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帶你樂享河北##河北文旅看圖識景##我是大美河北推薦官#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融融春日裡,惠風和暢、生意盎然;一年清明時,萬物生長、四野明淨。在中國傳統“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 中, 清明節顯得尤為特殊, 是唯一一個兼具節氣和節日雙重屬性的日子。
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本是農事節氣,民間至今仍流傳著許多有關清明的農事諺語,如“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種菜,有吃有賣”“清明播谷,小滿栽秧”等等。那麼,清明是如何從節氣變成節日的呢?這和中國古代三月上旬的另外兩個節日——上巳和寒食有關。
上巳節, 指三月上旬巳日,主要風俗就是踏青、祓禊。這一天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洗濯去垢,消除不祥。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農曆三月初三,並逐漸成為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如王羲之的名作《蘭亭序》,記的便是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他和謝安、孫綽等名士在會稽山陰的蘭亭溪水邊曲水流觴、宴飲集會的場景。唐朝時,上巳節成為非常隆重的節日,從宮廷貴族到普通百姓,紛紛踴躍來到水邊飲宴郊遊,杜甫《麗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詩句,便描述了上巳節的盛況。
【相關文物】
趙孟頫行書臨蘭亭序卷 元代
故宮博物院藏
《臨蘭亭序》卷,元,趙孟頫書,絹本,行書,縱27.4釐米,橫102釐米,28行,324字。
此卷原在趙孟頫“定武蘭亭”十六跋後,之後被人分割,另裝在南宋翻刻蘭亭拓本後面。趙孟頫一生對《蘭亭序》極為推重,曾反覆臨寫。此件是其晚年所臨,點畫刻意精心,行筆端穩清勁。
寒食節,在農曆三月,清明之前一兩天,主要民俗是禁止生火,只吃冷食。寒食,就是不生火做飯,關於它的由來,一種說法是與介子推被焚而死有關。范曄在《後漢書·周舉列傳》中提到:“太原一郡, 舊俗以介子推焚骸, 有龍忌之禁, 至其亡月, 鹹言神靈不樂舉火, 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 莫敢煙爨。”另一種說法是古人認為季春氣候乾燥,為防止火災發生,便將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禁火”。
由於上巳和寒食這兩個節日在時間上常常重疊,而寒食節和清明節又緊緊相連。所以,三個節日在唐代便已基本融合在一起,清明節逐漸繼承和包涵了另外兩個節日的民俗文化內涵。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細節上的差異,總體來說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清明節共同而基本的禮俗主題。今天,我們不僅可以瞭解到清明節的習俗,也能從一眾古代文物中賞“春”,瞭解古人遊賞遣玩的春日意興。
1、踏青
古時又稱探春、尋春,“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清明期間正是春意盎然、萬物萌動之時,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
【相關文物】
清陳卓江村春色圖軸(部分圖)清代
河北博物院藏
《清陳卓江村春色圖軸》,縱217.2釐米,橫106.2釐米。構圖高遠,山石施小青綠暈染,樓閣界畫工細,頗有宋人遺風。
2、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相關文物】
狩獵宴樂圖銅蓋豆 戰國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狩獵宴樂圖銅蓋豆紋飾展開圖
豆是古代盛放調味品的食器和禮器。這件蓋豆的器表飾有4層圖案,共計90個人物、63只野獸、26只鳥和6條魚,紋飾繁密,形象鮮活。豆蓋上是兩組狩獵宴樂圖:二層樓臺上是飲酒的貴族,樓下有演奏鐘磬的樂伎,樓外有射雁的獵手,大雁有的在空中飛翔,有的已中箭跌落。豆的腹部是狩獵圖,獵人們有的手持刀劍刺殺野獸,有的操著長矛奮力追逐,有的喬裝成動物正在格鬥,場面豐富、人物眾多。
3、投壺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時的一種投擲遊戲,盛於唐朝。和射箭不同的是,投壺用手擲。具體操作形式是以壺口作標的,在一定的距離間投箭,投中多的為勝。而清明節又有插柳的習俗,一些地方會用投壺插柳的遊戲方式防擾辟邪。
【相關文物】
犀足蟠螭紋銅筒形器 戰國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犀足蟠螭紋銅筒形器,出土於戰國中山國國君 的墓葬中。造型獨特,器表佈滿盤曲環繞的蟠螭紋和細雷紋,中腰部位有一道寬頻紋,寬頻紋上方兩側各有一隻獸面銜環鋪首。器足為三隻周身刻捲雲紋的犀牛,昂首張目,用力撐起筒身;犀牛與筒身的焊接嚴絲合縫,顯示出工匠高超的製作工藝。專家推測,這件器物有可能就是“宴投”時的投壺。
4、放風箏
風箏是中國傳統工藝之一,古代被稱為“紙鳶”“紙鷂”“鷂子”等。古人認為清明時節的風最適合放風箏,《清嘉錄》記載:“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古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會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寫在上面,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風箏隨風飄走,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相關文物】
紙製鯰魚風箏 清代
故宮博物院藏
紙製鯰魚風箏,高114釐米,寬80釐米。風箏的主圖案為祝壽寓意的“海屋添籌”:中心是天壇,壇內一小屋,意為海屋,內有裝著籌碼的小瓶;天壇周圍有8只翩翩起舞的仙鶴,均口銜籌碼,欲置海屋中。風箏的輔助圖案為彩繪海水江牙圖。風箏的魚眼可以活動,頂端長而曲的魚須可以隨風飄舞。畫面色差對比強烈,充滿了熱烈歡快的氣氛。
5、掃墓祭祖
“燃香奠酒祭先祖,紙灰化蝶淚滿盈”,掃墓祭祖,早在周代就已經形成習俗。到了唐朝,朝廷下詔定掃墓為“五禮”之一,寄託著中華民族禮敬祖先的禮俗觀念。
作為中華民族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明節既有慎終追遠的傷感,又有歡樂賞春的喜悅,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讓我們牢記這一珍貴的文化傳統,熱情地謳歌春天、擁抱自然;感恩父母、緬懷先烈,將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節日習俗的清明節過的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