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小鷹
上個世紀40年代,作家王小鷹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蘇北根據地從事革命工作,在槍林彈雨中度過了戰鬥的青春歲月。
她的母親被任命為中共淮安市委書記,她帶領班子的同志們事先深入到淮安城周圍的村莊發動群眾,籌備軍糧,組織擔架隊,積極開展革命工作。
她的父親是新四軍中的文藝工作者。他是一位畫家,當過魯藝工作團美術教授,也當過畫報社的總編輯。她的父親當年還主持整體設計並雕塑塔頂新四軍戰士像的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
蘆蒲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
2021年,王小鷹精心準備,構想醞釀了20年後,完成了長篇小說《紀念碑》,這是她致敬以青春和熱血奉獻給民族解放事業的新四軍戰士們。《紀念碑》發表於《收穫》2021年夏卷。為了創作這部長篇,她多次到革命老區尋蹤覓影,踏過父親和母親青春的腳印。她去了蘇北根據地,寫下了長篇散文《蘇北行》,原載《收穫》2015年第2期。以下內容節選自王小鷹的散文,標題為編者所加。
父親的畫作展現了千軍萬馬的氣勢
王小鷹
我的父親蘆芒是在五十九歲那年突發腦溢血去世的。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突然翻到了它們——那些從戰爭年代的炮火中倖存下來,儲存了將近四十年之久的素描、速寫和木刻。它們大都只有巴掌大小,紙頁都已泛黃發脆。然而那筆觸,那線條卻仍是遒勁生動,膨脹著激情和蓬勃的生命力。
在漫長的戰爭歲月,父親揹著粗帆布製成的畫夾,在行軍的馬背上,在激戰後的彈坑旁,在宿營的老百姓的草屋中,稍有空暇,便掏出手指般長短的炭筆不停地畫呀畫呀。父親創作了數以千計的畫作,得以儲存下來的僅是其中一小部分。母親當年用一隻鐵盒裝著父親的畫稿,行軍打仗,走到哪帶到哪。每逢敵人大掃蕩,便將鐵盒埋入土中;敵人一走,再挖出來。而在十年動盪歲月中,父母是將一部分畫稿藏在廢棄的壁爐裡,這才使它們倖免遭劫。
父親畫集封面上燙金的《蘆芒畫集》四個字是張愛萍將軍的手跡。張愛萍將軍是文武雙全的儒將,一手字寫得剛柔相濟,神采奕奕。為父親畫集作序的是父親的老上級李一氓和王闌西,共同戰鬥的經歷使他們成了父親藝術的知音。
畫家蘆芒,王小鷹的父親
序中有一段話讓我感觸頗深:“……當年抗日戰爭中革命軍民戰鬥生活的真實場景,都一一記載在蘆芒同志的筆下。其實蘆芒同志也是這些生活畫面中的一員,他所畫的不僅是他所看到的,而且有些也正是他所做的;他不僅在畫別人,而且甚至可以說有時也在畫他自己,創作與生活結合得那樣緊密,幾乎到了不可分離的地步,這些作品既是一幅幅耐人尋味的美術珍品,也是一卷卷感人肺腑的革命歷史回憶錄……”
我經常閱讀父親的畫冊,跟隨青年時代的父親穿過皖南的崇山峻嶺,然後渡長江過淮河,來到水網交織的蘇北平原,輾轉周折於江淮兩岸、鹽阜地區。一個在貧困和歧視中掙扎的青年,渴望光明,渴望有自由揮灑藝術才能的地方,一旦他投身於人民大眾火熱的鬥爭生活,呼吸到革命隊伍中平等自由的空氣,他心靈的枷鎖解脫了,熱血沸騰激情澎湃,藝術創作力便如火山爆發般迸濺出來。父親這些誕生於戰爭年代的作品,技法純淨而精到,沒有絲毫矯揉造作諂諛媚俗之態,也沒有半點遮遮掩掩追逐名利之心,故而我以為它們是當之無愧可稱作為藝術的。
我很喜歡畫冊中一幀陳毅將軍的素描,惟妙惟肖畫出了陳毅將軍大敵當前卻胸中自有雄兵百萬的安詳自若的神態。這幅肖像父親作於“皖南事變”之後,當時陳毅將軍臨危受命,剛剛就任新四軍代軍長。肖像在根據地的報紙上刊出,極大地鼓舞了新四軍指戰員和革命群眾的鬥志。
還有一幅《向敵人腹背進軍》的木刻,創作於1941年。在僅10×7釐米窄小的畫面上,展現了千軍萬馬的氣勢。父親以刀法嫻熟而剛勁的線條疏密相間、陰陽相對,勾勒出狂風暴雨之夜,天地混沌,隱隱約約可見一支逶迤蜿蜒的隊伍正急行軍插向敵人的腹背。屏住氣,彷彿能聽到充溢天地間滾雷一般“蹋、蹋、蹋、答、答、答”,腳步聲與馬蹄聲交織一片,感受到一種為了民族大義赴湯蹈火的昂揚鬥志。當然,還有那幀父親在硝煙瀰漫的廢墟上畫下的《解放兩淮重鎮淮安城》,只有15×12釐米大小的畫面上,黑沉沉的古城門轟隆隆地開啟,我軍將士的馬隊緩緩進城。城門兩旁,老百姓簞食壺漿迎接子弟兵凱旋……
陳集戰役(木刻)1942年
解放淮安戰鬥打響之前,他寫下血書要求加入敢死隊。他和戰士們一起衝鋒,冒著密集的炮火,攀著竹梯登上了淮安城頭。戰鬥勝利後,他就坐在硝煙還未散盡的廢墟上,用木炭筆如實記錄下淮安人民熱烈迎接子弟兵進城的盛況。這幅速寫畫在巴掌大的粗礪的紙上,卻幸運地被儲存下來,後來被收進了畫冊中。
王小鷹在一歲多時與父母在蘇北解放區
我父親從小就酷愛藝術,十幾歲就在報刊上發表畫作補貼家用。後來他替人抄筆記,管理圖書,從而得以免費進入新華藝專進修畫業,得到了正規的西洋繪畫基本功訓練。抗戰爆發後,民族存亡之際,父親隻身離家投身抗日隊伍。母親說,那時候,蘇北根據地的老百姓,老老少少都喚他“小鬍子畫家”。由他作詞的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我們年輕人有顆火熱的心》等,在群眾中廣為流傳。
作者:王雪瑛
編輯:王筱麗
責任編輯:王雪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