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最南端永定門是北京外城規模最大的城門,有永安門、永昌門等別名,它的建造一開始就寄託著“邦國永定”的美好寓意。但自建成以來,它前前後後經歷了五次戰爭。
永定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閏三月,同年十月完工。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增築甕城,未建箭樓。
清康熙皇帝下江南,即是從永定門出發的。康熙三十二年繪製的《康熙南巡圖》中,清晰畫出當時永定門的形象,為重簷歇山頂,五開間,有甕城而無箭樓。乾隆年間修繕永定門時,擴建永定門城樓為七開間,三重簷形式,並增築箭樓。至此永定門最終形成城樓、甕城、箭樓的完整形制。明清兩代,永定門也是皇帝南苑圍獵、閱兵的必經之路。
永定門建有城樓和防禦性的附屬箭樓和甕城,城牆外有護城河和吊橋。遇有敵軍攻城,則緊閉城門,由箭樓和城牆上的垛口向外射擊。1950年底至1951年初,永定門甕城拆除,城樓、箭樓成為兩座孤立的建築。1957年,永定門城樓、箭樓相繼拆除。2004年永定門城樓得以復建。
明末己巳之戰
明崇禎二年(1629年),薊遼督師袁崇煥計斬皮島總兵毛文龍後,進一步整頓關寧防線。後金軍兩遭敗績後認為關寧防線“防守甚堅,徒勞我師,攻之何益?惟當深入內地,取其無備城邑可也。”於是,皇太極決定借道蒙古破關而入,攻掠明朝京畿。此次戰役發生於農歷己巳年,故稱為“己巳之變”。
這年十月(農曆),皇太極以蒙古喀喇沁部為嚮導,攻入永平和遵化。京畿地區“風鶴相驚,人無固志”。十一月十五日,後金軍攻至通州,明總兵滿桂、侯世祿退軍至京城德勝門外紮營。袁崇煥率九千騎兵急行軍兩晝夜,抵達廣渠門外駐守。十一月二十日,皇太極親率大貝勒代善等人,向滿桂和侯世祿的部隊發起猛攻。侯世祿部被擊潰,滿桂身負多創,率百餘人在城外關帝廟中休整。同一天,廣渠門也發生激戰。莽古爾泰率阿濟格、多爾袞、豪格等指揮白甲護軍及蒙古兵兩千,迎擊廣渠門袁崇煥軍。袁崇煥率領將士奮力鏖戰,後金軍損失嚴重。
十一月二十四日,皇太極因在廣渠門作戰失利,移師南苑養精蓄銳。二十七日,雙方激戰於左安門外。皇太極對袁崇煥戰不能勝,便施“反間計”,陷害袁崇煥。袁崇煥被捕後,其部將祖大壽即擁兵潰走山海關,於是京師防務急轉直下。見借明帝之手以制袁崇煥之計得逞,且祖大壽也叛離而去,後金諸將皆勸皇太極乘勢攻下北京。皇太極笑曰:“城中痴兒,取之易如反掌耳,但疆圉尚強,非旦夕所能破,得之易守之難,不若簡兵練旅以待天命。”(《嘯亭雜錄》)遂移師南下。
此時,崇禎帝命滿桂為經略,督統諸路勤王兵。十二月初五日,滿桂乃督步騎四萬,列陣於永定門外(今沙子口路一帶),圍濠柵,環以槍炮十重,嚴陣以待。
聽說滿桂率兵駐守永外,皇太極即由南苑出兵,以一部分軍隊效明兵甲裳旗幟,乘夜潛襲。當時明各地援軍遍佈郊甸。新任經略滿桂不辨真偽,以為是友軍增援。十二月十七日黎明,後金兵乘明軍不意,突入滿桂大營,滿桂及總兵孫祖壽都死於陣中。總兵黑雲龍、麻登雲等被擒。明朝廷又招募義兵應急,但因事出倉促,未練成軍,均遭敗績。后皇太極不想曠日持久,於是寫下議和書,分置於永定門、德勝門,移師轉略張家灣、薊州東去。
清末庚子之戰
1900年(庚子年)6月11日,日本使館書記官杉山彬在永定門外燕墩附近為甘軍董福祥部所殺。此事成為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導火索之一。8月14日,英美軍隊攻入永定門,董福祥軍戰之不勝,退出北京城。“時正陽門已為英軍奪得,因即分派各兵保護使館,一而乘勢往據天壇。甫經奪獲,而永定門之華兵已來救援,當為英兵擊敗,華兵傷亡者頗重。而永定門亦即為英兵所陷。”(《王獨清輯錄》)從歷史照片可以看到,在這次戰役中,永定門受到攻擊,牆體多處中彈,城樓西側屋脊吻獸被毀。
“英印度兵從永定門入都,民見印人以黑布纏頭,頎而多髯,不肖西洋裝束,則鹹以為回兵。於是滿城謠傳馬安良率回兵數千入衛。或又以為蒙古勤王之師。俄而前門破,使館為解,潰兵四出逃竄,始知都城已陷。男婦老稚相攜出城,田野之間,血肉相踐踏。衣飾委棄盈道,無俯拾者。”(《驢背集》)
聯軍入城後,毀壞永定門西側城牆,將鐵路線修至天壇西門。這成為近代破壞城垣,在北京修建鐵路的發端。1902年,慈禧迴鑾乘火車至馬家堡車站,改乘鑾駕經永定門、正陽門返回紫禁城。
丁巳討逆之戰
1917年(丁巳年)5月,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撤銷段祺瑞國務總理之職。段乃策動北洋各省督軍獨立,不承認黎元洪政府,政局一片混亂,史稱“府院之爭”。黎元洪電召徐州軍閥張勳進京調停。張以十三省軍事同盟“盟主”的身份,率領五千辮子軍,於6月14日進京“調停”。
張勳首先逼黎元洪解散國會,隨即將祈年殿改為辮子軍司令部,後又與保皇黨密謀,於6月30日晚潛入紫禁城,晉見溥儀,當晚召開所謂御前會議,決定發動政變,復辟清王朝。會後張勳立即命令辮子軍佔據城門、車站、郵局等要害部門。7月1日凌晨,張勳穿戴朝服補褂,率康有為等人擁戴溥儀再次登基,釋出上諭:將民國六年改為宣統九年,易五色旗為黃龍旗。張勳因擁立有功,被封為議政大臣、直隸總督,恢復清代舊制。
復辟訊息傳出,立即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各大報刊紛紛發表文章通電,痛斥張勳叛逆。教育界、商會等群起聲討張勳的倒行逆施。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討逆宣言”,號召全國一致為反對復辟、擁護民主共和而鬥爭。
此時,段祺瑞也裝扮成反對復辟維護共和的首領,於7月3日在天津組織“討逆軍”,自封共和軍總司令,分兵兩路,沿京漢、京津鐵路進軍北京,討伐張勳。7月5日,南苑航空學校校長秦國鏞致電段祺瑞,表示願“率飛行隊與討逆各軍一致行動”,7日派飛機轟炸清宮。
討逆軍駐紮於永外燕墩一帶,張勳率部屯駐於永定門及天壇、先農壇一帶,並密佈火炮於天安門、景山、東西華門等處。7月12日,段祺瑞討逆軍分三路攻城。張勳企圖率兵頑抗,但辮子軍不堪一擊,最後退入天壇。張勳親臨天壇督戰,討逆軍馮玉祥、吳佩孚、張紀祥等率部包圍天壇。雙方激戰5小時,自早晨至午後,據守天壇的辮子軍繳械投降,張勳隻身逃回南河沿家中躲藏,旋即由德國人保護潛入荷蘭使館,其殘部相繼投降。溥儀在復辟12天后宣告再次退位。
1935年5月,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進一步分裂中國,陰謀製造“華北國”。他們唆使漢奸張志潭、齊燮元、王克敏、王揖唐、白堅武、石友三等,成立“正義社”,專司聯絡失意的官僚政客以及國民黨在職的親日分子,促成“華北國”建立。其中以白堅武、石友三等活動最為積極。
當時,北平有一個鐵甲車大隊,轄六個中隊,第一、二、三、四中隊分駐在琉璃河、南口、西直門及長辛店等地,第五、六中隊和大隊部駐於豐臺火車站。這支部隊原屬東北軍于學忠的五十一軍,于學忠南撤後,由於鐵甲車隊不易移動,就將指揮權交給北平軍分會。鐵甲車隊大隊長曹耀章住在北平,大隊部的事務多半由大隊副鄒立敬代為處理。
石友三、白堅武唆使書法家李瑞清遊說六中隊隊長段春澤進行叛亂。段春澤曾是石友三的舊部,嫌在東北軍中待遇不好,所以和李瑞清一拍即合。但李瑞清在收買大隊副鄒立敬時被告發,隨即被捕。這時,日本方面對石友三、白堅武再三催促,令其早日發動事變,他們遂決定於6月26日晚起事。
26日晚10時許,六十餘名日本人由天津坐快車到豐臺,引起天津車站警察注意。因為平時在豐臺站下車的人數很少,因此天津車站警察當即通知豐臺車站警察注意。快車11時許到豐臺,這六十多名日本人下車即到第六中隊隊部。大隊部副官劉崇基發現後,立即報告給大隊長曹耀章。曹又報告給平津衛戍司令王樹常。王樹常馬上派一一六師師長繆澄流所部用麻袋裝土先將永定門城門缺口堵住,並派兵協同警察對東交民巷出入口加以警戒。
原來在事變發動前,石友三已私下密派便衣三千多人,潛伏在東交民巷,準備在鐵甲車開進永定門炮擊位於西長安街的華北軍分會時,便衣隊立即出動,佔領軍分會和其他重要機關。同時東交民巷的日本兵也迅即響應,如此則可大功告成。
此時,第六中隊隊長段春澤已派人佔領了車站及電話局,並盜用東北軍、西北軍將領名義發出通電,說“一切唯白公之命是從,誓不與逆黨(即南京政府)共戴一天,所望父老軍民同聲響應”。隨後,他命手下纏上“正義自治軍”臂章,駕駛兩列鐵甲車向永定門開去。
6月27日凌晨1時許,平津衛戍司令部參謀長劉家鸞接到北平市公安局長餘晉龢電話報告說,有一部分便衣匪徒佔據了豐臺車站,並與鐵甲車隊第六中隊隊長段春澤勾結,劫得該中隊停駐豐臺車站的鐵甲車兩列,向永定門方向開來。北平隨即全城戒嚴,公安局所屬保安隊緊急出動,駐南城的保安四隊隊長王光祿首先帶隊趕到永定門外,將進城處一段鐵道扒去。餘晉龢急令東便門及永定門守門警衛嚴守兩門。
叛匪凌晨到達永定門外,三次試圖攻入城內,均未得逞。當局據報即由王樹常派步兵一團,以市府載重車馳援永定門。士兵到達後出城迎擊,雙方持戰頗久,叛匪勢力難支,退向永定門車站。時駐南苑的部隊已奉令圍剿,同時將平豐路軌拆斷一節,阻擋匪徒歸路。匪勢更窘,企圖退回豐臺,但因軌道已斷,打算放棄鐵甲車逃竄,然追軍已至,匪眾六十餘人當場被斃。其餘的人脫離路線,向三河縣燕郊鎮方向逃去。
北平城內的萬福麟部和商震部協同警憲戒嚴,嚴密監視東交民巷使館區,潛伏的便衣隊和日軍毫無可乘之機。北平市長袁良還打電話給住在東單日本旅館扶桑館內的土肥原,詢問兵變是否和日軍有關,土肥原只好回答說“無關”。
這裡有個細節值得一提,段春澤等人將鐵甲車開到北平時,發現永定門附近的城牆上有部隊嚴陣以待,前進道路也被封鎖。鐵甲車共開了六炮,但指揮開炮的分隊長不願叛亂,沒有給炮彈裝引信頭,所以炮彈沒有爆炸,只砸壞了幾間民房。
不久,這批叛軍便被香河縣、通縣的地方保安隊抓獲。當夜,王樹常命令將抓捕到的段春澤在北平陸軍監獄執行槍決,事件遂告平息。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國民革命軍第29軍在南苑及大紅門附近英勇抗擊日寇,佟麟閣、趙登禹將軍先後戰死沙場。
《立報》1937年7月14日第一版以《平永定門外昨有激戰,日軍被我擊退》為題報道:“日軍於十三日晨陸續由通州經永定門外大紅門,開赴豐臺。至十一時許,復有日軍四百餘名,乘載重汽車六十五輛,攜帶坦克車四輛,迫擊炮七門,卡車四輛,突向我軍挑戰,意欲衝入北平城。我軍當即阻攔,遂發生衝突。雙方戰事激烈,日軍死傷頗多,當衝擊時,日軍曾以坦克車向我衝擊,我軍奮勇抵抗,雙方均有死傷。大部陣線在永定門外四里許,觀音堂一帶。記者登永定門城樓遠望見城外居民紛紛逃難,步槍聲頗為清晰,隱約可望見日軍行蹤。至十二時卅五分突有巨炮兩響,聲音極近,前門大街行人聞聲紛紛躲避,各商店當即閉門,城內亦立即警戒。及日軍被我擊退後即復原狀,市民亦照常鎮靜。各衝要地點沙包等障礙物,昨日已撤除,現復重新堆疊。北平至南苑電話線,於中日軍衝突時被割斷。至晚七時許,即修復通話。日機一架於下午三時許,在永定門一帶偵察。”
當日戰鬥主要發生在永外鐵路橋一帶。“我軍由城內各段馳至,以援助戰區附近之守軍。戰事於下午十二時四十五分終止。當交戰之際,城南斷絕交通,居民皆不許外出。據在城牆目擊戰事者說,‘我軍威勢甚盛,日軍卒向豐臺方面敗退,所攜載重汽車二輛,所載汽油與子彈均炸燬,乃委棄在路旁。’”(《戰地通訊錄》)
14日凌晨一時許,“日軍約千名向永定門外大紅門我駐軍開始用炮轟擊,我當加以還擊,雙方刻互用機槍對射中。又昨晚十一時豐臺日軍五十餘人,又載重汽車三輛,向大紅門一帶開去……永定門車站曾落炮彈數顆,但無多大損失。”
1937年7月底,北平陷落,但對日寇的抵抗從未停止。中共遊擊隊和殘留的29軍官兵在北平西南地區不斷襲擾日軍交通線和據點,很快就讓游擊區包圍了北平市。而盧溝橋西南廣大區域成為我方根據地,日軍多次在此損兵折將。1940年7月28日,我游擊隊曾在永定門一帶狙殺漢奸數人。1945年7月初,我冀東軍區敵工部特工在永定門外活擒日寇繳獲情報。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在永定門舉行了莊嚴的解放軍入城式,永定門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至今永定門外西南鐵道邊,仍保留了日寇修建的兩座地堡,見證著當年的烽火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