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級潛艇攜帶20枚巨大的SS-N-20(R-39)潛射彈道導彈
大而糙的蘇式暴力美學
提起潛艇就不得不說蘇聯颱風級,它是迄今為止人類建造的最大的潛水艇,不管在軍事領域,還是工業領域,颱風級核潛艇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冷戰中,美蘇雙方展開了全方位的競賽,角力不僅發生在太空,也發生在水下。當然,在漆黑寒冷的北大西洋、北冰洋、北太平洋水下,雙方潛艇參加的並不是競速比賽,而是一場老鼠捉貓的遊戲。老鼠是靈活的攻擊核潛艇,貓則是體積更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這種搜尋、跟隨的演練持續了幾十年。
彈道導彈核潛艇,通常攜帶12-24枚能夠水下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因具備極強的戰略作用,又被稱為戰略核潛艇。劍拔弩張的冷戰中,雙方陸基洲際導彈都具備投送核彈頭的能力,洲際導彈發射井自然會像樞紐城市、軍事設施一樣,成為敵方“關照”的重點。長期潛伏在大洋深處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相較於陸基導彈發射井、大型導彈發射車而言,隱蔽性較強,容易倖存下來,它就成為二次核打擊的中堅,也是核武競賽的關鍵,作用極為重要,自然也就成為攻擊核潛艇獵殺的目標。
蘇聯港口緯度較高、出海口較少,不利於水面艦艇部隊的發展,實力也難與北約抗衡,於是有選擇性地發展導彈和潛艇,久而久之,在倚重潛艇和超音速轟炸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彈道導彈核潛艇體積遠大於攻擊核潛艇,主要是為了容納潛射彈道導彈,一般情況下,導彈發射筒佈置在指揮圍殼之後,穿過耐壓殼體插入艇內。如果耐壓殼體直徑不夠大,或者導彈結構不夠緊湊,潛艇建造者就會在暴露的導彈發射筒外加裝整流罩,這就是常說的“龜背”。耐壓殼體直徑和導彈緊湊程度,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的國防工業水平。
蘇聯潛艇聲名遠揚,彷彿實力遠在美國之上,其實這是一種錯覺。雙方同樣都有龐大的水下艦隊,美國潛艇在質量上還優於蘇聯,只是冷戰後期蘇聯潛艇在數量上佔據上風。潛艇方面,單殼體的攻擊核潛艇耐壓殼體直徑一般在10米左右,如洛杉磯級和弗吉尼亞級,只有極致最求效能的海狼級,耐壓殼體直徑達到了13米左右;再看彈道導彈核潛艇,美國俄亥俄級耐壓殼直徑12.8米,英國前衛級12.5米左右,法國凱旋級12.2米。上個世紀70年代,蘇聯海軍在潛射彈道導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1978年,德爾塔III裝備了劃時代的SS-N-18(R-29R),它是蘇聯第一種裝有分導式多彈頭的潛射彈道導彈,儘管比美國海神C3導彈落後了7年,超過6500公里的射程也讓蘇聯潛艇不用潛出大西洋,在岸基力量庇護的鄂霍次克海與巴倫支海就能發射導彈。
1985年德爾塔IV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服役,它裝備的SS-N-23輕舟導彈仍採用液體推進劑,彈長約15米,但潛艇耐壓殼體直徑只有9.4米,造就了德爾塔IV空前絕後的大龜背。而1976年投產的美國三叉戟I(C4)導彈長度只有10.36米,讓俄亥俄級潛艇的龜背幾乎看不出來,射程卻達到了7400公里。蘇聯一直沒有停下追趕的腳步,80年代他們終於裝備了固體潛射彈道導彈,這就是颱風級潛艇攜帶的SS-N-20(R-39)。它採用三級固體火箭發動機,長16米,彈徑2.4米,發射重量高達90噸,射程8300公里,投擲重量2.55噸,可攜帶10個10萬噸當量分導彈頭。
颱風級潛艇的內部結構,只保留耐壓殼體
如此巨大的導彈,由德爾塔III攜帶並不現實(德爾塔IV晚於R-39導彈),為了配合此款導彈,蘇聯研發了史無前例、水下排水量高達4.8萬噸的颱風級核潛艇。建造這麼大的核潛艇,完全是“技術不夠、噸位來湊”的產物,從潛艇模型可以看出,該艇並未將導彈發射筒插入艇內,而是設計了兩個平行的耐壓殼體,將導彈發射筒固定在中間,再用非耐壓殼體裹起來,艇體最寬處足有23米,相當於兩艘核潛艇共同抬起了20具碩大的導彈發射筒。
颱風有多大,一個球場停不下,先讓我們用它與攻擊核潛艇對比的圖片看看,這個水下“靈活的胖子”究竟有多大。千萬不要以為攻擊核潛艇很小,只是遇到了颱風和俄亥俄不得不甘拜下風,在常規潛艇面前,他們都是大哥。常規潛艇有多小?看看德國裝備幾十年的205型潛艇(大名鼎鼎的209型潛艇並未裝備德國海軍),小到搭著水兵出海都有前途未卜的既視感。
颱風級對比蘇聯海軍80年代主力攻擊核潛艇,671型(維克托級)
颱風級核潛艇是大而糙的蘇聯武器的代表之一,也曾經是西方最忌憚的存在,經典電影《獵殺紅色十月》中,紅色十月號的原型顯然就是颱風級。類似的蘇式武器還有很多,比如反艦導彈。70年代以後,各國大力發展反艦導彈,西方反艦導彈以法國飛魚、美國魚叉為代表,長度在5米左右,使用小型渦噴/渦扇發動機,亞音速飛行。我國的鷹擊8、83系列均與之類似。
美國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雖然比颱風級小不少,但在洛杉磯級面前還是絕對的大哥
與西方國家不同,蘇聯海軍大力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與潛艇、超音速轟炸機搭配的超音速反艦導彈一直是美國航母戰鬥群揮之不去的陰霾。與高效能相匹配的是蘇聯超音速反艦導彈異乎尋常的體積和重量,以光榮級巡洋艦上裝備的玄武岩超音速反艦導彈為例,彈長11.7米,翼展2.6米,直徑0.88米,外形大概是F-104戰鬥機塊頭的70%,最高速度2.5馬赫(倍音速),射程550公里。導彈重4.8噸,其中,高爆彈頭重達1噸,也可換裝5萬噸TNT當量的核戰鬥部。2014年9月,俄羅斯在演習中發射了2枚玄武岩實彈,準確地命中了數百公里外充當靶船的萬噸級退役科考船,導彈貫穿船體,幾乎將靶船炸成碎片,真的做到了一發銷魂。
現代級搭載的反艦導彈只是比著玄武岩小些罷了(左側模型),下圖矗立在廣場中間的這位正是
巨大的彈體決定了玄武岩導彈只能由大型艦艇攜帶,現代級驅逐艦隻能選擇更小的3M80反艦導彈,即便是光榮級巡洋艦,也沒有安裝四聯裝發射裝置,8個雙聯裝導彈發射裝置在艦橋兩側依次排開,堆砌的導彈和鱗次櫛比的雷達天線反倒成為光榮級的標誌,成為蘇式武器暴力美學的典範。後續的花崗岩、寶石反艦導彈也延續了這一風格。印度引進寶石技術生產了布拉莫斯反艦導彈,不僅有艦載型、路基型,去掉助推器後,還可由蘇-30多用途戰鬥機搭載。無奈布拉莫斯太大了,即便是碩大的蘇-30,也只能在機腹下搭載一枚,其他飛機想都不要想。
雖然有空射型號,“布拉莫斯”這種尺寸將中小型戰鬥機派排除在外,蘇30也只能攜帶1枚
提升隱身能力的簡約美
人人都有愛美之心,對於美,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定義。顏值高是一種美(美女總是讓人過目不忘),科技酷炫也是一種美,就連孔武有力也會產生力量美,甚至暴力美。科技美往往來自反差,來源於對傳統概念的顛覆。冷戰後期,飛機和軍艦外觀開始大量採用隱身設計,軍艦中的典型如法國的拉斐特、瑞典的維斯比。線條簡單、造型硬朗可不光是為了好看,對抑制雷達回波也有很大作用。
法國拉斐特級護衛艦是新一代水面艦艇隱身設計的引領者,上層建築佔艦體全寬,與幹舷上端連為一體,略微內傾,煙桅合一,前甲板光滑平整,除艦炮外看不到任何裝置,就連救生艇也被鋼絲網捲簾覆蓋,這讓拉斐特級護衛艦的雷達回波只相當於一艘大型巡邏艇。艦橋、艦身融為一體的顛覆性設計成為日後眾多驅護艦設計時參考的物件,比如最近日本下水的30FFM護衛艦、德國MEKO護衛艦,甚至連中國的054A,也閃現著拉斐特的影子,到了美國朱姆沃爾特、中國055級驅逐艦,整體設計更加渾然天成,一體式桅杆自然比堆砌雷達天線的傳統桅杆更精緻,顏值提升的同時也更具科技感。20年前軍迷津津樂道的在研武器普遍比70、80年代列裝的武器更有時代氣息,比較可惜的如科曼奇、十字軍戰士等,但因對手消失、經費削減等原因,這些專案最終下馬。
2011年5月2日,美國海豹突擊隊搭乘直升機,瞞天過海,突襲了本·拉登位於巴基斯坦的隱身之所。一架直升機在降落時突失動力,硬著陸在院子裡,撤退時雖然美軍對殘骸進行了破壞,但時間緊迫,未能100%摧毀,尾槳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人們驚奇地發現隱身直升機回來了,科曼奇後美軍依然秘密裝備了隱身直升機。觀察家普遍認為這架飛機就是科曼奇與黑鷹的合體,預計整機多采用幾何學隱身設計,起落架、天線、旋翼軸系統都被埋於機身之中,外表覆蓋吸波隱身塗料,採用五葉螺旋槳,可降低轉速進而降低噪音,發動機排氣管位置會加裝紅外抑制系統。
2020年下半年,一張“沉默黑鷹”的照片見諸媒體,尾部設計與現場殘骸完全不同,機頭、主旋翼可見全新設計,被解讀為用於試驗的驗證機。2021年8月,喀布林國際機場陷入一片混亂,有人居然在混亂中發現了“沉默黑鷹”,雖然很像,但還不是參加實戰的最高版本“沉默黑鷹”。相信很多軍迷都有疑惑,真機在哪裡?從尾槳殘骸推斷,該機一定採用了全新設計,充滿科技感,讓人過目不忘。當然,美軍也許只有那一架……
醜到爆的英國戰鬥機
什麼叫醜?大概就是線條不夠優美,外觀不夠和諧,比如以色列下巴長個大包的費爾康預警機、日本香腸唇EC-1電子戰訓練飛機,但他們都是個例,本國生產的其他飛機,如以色列獅、日本F-2等飛機都還是很清爽的。但有一個國家,它生產的飛機一個比一個另類,在拉低軍機顏值的道路上孜孜不倦,這就是英國,典型的如獵迷反潛巡邏機。這種飛機1964年開始研發,1969年開始服役。雖然其原型機慧星客機被波音707按在地上摩擦,但作為軍機表現卻十分稱職。
英國空軍顯然對獵迷很滿意,不僅在80年代嘗試發展獵迷AEW3型預警機,還陸續推出了MR MK2、MRA4等改型,特別是MRA4型,從電子裝置到發動機,內外皆已脫胎換骨,只是借用了老舊的軀殼而已。遺憾的是,前些年1架獵迷在阿富汗發生事故,機組12人團滅,英國空軍擔心獵迷機體老舊再出事故,將改進好的MRA4也直接退役,取而代之的是P-8反潛巡邏機。獵迷只是英國飛機設計師的作品之一,也是英國眾多醜到爆的軍用飛機的代表之一。從勇士到勝利者轟炸機,再從閃電到掠奪者戰鬥機、攻擊機,無一不醜。整個艦載機海雌狐,還是歪脖子的,就連研發的中的“暴風”戰鬥機,一不留神從特殊角度看過去,簡直醜的不要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