說,他生前的絕大多數時間都被稱作楊延朗,楊延昭這個名字反而會讓他覺得彆扭。
參考資料:
【《宋史》、《封神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