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工筆畫;意象;造形
中國工筆畫創作精品欣賞(一)
工筆人物畫從戰國帛畫發展到今天已經歷了二千多年曆史,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風格特點,由於工筆人物畫的獨特魅力深受人們喜愛,所以被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現代工筆人物畫已成為各大美術院校訓練造型能力的必修課。中國工筆人物畫創作的審美標準,一方面根基於中國古代哲學,一方面來源於中國美術的實踐,因而富有獨特的中國民族特色。中國人物畫造型理論不同於西方的人物畫造型理論,西方人物造型是按照人物解剖和結構比例關係進行的創作實踐,其中涉及到寫實、透視、明暗、結構、比例等概念。20世紀以來,中國人物畫在表現形式上引進和借鑑了西方近現代繪畫方法,諸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再現、表現、抽象、形式、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
中國工筆畫創作精品欣賞
在20世紀新的中國美術創作現象中,運用這些西方的繪畫形式和方法,開展中國現代美術繪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可諱言,許多人在借用西方繪畫語言時,卻丟掉了中國本土藝術風格。過多學習西方人物畫的明暗結構,往往造成了工筆人物畫和西方繪畫在形式上沒有太大的差別,從而失去了中國傳統繪畫意象造形的獨特魅力。所以學習和探討中國傳統人物畫的創作方法,在今天尤為重要。我們要表現中國藝術的精神特徵和形式風格,只有重視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借鑑和運用,才能夠讓中國人物畫成為世界藝術花園中的一隻奇葩。
中國工筆畫創作精品欣賞
01
一、立象盡意
審美活動與藝術創作都離不開對現象和形象的觀照與把握,對世界的感知與認識活動也離不開對自然永珍的體察。中國古代人不但觀象,而且審美,物件與意的論述,在《周易》中已比較詳細。《周易》思想十分深刻,試圖對自然、社會、人類和歷史發展作總體的宏觀把握。《周易》用簡單抽象的符號來說明自然和人類社會中的一切現象。這實際上是中國古代人在抽象思維和象徵思維方面的一大創造。中國傳統人物畫的創作就是吸收了傳統"重意輕形"的審美思想,"以意造形"這個意既包含了畫家對客觀的感悟,又包含了畫家的主觀思想,是主客觀的高度統一。立象盡意,在《周易·繫辭傳》中有這樣一段話:"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1]翻譯後即指孔子說:"書面的文字不能完全表達作者想要說的話,言語不能完全表達人的思想。"
中國工筆畫創作精品欣賞
那麼聖人的思想就不能被瞭解了嗎?孔子說:"聖人創設象徵來曲盡思想,設六十四卦以竭盡自然萬物情態,又在卦下撰系文詞以盡行表達其言語,又使其變化貫通,以進行佈施其利於萬物,鼓動起舞,以盡情發揮神奇的事理。"這裡說的"言",是指使用概念、判斷、推理的語言。"言不盡意",是說這種語言在表達思想情感方面的侷限性。《繫辭傳》認為立"象"可以盡意,藉助於形象,可以充分地表達聖人的意念。到了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意象"這個美學範疇。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說:"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又說:"神用象通,情變所孕。"劉勰從藝術構思的角度,提出"意象"這個範疇。他認為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外物形象和藝術家的情意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形象更為生動。
中國工筆畫創作精品欣賞
藝術家藉助外物形象馳騁想象,外物形象又在藝術家的情意中孕育而成為審美意象,順利達到了對物件的超越。古代畫家認為"古畫畫意不畫形",反映了畫家作畫不受客觀物件的限制,以意造形,看重物的神韻和內如宋蘇軾所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他認為藝術作品貴在以形似之外求其意,才能體現繪畫藝術的獨特魅力。齊白石認為藝術作品的刻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作品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近代黃賓虹作了進一步的解釋:"惟絕似與絕不似於物象者,此乃真畫。"這些觀點不僅指明瞭中國畫造形應達到意和象的完美結合,同時也闡明瞭畫家對物象的認識過程需要不斷深化和提高,達到"似於不似的審美境界",作品才會具有獨特的魅力。
中國工筆畫創作精品欣賞
02
二、觀物取象
"觀物取象"的思想主要表現在《周易·繫辭傳》中的兩段話。其一,古者包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意為上觀於天,下觀於地,觀鳥獸身上紋理和適宜地上的種種事物,近處取法於人體的形象,遠處取法於萬物的形象,於是才創造了八卦,用來貫通神明的德性,以分類比擬萬物的情狀。其二,聖人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意為聖人看到天下萬事萬物的奧妙,因而用易卦來模擬天下萬物的形態,用來象徵事物適宜的意義,所以稱為"象"。"觀物取象"的命題,包含了以下三層意思:其一,象的來源,是聖人根椐他對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的觀察,創造出來的形象,並賦予深刻內涵。
中國工筆畫創作精品欣賞
其二,象的產生,"觀"是對外界物象的直接觀察,直接感受。"取"就是在"觀"的基礎上的提煉、概括、創造。"觀"和"取"都離不開"象"。其三,採取的方式,"觀物"不能固定在一個角度,也不能侷限某一個孤立的物件,而應該"仰觀""俯察",既觀於大(宏觀),又觀於小(微觀);既觀於遠,又觀於近。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天地之道""萬物之情"。"觀物取象"這個命題直接接觸到了藝術的本源,藝術創造的藝術論以及審美觀照的特點等問題。在繪畫創作中,藝術家既要法象天地,觀天地萬物,也要觀鳥獸草木,同時還要根據四時變化而觀物之變與動,這樣才能把握生生不息,光景常新的物之象。工筆人物畫不是把人物直接搬到畫面上,而是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要賦予人物一定的內涵,才能夠體現繪畫藝術的本質和趣味。
中國工筆畫創作精品欣賞
工筆人物畫須融入畫家本人對物象的高度理解和概括,才能達到形式與情感的有機結合。所謂"意象造形",是指創作活動者要和物件默契,以達到"言為心聲""畫表心意",達到物與神合。魏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宗炳等提出"遷想妙得,應會感神,神超理得"的著名論點,在一定意義上可理解為有感於物而在內心引起的反響,激起創作激情,透過意象加工,創作出深邃的美好意境。藝術作品既蘊含著生活本質的內容,又表明了物象的神韻特徵,注入了畫家對客觀事物的真切感悟,從而達到"象與神合,意韻雙全"的審美境界。
03
三、度物象而取其真
這是五代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的命題,他說:"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不可執華為實。若不知術,苟似可也,圖真不可及也。"這個定義指出繪畫是一種創造,同時又是對客觀物象的真實反映。荊浩的"真"與"似"不同,"真"者,氣俱盛。"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具有"本源""本性"的含義,荊浩的理論雖源於山水畫創作的感悟,但對人物畫創作也有一定的啟發。"象"不是工筆人物畫的目的,而是要透過形象的描繪達到表現事物情感的本質。傳統中國人物畫講求以形寫神,表明了造形的目的不只是停留在再現這一層面上,而貴在傳神。要達到傳神的要求,作畫不是對客觀物件的被動描繪,而需要立意在先,就是以意造形。畫家無需過細思考物象的外在現象,根據所表達內容需要可以自由取捨,能夠達到"脫略形似,遺貌取神"為最佳。
中國工筆畫創作精品欣賞
誇張與變形是以意造型常用的藝術手法。縱覽歷代工筆畫的優秀作品,許多畫家都運用了意象造形的藝術手法。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為了表現畫中人物內心不同的複雜情緒,作者透過誇張人物表情和體態,去營造人物或緊張或歡快的氛圍。元代張禺的《文姬歸漢圖》為了表現蔡文姬和群臣從西域歸來的場面,作者運用了意象造型的手法,刻畫了文姬和隨從人員不同的精神面貌,達到意韻雙全的藝術效果。清代任伯年的人物造型,經過意象造形,那頭大手小的形象則顯的富有趣味和美感,雖然畫面人物眾多,但畫家根據人物不同形象特徵都採用了"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表現方法,人物的刻畫都達到了超越物象而達到本質,使人物形象更具有典型性。另外,還有我國曆代的雕塑、壁畫等人物造型都對這種藝術表現手法有成功的運用。
04
四、物化之美
工筆人物非常注重在特徵審美感情支配下對物象的概括取捨,"繪畫尤忌面面俱到,甚緊甚細外露"。這種不求形似的意象造形觀,決定了工筆畫造型要抓住客觀物件本質的特徵。我國傳統工筆畫是以簡潔的線條進行描繪,即運用流暢飛揚的線條對人物神韻進行概括提煉,如吳道子筆下的飛天,寥寥幾筆,即有"吳帶當風"之姿,這是畫家對物象高度提煉和昇華的結果。中國畫的造形觀認為,對畫面的經營應達到以少勝多的效果,要求"意韻無窮"和"象外之意"的審美標準。在人物刻畫中,不同的人物形象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在畫姑娘的時候可聯想到"花朵"的美麗;畫小夥可想像到"高山"的堅韌;畫母親則想到"黃河"的孕育;畫老人可以聯想到"蒼松"的挺拔。不同人物的年齡、職業、相貌、體態、性格、穿著的差別,傳遞出來的資訊都有所不同,給畫家的感受亦不一樣。
中國工筆畫創作精品欣賞
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要賦予人物一定的物化情感,這使人物畫不再是單純寫象,而是使形象超越本身達到作品格調和意味形式的提高。工筆人物只有在表現手法上高度提煉和概括,努力發掘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層面,才能使表現的形象更具有深刻性和典型性。人物創作要有目的性,透過創作去認識生活、感受生活,使繪畫作品真正體現當代人的思想情感。事實上,長期以來籠罩在我們頭腦中的工筆人物創作是運用意象趣味還是素描造形而形成的困惑。從更深的層次上說,意象趣味和素描造形在"意"的表達上的不同,是它們在描寫時依賴的程式不同。西方繪畫是真實的再現物件,而中國畫是表現物件的思想情感,顧愷之畫裴楷時在其頰上添了三毫,使得其形象"神明殊勝",足以說明中國古代人物畫家追求的是表現物件本身內在意韻之典範。在意象表達和結構寫實的對立中,人們似乎全然忘記了這些動人的故事所蘊含的深意,我們現在的人物畫創作很難再表達出"手揮無玄意,目送歸鴻難"的情感意韻。#文化#
總之,傳統工筆人物畫法和畫論在當代人物創作中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只注重人物外在形體結構的描繪而忽視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象表達,那麼即使在表現形式上用的材料再豐富,畫的品位亦不會太高,就如古人論畫所說的:"立意不高,法也平庸,立意不俗,則法也不同凡響"。所以我們只有很好的發掘傳統藝術中的寶貴經驗,合理地吸收外來藝術的精華,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現代工筆人物畫,使工筆人物畫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作者: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