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點長,你若想從根本上了解問題和有所幫助,那就得花點時間把文章慢慢看完哦!
我在門診心理科出診時經常會碰到這種現象,一些家長帶著孩子來就診,經判斷是青少年抑鬱症。在溝通的過程中,家長往往會抱怨:我們這麼愛他,所做的一切也都是為他好,可是他不僅不領情,還反而恨我們,每天都把我們當仇人似的。
是的,這在青少年抑鬱症患者中是一個普遍現象。這個問題不僅讓孩子的父母心裡難過,更讓他們感到困惑。他們生了他,給了他生命,還百般呵護他,但他不僅不知感恩,還心生怨恨,不說別的,這至少不符合邏輯不是嗎?沒錯,這不合邏輯,可現實就是如此,還不是個例,也不僅僅存在於抑鬱症或焦慮症孩子當中。如果僅僅是個例,我們或許可以用精神病理性症狀來解釋,但普遍性的東西,我們不得不從別的角度來分析討論這個問題。
今天我們就用心理學的理論來分析討論一下這個讓眾多父母既頭痛又困惑的問題。從常理來看,我對你好,你不說知恩圖報,至少要知道好歹,心存感激。但這種貌似很平常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式,在很多的父母和子女之間往往不成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們還是得用動力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開這個迷團。
我們知道,人是一種有著高度智慧的高階動物。但即便是高階動物,人依舊是動物,不管什麼時候、怎麼進化,人類依舊帶有動物的基本屬性。這種動物屬性時不時的會冒出來,來左右我們的生存活動,並經常和我們人類的高階的社會屬性發生衝突。這種衝突在我們人類的社會活動中比比皆是。說白了就是精神分析中本我和自我的衝突。比如大多數的犯罪,就是本我戰勝了自我。從這個理論來看,我們人類要不斷進化,就要不斷繁衍;要不斷繁衍,就得保證能良好的生存。而人類剛出生的嬰兒在他成年之前是無法獨立生存的,這就需要做父母的去呵護和撫養。因而我們說父母撫養子女,去愛他們,這是本能,也是義務。在這一點上,我們展開一點去說。從純動物屬性看,在人的撫養關係中,人有撫養下一代的義務而沒有贍養上一代的義務,這在幾乎所有的動物中基本都是如此。比如在獅群中,老去的獅王即便不被年輕的獅王殺死,也會被驅逐出獅群,任其自生自滅,沒有哪個獅子會去為它贍養送終。在人類中具體表現在,人如果失去下一代時會表現極為痛苦,而上一代在年老去世時做子女的一般不會有痛不欲生的感覺。因為上一代已經完成了他們的使命,離開這個世界也不會對人類的繁衍帶來什麼影響或損失。而下一代的意外夭亡對繁衍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這是動物屬性給人帶來的原始感受。但人終究是人,是高階動物,除了動物屬性外,還有社會屬性,還進化出了有別於一般動物的認知和情感。如果我們僅依照動物屬性行事,那我們就和一般動物無異了,我們就可以不去給父母養老送終,我們就可以無視他們的疾苦,我們就完全可以不擇手段去滿足自己的私慾。我們有時會罵一個人:你這個人畜生不如。就說明這個人已失去了人的社會屬性,和一個一般性的動物沒什麼區別了。
做為一個人,我們除了撫養自己的子女,還要贍養老人,做任何事時還要顧及他人的喜怒哀樂。我們經常要用自我去遏制無底洞般的本我。而人的這種社會屬性,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靠後天去培養和塑造的。人生下來時只知吃喝拉撒,只有動物屬性。一個人如果在他生下來之後就讓他與世隔絕地生活,長大之後他是不可能形成人類的自我的。即便讓他重回社會,他短期內也不會存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所以說,人類的社會屬性,主要是後天獲得的。所謂社會屬性雖然不是人類所特有,一些動物也有,如螞蟻、黑猩猩和海里的鯨類等群居的動物,但人類的無疑要高階先進得多。人類的社會屬性構成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自我的主要成份。既然是後天獲得的,當然毫無疑問就需要我們人為地去塑造和培養。人類的本我和自我就像一個蹺蹺板,按下了這頭就會翹起那頭。只有讓它們經常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一個人才能在這個社會中順利前行。
我們把這個理論應用到青少年心理上。
我們發現,現在的青少年患心理疾病的發病率較二三十年前呈幾何式增長。這個無需統計,我們的許多家長都能夠真切感受到。按他們的感受,現在的孩子自私、自我、矯情、心理承受力差。這些特點確實在上一輩人裡是不多見的,但在目前正在成長的這一代人中卻比比皆是。那麼造成這一代人心理缺陷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說,這就是一種人類社會屬性的缺失。我們剛才說了,人類的社會屬性是要靠後天來塑造的。那麼就是我們沒有給這一代人的這一方面塑造好。從這一點上來講,這不是孩子的責任,這是大人的責任,是教育的責任。這個問題也不是中國所特有的,世界各國都有。但在中國現在正在成長的這一代青少年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已經成了必須要引起我們高度關注的危害這一代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問題。
我們剛才所說的是人類特有的社會屬性,而有的人類進化學家認為人類和一般動物的唯一一個本質的區別就是,人類有換位思考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人類進化出了情感。這和我們剛才說的理論基本相同。就這二點而言,恰恰就是我們現在很多青少年最缺失的。於是才會出現,父母生他養他愛他,招來的卻是怨恨,這個結果唯一的原因只能歸咎於我們教育的失敗,而不能怪罪孩子,因為孩子人格後天的形成都是透過“學習”得來,被外界加持而來的。
我們很多的家長給孩子的要求是,你只需注重學習,其它什麼都不用管。於是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會怪罪是學習的壓力過大。是國家的應試教育體質的問題,其實這完全搞錯了方向。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確實比原來大,學習的內容比原來多,但出現問題並非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壓力,而是忽視了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和培養。說白了就是忽視了對孩子人格的塑造,孩子的承受力變差了。
我們許多的家長只注重了孩子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你不斷給他加重擔,卻不讓他鍛鍊身體,可想而知。我們必須知道,一個健全的人格比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更為重要。我在門診或在外講課時,為形象化,經常會把我們的大腦比作一臺電z腦。對於人類而言,人格就是我們大腦的作業系統,而學習文化知識則是在這個作業系統上不斷地安插各種應用軟體。我們都知道,一臺電腦,你還在用一個很原始的作業系統,卻要不停地在上面安裝各種應用軟體。其結果可能就是作業系統無法承載這麼多的軟體最終無法安裝,或安裝了無法執行,甚至最終造成系統崩潰。所以對於我們人類而言,人格是學習文化知識基礎。忽視了人格的教育和塑造,我們不僅承載不了日益增多的文化知識,甚至可能造成我們的系統崩潰,即心理疾病。
造成人格教育和塑造的失敗同樣也有一些不同的原因,最主要的為以下兩點。
首先,是一個特定的時期造成的問題。實行了很久的獨生子女政策讓很多的家庭在人類持續繁衍這個本能上有了危機感。比如一個孩子如果夭折了,而父母又失去了生育能力怎麼辦?人類骨子裡繁衍的使命感是不能撼動的,這會讓人很痛苦。同時,人類特有的養兒防老的這個古老期望也將破滅。為了預防這兩個不良後果的發生,所以對待這唯一的一個命根子、一個希望之苗,定要小心呵護,不能出現意外。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人能夠時時理性地生活。既然要小心培養,那就要施加各種養分(滿足各種願望),還不能讓他經歷風險,這一般是人們想當然的作法。而這樣做的結果恰恰都是構成本我的主要內容。我剛才說了,注重了本我,必定就會忽視了自我的塑造。這樣的結果,就強化了孩子的動物屬性,而弱化了他的社會屬性。所以當我們怪罪孩子不懂禮貌、不懂得感恩、自私自利缺乏愛心時,應當回過頭來想一想是不是我們自己做錯了什麼?是不是我們根本就沒教給他們這些?一棵小樹長歪了,是小樹的錯,還是種樹人的錯?毫無疑問,大機率是種樹人的錯。我們也不懷疑某些小樹先天就有問題。但現在青少年焦慮或抑鬱症那麼多,絕非是這些孩子先天就有問題。更多的我們要從家長和教育身上找原因。家長是孩子的最直接教育者。家長的言行舉止教育模式對孩子的人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是最直接最巨大的。
上面說的是忽視了對人格的塑造,而第二個比較大的原因就是教育和塑造的方式不對,就是我剛才帶了一句的教育模式的問題。
中國古代對教育的解釋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還有就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兩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做為老師,是“我教你”;第二,做為老師,就跟你父親一樣,是“在你之上”。作為家長,我們是孩子最早最直接的老師。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其實也是最科學最符合自然規律的。而現如今,一些家長接受了外來思潮的影響(我們且不去討論這些思潮有沒有陰謀論的成分),對孩子不做老師不做家長,做起了朋友。碰到問題,不是”我教你“,而是“朋友”之間一起討論商量解決。這毫無疑問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同樣也是不科學的。現在歐美一些國家實行讓孩子什麼都去體驗一樣,自由發揮,美其名曰是鍛鍊其獨立思考能力、想像力和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但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們前輩積累的幾千年的經驗和理論還有什麼用?凡事都去在有限的生命時間裡重新來一遍,不僅不可能,更多的是在浪費,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浪費前人的研究成果。
許多的家長甚至一些從事教育的人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喜歡詬病我們的教育模式,認為在現有的教育模式下只能培養出一些考試機器,甚至會摧殘孩子幼小的心靈,導致心理畸形,出現心理問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現在許多孩子心理上出現的問題真的是學習文化知識帶來的嗎?我們用事實加以說明。比如2017年的一次中國應試教育下初三畢業班的孩子PK丹麥9年Z班的孩子,透過四輪比拼,無論是在閱讀、數學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還是在創新能力方面,中國的孩子圴完勝丹麥的孩子。
在這次比拼中,原本被認為刻板的中式教育給了質疑者一記響亮的耳光。差異的出現,純粹是因為教育方式和理念的不同。丹麥的一些教育專家也被這樣的結果驚愕了。他們發現,即便在丹麥學生自認為有優勢的創新能力方面的比拼中,中國孩子依舊優勢明顯。整個過程中國孩子非常專注,而丹麥孩子則表現出了兩個不同的專注點,一個是執行任務,另一個則是自我的形象。孩子們在過程中嬉笑打鬧看衣服手錶鞋子。於是丹麥的專家們認為丹麥培養年輕人的方式過於個性化,他們不服從權威同時也非常自我,自我感覺太過良好,在做事或在團隊合作上只顧自己的快樂。
事實說明,現有的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中國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創造力也並沒有被束縛,還守規矩講道理。丹麥的孩子則完全相反。
這是不良教育模式帶來的典型案例。歐美原來的教育也不是這樣的,但後來發展成了這樣。如果一意孤行,歐美一些發達國家今後的發展必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現在已經有這樣的趨勢。好在就是英美也還是有一些清醒人士的,比如英國教育大臣就說,其實英國精英的孩子(只佔所有孩子的5%),其受到的教育和中國的孩子是一樣的。其餘95%,就跟放羊似的,隨他去吧,快樂就好。
關於教育模式的問題,我在公眾號裡曾寫過一篇《從心理學談中國式教育》,在裡面寫得很詳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
總之,歐美現在所倡導的一些有悖自然規律的教育模式和親子關係,不僅對教育,就是對孩子人格的成長髮育,帶來的毒害都是很深遠的。但遺憾的是,現在我們的很多家長,還在詬病我們的科學的教育模式,還在跪舔著歐美的變態和畸形的親子關係。但毫無疑問,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在我們的00後這一代人中開始顯現。這一代人中焦慮抑鬱症的發病人數較上一代人大幅增長。人格有問題的很多,突出表現為自私,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缺乏愛心,缺乏感恩之心,心理承受力差,常常把缺乏素質當個性。一些即便沒出現心理疾病,在成年走向社會後也表現出極度的迷茫和不適應,給人生還來許多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忽視了人格的塑造,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可能會很差;而教育方式的不對,就有要可能塑造出一個扭曲的人格。
家長是孩子最初的老師,也是孩子人格的主要塑造者。人格的塑造就象是一棟大樓的地基,地基打好了,再重的壓力也能承受。我們所學的眾多的知識,還有眾多的慾望,都必須要承載在一個強大的要格之上。所以我們很多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並非是學習壓力大這個看似直接的原因,而是我們沒有注重對孩子人格的塑造,沒有注重對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培養。
洋洋灑灑寫了這麼多,是希望讓大家能從根本上了解孩子成長的心路歷程。我們不僅要注重孩子身體的成長,更要注重孩子心理的成長髮育。人的心理和精神決定一切。心理若畸形了,身體再好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