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農業時期以來,人們就信奉並依賴著土地,土地是人們生命的起始,也是百年後的迴歸之地,為了讓逝者安心長眠,也為了寄託一份哀思,中國自古時候開始就流行著厚葬之風。
然而,人們的這些寄託與情誼,卻也為逝者招來了那些利慾薰心的盜墓者們,從而使得中國自很久以前開始,就有大批文物被盜、墓室被毀,許多墓主人的屍身至今都下落不明。
1986年,因偶然間發現的一處盜洞,考古學家隨即在陝西省咸陽市發現了一座唐朝時期的公主墓,然而,正當考古學家們想要繼續對陵墓進行發掘和探索時,卻因為目睹了盜墓者禽獸不如的行為,而瞬間感到悲憤不已。
那麼,這些盜墓者究竟做了什麼,才讓考古學家們感到如此悲憤呢?
唐代公主墓
陵光村,又名“冶姑嶺”,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西毗皇城村、北臨昭陵社群,是隸屬東坪村委會的一處自然村。
據村落中的《於氏族譜》記載,於氏先祖曾在明末時期,帶領13戶族人舉家遷移至陵光村,後因地處山溝深處且林木繁茂常有野獸出沒,便隨之稱其為“野狐嶺”,後更名“冶姑嶺”。
直到1961年,因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至此更名為“陵光大隊”並沿用至今。
1986年2月,一處偶然間發現的盜墓洞,引起了警方和考古學家們的注意,因此處與昭陵陵體僅有一溝之隔,因此陵光村的村們在發現其洞口有異樣後,便迅速上報給了有關部門。
警方與昭陵博物館的文物保護考古學家們在收到訊息後,迅速組織相關人員前往現場,在發現盜洞下方的確存在墓穴之後,便趕忙連夜制定計劃,準備開始對這座墓陵進行搶救。
隨著考古學家們日復一日、小心翼翼地探測和挖掘,發現這座陵墓在其形制上,與貞觀五年的李壽墓較為相似,也就是彼時除皇帝外所見到的最高等級的陵墓。
然而,正當考古學家們興奮於墓穴的等級之高時,其接下來的發現,卻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到悲憤不已。
考古學家們發現,這座陵墓,可能不只一次被盜墓賊光顧過。
碑文磨滅、碑身散離,這座墓陵中的棺床與棺木皆已被破壞,其人骨也已然無處尋覓,墓前原來擺放著的石人也一缺一殘,石柱也已只剩下了1個。
陵墓中的第4個天井也有被火焚燒過的痕跡,且第2天井曾被開啟,其向下1米處左右的西南角,原壁破損嚴重,角落裡則堆積著不少的殘磚碎瓦。
考古學家們隨後在墓道的東北角發現了一處明顯的、垂直而下的盜洞,且在其經過的天井和過洞的牆壁上,也發現了被挖掘損壞過的痕跡。
“大唐故長樂公主墓誌”,待考古人員將破碎的墓誌銘合二為一時,便瞬間明白了,這座高等級的陵墓便就是唐朝時期,卒於貞觀十七年八月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第5個女兒,長樂公主的陵墓。
長樂公主
《大唐長樂公主墓誌》也在隨後出土,文章皆由楷書撰寫,共38行,1千餘字,訴盡了長樂公主雖短,但卻燦爛無比、受盡寵愛的一生。
長樂公主,生於高祖武德四年(621),本名李麗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5個女兒,其母是文德皇后長孫氏,而其夫婿則是長孫無忌的長子長孫衝。
長孫衝
長樂公主雖然自小鐘鼓饌玉、容色絕姝,深受李世民的寵愛,但卻從未因為出身皇家,而落得一些嬌生慣養等不好的毛病。
長樂公主不僅才華橫溢,且品性高潔如玉,自8歲冊封以後,更是時刻嚴於律己,恪守禮教,因此深受宮裡人的喜愛。
也因受到唐太宗的影響,長樂公主在書法、丹青、繪畫等方面都頗有造詣,其閒暇時還喜歡翻閱舊的典籍,她愛書善書,這使得她擁有著遠超同齡人的學識與見地,在思想上也很有大局觀念。
史載,長樂公主在13歲時下嫁於長孫衝,其出嫁之禮更是遠超常規且隆重異常,而所嫁之人也同樣出身顯赫,即開國功臣長孫無忌之子,生長於一個富貴至極的家族。
長樂公主
長樂公主下嫁於長孫衝的原因其實有2個,即長孫衝不僅出身高貴,品行端正,且曾被讚譽為“子敬之流”,李世民對長孫衝的未來很是看好,覺得他是個可以讓公主託付一生之人;以及,公主下嫁長孫家聯姻,也算是一種對長孫家的籠絡。
長樂公主與長孫衝,在婚後一直相敬如賓,十分和睦,婚後的長樂公主不僅恪守婦德,孝敬長輩,且持家有道,兩人琴瑟和鳴,是外人看來極其羨慕的一對夫妻。
然而,長樂公主這樣平淡且幸福的生活卻並沒有持續很久。
“以十七年八月十日奄然薨謝,春秋廿三”,據墓誌記載,長樂公主在貞觀十七年(643)時,因胸腹之疾發作而不幸逝世,享年23歲。
後據考古學家研究,長樂公主的胸腹之疾所指的應是哮喘症中的一種,即“實喘”,以呼吸困難為主要症狀,因長孫皇后也患有哮喘之症,所以可以推斷,長樂公主的“實喘”應為遺傳。
在長樂公主逝世後,李世民悲痛交加,整日不吃不喝,不自覺的悲傷落淚到不能自已,隨後,李世民命高階官員負責並監護長樂公主的喪葬事宜。
據悉,長樂公主的殯期長達一個月之久,考古學家推測其原因表示,其一是因為彼時喪葬的禮儀頗為繁瑣,從初始到結束共要經歷62項,且長樂公主是突然逝世又頗受李世民寵愛,所以其喪葬程式必然更加繁瑣一些。
其二,對墓地的選擇,以及下葬日子的挑選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長樂公主早於長孫衝逝世,所以在其《大唐長樂公主墓誌》中並未記載夫妻二人是否合葬昭陵。
長樂公主墓
唐代的墓葬制度,是唐代的皇室、官員劃分其等級的主要體現,如若想要判斷墓主人的等級歸屬,便需從其墓室的結構分配、隨葬品、以及壁畫等方面來進行分析和判斷。
在陝西省中部關中地區,除唐代帝陵以外,唐代墓葬主要分為皇室墓和品官墓2種,考古學家則稱其為,二元系統。
在二元系統之中,又可以分為地上與地下2個方面,以及劃分成若干個不同的等級,且唐墓中天井數量,也是對皇室、官員系統,以及其等級表現劃分的重要依據之一。
皇室墓一般具有3個不同的等級,即準皇陵及“號墓為陵”、太子或嫡公主墓、以及親王墓,而太子或嫡公主的墓陵,大多具有單牆垣或雙牆垣、4-5個天井,以及石獅、石人、石柱各一對等特點。
長樂公主的陵墓便是如此,且分為地上與地下2個部分。
因長樂公主為嫡出公主,其墓地上方的封土則為方形覆鬥式,墓前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柱各一對。
按照禮制,公主墓普遍只有1道石門,但長樂公主的墓陵卻有著3道石門,以此推斷“太宗特所鍾愛的嫡出公主”一言非虛,且當地人為了以表對墓主人的尊敬,還是習慣稱長樂公主的陵墓為“冶姑陵”。
據坊間盛傳,早在宋朝時期便就已經有百姓村落,以“冶姑”為名定居在長樂公主的陵墓旁。
除墓道口處出散落破碎的碑文以外,其墓陵地下的部分,則由墓道、天並、過洞、小完、甫道、墓室,6個主要的部分組成,墓道為13度左右的斜坡,其水平全長約48.18米。
雖然長樂公主的陵墓幾經被盜,但值得慶幸的是,因地處山坡最高處,所以幾乎未遭受過水患侵蝕,加之本身建陵處的土地就較為堅硬,所以如若整體看來,墓葬基本保持完好。
但若要說挑出,在這座陵墓中最為珍貴的,那便是散落在陵墓各處牆壁上的精美壁畫了。
首先,便是位於墓道處左右兩旁的壁畫,其不僅在畫風上極為細緻考究、色彩豔麗、活靈活現,且墓道旁2側的壁畫幾乎可以達到完全的對稱,並共有4幅,即《雲中車馬圖》、《儀衛圖》、《青龍圖》、《白虎圖》。
而墓室穹頂上方的壁畫,除邊緣以外,其他部分均儲存完好,雖然一些地方的顏色已然褪落,但仍清晰可見其蘭色的天體、如帶的天河,以及黃白兩色的漫天星辰。
雖然長樂公主這座陵墓曾多次被盜,大多數的陪葬品也都因為被破壞,而散落一地,但考古學家們還是從中尋出了123件,以釉陶為主的頗具文化歷史意義的隨葬品。
長樂公主陵墓中的彩繪釉陶俑,是一種以瓷土為胎的工藝,外施暗土黃色釉的2個器物蓋 ,屬古釉陶,這也是唐三彩的前身。
而與景雲二年章懷太子墓中,頗具凌厲氣息的鎮墓獸不同,長樂公主墓中的鎮墓獸不僅雕琢的細緻精美、惟妙惟肖,且其墓中的人俑也皆面容清瘦,體態修長,不似盛唐時期的豐滿圓潤。
長樂公主墓中的繪製的壁畫、釉陶工藝,以及陶俑等隨葬品,都對如今的人們來研究當年的社會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依據。
然而,對於長樂公主自身來講,她的經歷與史書記錄,卻遠沒有如這些墓中之物一般,清晰明瞭。
據《新唐書》中記載,雖然長樂公主,因“救有司裝齎視長公主而倍之”而被人們所熟知。
但若是提到公主的名諱,或是其生平則皆含混模糊,在正史當中,對於長樂公主的記載也普遍簡略,僅有198字,甚至很多地方都是不準確的。
因考古學家們在墓中並未尋得長樂公主的屍身,且天井旁又有火燒的痕跡,所以考古學家們推斷公主的屍身很有可能已經被盜墓賊損毀。
另外關於合葬的問題,其丈夫長孫衝,因受到長孫無忌株連之累,在新舊唐書中皆沒有與其相關的記錄。
雖然在《唐會要》等傳記中均表示,“長孫衝與長樂公主合葬於昭陵”,但此次在長樂公主陵墓的挖掘過程中,並未見到與之相關的跡象,且因長孫衝與長樂公主沒有子嗣,所以長孫衝的卒年、卒因,以及葬地至今都無從得知。
唐代盜墓者
也許是因為唐太宗的寵愛之情,又或許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對於這位香消玉殞的長樂公主的惋惜之情,即雖在當時給予了長樂公主最隆重的喪葬之禮,但卻也為長眠的公主引來了許多貪戀財富的盜墓者們。
唐朝時期,受益於國家的強大富裕,以及家族的普遍昌盛,因此那時候的親貴在下葬族人們時,都普遍選擇殉以較多珍貴的陪葬品,然而他們卻沒能想到,隨之助長的卻是彼時的盜墓之風。
據《金石錄》記載,因為奢華無比的陪葬品,以及不亞於人間的華美宮殿,在唐代,被盜的墓葬大多為王侯貴族的陵墓,盜墓者們不惜挑戰嚴峻的刑法也要鋌而走險,走上一遭。
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墓地不僅僅只是逝者的長眠之地,也是其後人運勢興衰的主要來源。
唐朝的人們對於祖墳風水一事極為看重,而盜墓者們的挖盜行為對於他們來說,則是預示著,其家族子孫運勢的變化,即輕則身體抱恙,重則族運衰落家破人亡。
自古以來,每個朝代對於盜掘墓葬類的犯罪,都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就唐朝來講,據唐懿宗曾頒佈的詔書中顯示,開墳掘墓與十惡忤逆同罪,不得開赦也不得釋放。
而後在《唐律疏議》中也將盜墓者的懲治規定寫得十分全面,在盜墓者的分類上大致分為,盜者、損墓者、燒棺者,以及毀屍者等,而對盜墓者的懲治則包括,杖刑、流放、有期徒刑,以及絞刑等。
唐律在對於盜墓者的懲治上很是嚴厲,即只要其開啟棺槨或是見到屍體,不論犯罪主從、是否未遂,一律凌遲處死。
繼唐律之後,明、清時期對於盜墓者的懲治力度也逐漸加大,其中包括擴大墳墓保護的範圍、相關官員應承擔相應的責任,以及對不同墳墓的等級,如皇親貴胄墳墓的保護力度加大等等。
但直到如今,中國文物的流失以及損毀現象依舊較為嚴峻,一方面是因為戰爭,而另一方面便是因為盜墓者。
盜墓與考古
考古與盜墓,一個是以保護與研究為主的人文工作,另一個則是以滿足自身慾望為主,有失道德人倫的犯罪行為。
如陝西村民發現的,長樂公主陵墓旁的盜洞,現代的盜墓行業普遍是因利驅使,要麼是為了墓中的陪葬品,要麼是為了墓主人的屍體,但不論是哪一種,只要是開了封墓,那就一定會對古墓葬陵的整體性產生破壞。
盜掘墓葬並不是一項單獨的罪責,而是一條龐大犯罪鏈條的起點,盜掘、倒賣、走私、賄賂,這些都是嚴重危害社會安全與秩序的嚴重犯罪。
而考古工作者能為人們提供的不僅只有,可以流傳於後世的學術文章報告,還能透過其文字向人們傳播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念。
雖然如今的中國延續了唐朝時期對於盜墓者的懲戒手段,但也存在著不同之處,即盜墓犯罪的界定與物件不同、刑法嚴峻程度上的設定不同、以及對墳墓種類的界定不同等。
但不管怎麼樣,從盜墓者對長樂公主墓的損毀程度來看,不管是曾經還是現在,國家在盜掘墓葬的懲戒和管理上,還應再細細斟酌規劃才行。
古往今來共一時
長樂公主的陵墓在1986年被髮掘後,經過5年的清理與修復,成功在1991年時對外開放,人們在切身感受著初唐上乘之作的文化與歷史的同時,也隨即走進了長樂公主的一生。
長樂公主自小受盡寵愛,長大後品性高潔,才華橫溢,婚後與丈夫琴瑟和鳴,雖因哮喘之症年紀輕輕就悄然離世,但也因此躲過了後來長孫家株連之禍。
且受益於長樂公主墓誌的出現,很好地彌補了史料中對其生平描述上的缺漏,這也使得後世的人們,對於初唐的研究有擁有了更符合事實的依據。
但盜墓者對長樂公主陵墓的破壞卻是極為遺憾的,古往今來共一時,雖然世間萬事多變化,但人心底的那一份道德上的堅守卻不應有改變。
參考文獻:
[1]郭海文,遠陽.《大唐故長樂公主墓誌銘》考釋[J].乾陵文化研究,2020(00):396-404.
[2]陳志謙,昭陵博物館.唐昭陵長樂公主墓[J].文博,1988(03):10-30+97-101.
[3]杜雪芳.唐代墓葬等級制度初探——以關中皇室貴族和中上層官吏墓為例[J].文物鑑定與鑑賞,2020(18):49-51.
[4]範迎新. 唐律懲治盜墓行為研究[D].遼寧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