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娃老愛宅在家裡,不喜歡出去玩,這可怎麼辦?”
“我家孩子也這樣,又不是古代一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閣小姐,時間長了,我怕她自閉!”
“唉,宅在家裡的孩子,將來可怎麼辦?”
“我和老公都外向,喜歡往外跑,真的不明白,為啥孩子這麼內向!”
“外向的孩子是真的好,我孩子內向,在班上都沒啥存在感。”
…………
在育兒貼吧裡,關於孩子總是宅在家裡,不去和別的小朋友玩,很多父母都表露了深深的擔憂。
同樣,在綜藝節目《超級育兒師》中,也有這樣的一位媽媽。
自家孩子去幼兒園很孤僻,總喜歡自己玩自己的,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這位媽媽很擔心孩子的將來!
她認為性格內向是有問題的,是不好的,將來肯定不如外向的孩子!
那麼事實也是如此嗎?
Ⅰ
曾有一場火爆全網的演講,演講的內容是“內向性格的力量”。
演講者Susan Cain以她自身的經歷向大家表達了,內向的孩子未必不能成功。
Susan Cain 9歲的時候去參加夏令營,她以為夏令營是和更多朋友一起快樂的讀書。
但是夏令營裡的小夥伴們,每天唱著“噪音、喧鬧,我們要變得吵一點。”
看到Susan Cain總是安靜地讀著書時,小夥伴們都會問她:“為什麼你要這麼安靜?”
面對小夥伴的不解,她還是選擇做自己,讀著自己喜歡的書籍。
直到夏令營的顧問,憂心忡忡地跟她說,希望她外向一點,融入集體,不要不合群。
她開始自我懷疑,認為自己這樣,是不是很不好?是不是要變得外向一點?
在這種懷疑的心理下,她放棄了成為一名作家的夢想,而是去當了律師。
她認為這種常與人打交道的職業,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正常”一點,更外向一點。
但是多年後,她還是重新拾起了內向性格,成為了一名知名作家。
在她所撰寫的《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強調內向性格的人,是有自己內心的力量,並不是性格缺點。
這種內心的力量讓內向性格的人更有創造力、更有領導力、更有自控力。
Ⅱ
更有創造力
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在他的小辦公室裡發明了第一臺蘋果電腦。
他認為,如果不是因為他從小性格太內向,老呆在家裡,他永遠不會成為那個領域的頭號專家。
寫出《哈利波特》系列書籍的作家JK羅琳也是一位性格內向的人。
也正因此,她才能有更多的精力構建出這個引發全世界關注的魔法世界。
更有領導力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將幾個大學生志願者分成幾個小組進行疊衣服比賽,看哪個小組在10分鐘內疊好的衣服最多。
同時,還安排了兩個演員。
在一些小組中,兩個演員表現得很積極,會提出新的點子。
而在另一些小組中,這兩個演員則表現得很被動,只聽小組長的領導。
實驗結果顯示:性格內向的組長願意傾聽組員的建議,與積極主動提建議的組員合作,成績更好;
性格外向的組長,喜歡聽話、執行力強的組員。
由此可看出,性格外向的領導者容易固執己見,不聽組員的意見,從而打擊組員的積極性。
更有自控力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做一個實驗:
他讓137名大學生選擇是一個星期後獲得20美元,還是一年後獲得1000美元。
結果發現:性格外向的大學生會選擇立即滿足,即一個星期後;而性格內向的大學生則選擇延遲滿足,即一年後。
可以延遲滿足,說明自控力很強,願意長期為一個目標不斷努力,更容易獲得成功。
Ⅲ
綜上,性格內向、喜歡宅在家裡的孩子並不比性格外向、喜歡往外跑的孩子差。
所以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讓孩子以自己覺得快樂的方式長大。
正如央視紀錄片《零零後》中的一個小女孩,她就堅定地要自己一個人玩。
大人引導她和別人玩的時候,她振振有詞地回答:
“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所以尊重孩子的選擇,不強迫孩子,時間會給你一個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