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中國當下如此可怕的審美匱乏問題,和我們半個多世紀以來壓制人對美的願望、否定藝術審美功能有關。更可怕的是,我們正在把孩子所有對美的追求全部扼殺。
人有兩大心智慧力,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理性的代表是科學;感性的代表是藝術。科學征服了世界,藝術美化了世界。如果家長沒有從小重視孩子感性意識的發展,將會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你親手扼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沒有審美的孩子, 無法體驗生活的幸福感。
演講者 | 周海宏,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
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個感性素質低的民族。
我一直認為,中國當下如此可怕的審美匱乏問題,和我們半個多世紀以來壓制人對美的願望、否定藝術審美功能有關。
如果改革開放以後,我們能夠持續30年強化藝術教育,培養出一代熱愛美、熱愛藝術的公民來,我們現在苦惱的很多問題都將不存在。
遺憾的是,至今,我們仍然不是這樣做的。在當今中國,中小學還是動輒就停掉“音”、“體”、“美”這樣的課程。我們的孩子在學校,還在穿著大褲襠、大長袖子的難看校服。
我們正在把孩子所有對美的追求全部扼殺。
你可以回想下:學生時代,有一天你沒穿校服上學,老師怎樣貶損你的?有一天你的孩子想打扮自己,老師又是怎樣羞辱他的?
01
審美是人類的天然本能
我們的每種感覺器官,都有對美的感官愉悅、感官享受的需要。這也對應了人類創造的各個藝術門類:
長了眼睛,我們要穿好看的衣服。
長了鼻子,我們要聞香味。
長了耳朵,我們要聽音樂。
長了嘴巴,要吃美食。
這其中各個感官對美的需求,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中華民族是一個嚴重缺少音樂享受的一個民族。
不喜歡音樂的人,不是正常人。做一個替代練習你就可以理解這句話。
我不喜歡鮮花——你挺另類。
我不喜歡美食——你有病吧?
我不喜歡音樂——我也不喜歡。
我們正在常年生活在一個錯誤的文化環境。在不正常的文化環境下,你會把“不正常”當作“正常”。
在中國古代也並非如此。古代形容奢華生活是什麼狀態?聲色犬馬。文人四技是什麼?琴棋書畫。
音樂排在頭號位置。古往今來,人們都把音樂作為人生的至高享受。我們每個人都有天然的本能,對音樂有最直接的審美反應。
如果你是家長,一定會注意過這種情況:6~8個月的嬰兒就可以明顯且準確地隨著音樂律動,1~2歲的小孩就能跟著音樂跳舞。
我給6~8歲的兒童講音樂,完全不需要講道理。只要把音樂放上,孩子就可以反應非常敏感、準確。
可是,我們的孩子上學之後,所有學校的音樂課、音樂欣賞,講的全是樂曲解說。特別惡劣的,是那個標準答案。搞得孩子覺得聽音樂總是"理解得不對"。
上了這麼多年的音樂課,終於把大家培養成了現在的樣子:推出了音樂大門之外,覺得自己沒有音樂細胞。
藝術有什麼用?
這個問題與問人“為什麼要喝酒”的性質是一樣的。
酒、咖啡、茶都不是生存必須品,完全可以沒有。但是我們能夠想象生活當中沒有酒,沒有咖啡,沒有茶嗎?
02
學藝術,是為了讓孩子學會體味幸福
這麼多年來,藝術在中國都是飯後茶餘可有可無的東西。
中國的中小學停課先停什麼課?音、體、美,這是“小三門”。現在很多家長要求孩子每天除了學習,什麼都不做。凡是和學習無關的事,一律都被看為“浪費時間”。
如果你是這樣的家長的話,你應該知道:影響人一生幸福最重要的東西,你沒有讓孩子學,卻讓他學了大量沒用的東西。
有的家長在網上秀自己的成功育子經驗:他們把孩子的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滿滿的。但在這個時間表中,卻沒有藝術、沒有遊戲,沒有交友、沒有自由。一切和升學、考試無關的東西都沒有。
家長可能認為,這樣就能讓孩子獲得他們所希望的人生。
我想告訴這樣的家長:你正在毀掉孩子的一生。
人的素質發展存在“關鍵期”,在“關鍵期”內進行的教育將影響終生。錯過這個時期,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大量家長正在把理性的、知識性的東西放在孩子的童年:讓孩子數數、背“小九九”,甚至背元素週期表。
當你這樣進行所謂的“早教”,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時候,你是:贏在起跑線,輸在終點站——你剝奪了孩子“感性素質”的發展機會。
人有兩大心智慧力,一個是理性,一個是感性。理性的代表是科學;感性的代表是藝術。科學征服了世界,藝術美化了世界。
二者猶如鳥之兩翼。如果家長沒有從小重視孩子感性意識的發展,將會使孩子一生的幸福化作泡影——你親手扼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體驗幸福,是需要素質的。
一個人想要獲得一生的幸福,不僅要擁有“獲得幸福生活條件”的素質,還要擁有“體驗幸福感受”的素質。
為什麼有的人生活得髒,亂,差,單調乏味
有了“感性素質”這個概念以後,這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個人的感性素質低,感覺不到環境多麼噁心。
一個人如果感性素質低,他往往會忽略和放棄對環境感性品質的要求。
有一對夫妻,兩個人打架。原因是,他們想買一臺洗衣機,好看一點的1600塊錢,難看一點的1400塊錢。
老婆的感性素質高一點,想買好看的;老公感性素質低,認為1400塊就能用了,為什麼要多花200塊錢。
表面上是夫妻有分歧。實際原因就在於雙方對環境感性品質要求不同。深層原因就在於雙方的感性素質有高低。
提醒大家:如果你們的感性素質高低不同的話,你們會在價值觀方面發生嚴重分歧。感性素質高的人,往往願意為美化環境、享受生活付出成本。
所以,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夫妻在裝修的時候特別容易吵架呢?
因為那是感性素質高低的大暴露。
為什麼物質條件提高了,幸福卻沒有如約而至?
感性素質低的人,不會享受生活。
或者,倒過來講:不會享受生活,就是由於感性素質低。
我曾經坐遊輪在桂林遊覽。
在遊輪上有兩個人,整整三個小時從頭睡到尾。
有的人旅遊就是這樣的: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點拍照。
大家出去旅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和感性素質低的人搭伴——特沒勁。他們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不是睡覺就是打牌。
一個細膩、敏感、豐富的人比一個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質量要高的多。
一個人想要獲得一生的幸福,首先要擁有幸福生活的條件。感覺麻木,使很多人失去了本來能夠體驗到的幸福生活。
為什麼很多人在物質水平提升了以後,並沒有覺得幸福如期而至?就是因為有條件,卻沒體驗。根本原因就在於感性素質低。
當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升卻缺乏文化藝術享受時,還會滋生很多貧窮社會所沒有的社會問題。比如,嗜酒、吸毒、賭博。
一個人的生命總量是一個常數,不花在這些地方,總會花在別的地方。
03
莫讓孩子“適應”了不美好
人的感性素質形成的關鍵期,在童年。
人的審美趣味、審美標準、審美偏好形成的關鍵期,在童年。
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就在特別醜的搖搖車上長大,你還能指望孩子擁有什麼樣的審美品味?
人類有一個非常大的本能,叫適應。從小生活在垃圾堆裡的孩子,對髒、亂、差環境,會自感官產生適應感。從小長在一個優美、高雅環境裡的孩子,對髒、亂、差的環境會有來自感官的不適應,有厭惡感。
我從來不是一個懷舊的人。但是對文化藝術,我總是覺得不滿意。我總是回憶其當年我小時候看的動畫片,是《大鬧天宮》、《哪吒鬧海》、《三個和尚》。那時候進口的動畫片,是《米老鼠和唐老鴨》、《花仙子》,《藍精靈》。
那麼,我們現在的孩子看的是什麼?
當孩子在拙劣的美術製作、惡俗的橋段、包含大量錯誤價值觀的動畫片面前,看得特別高興的時候,我想提醒家長:你的腦子要“繃”緊一根弦。
當拙劣的審美趣味、惡俗的東西,一併打包進入孩子幼小的心靈後,將來孩子就會以這樣的趣味來對待未來的藝術。
但是我們防不勝防。
可能爸爸、媽媽們關於孩子未來的高貴、高雅有無數的期待;也可能你們花了大量的金錢把孩子送到這個學校,送到那個幼兒園。但是現在這樣的惡劣的審美環境,汙染了我們的孩子。你的所有對孩子人生的設想,已經毀於一旦。
出路在哪裡?毫無疑問,提升全民族的感性素質。
如何提升?
感性素質的培養,要透過藝術教育來實現。我們要讓“愛美”成為道德的優越感,讓美處在道德上風。唯有如此,才能改變這個社會。
藝術能夠培養我們的感性素質,提升感性智慧,美化我們的生活,推動人類感性文明發展。
人類在生活當中不可替代的職能,在中華大地上正在被大大忽略,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壓制了。
缺少藝術教育的人幸福少,缺少藝術教育的人成功難,缺少藝術教育的人破壞大。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個口號自改革開放以後被迅速傳播,通俗易懂,讓我們國民重視了科學重視了理性。
我也想發明類似傳播的話,讓大家重視藝術:要想成功幸福,從小熱愛藝術。這就是為什麼我到處去呼籲,讓我們全社會都來重視藝術,重視藝術教育,重視各類藝術素養。
良好的感性體驗是幸福人生的具體體驗。國民的感性素質是環境優美、社會和諧、文化創新的基本保證。感性的文明是社會均衡發展的重要支柱。
缺少藝術審美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人生。
缺少藝術教育的民族是文明落後的民族。
缺少審美追求的社會是野蠻生長的社會。
免責宣告:我們尊重原創,本平臺所載圖文等稿件均出於為公眾傳播公益目的。本平臺使用的非本院原創,圖、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者聯絡,如若內容版權人認為本次轉載行為不當,請聯絡我們,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
(來源: 混沌研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