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的“節後綜合徵”是不是不那麼……明顯?
這個小長假是不是大家都一樣,在家裡呆了三天,哪也沒去?
畢淑敏曾說人生有三件事情不可節省。除去運動,還有兩件便是讀書和旅行。
“讀書是靈魂的旅行,旅行是身體的閱讀。”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但是,總有疫情擋住我們旅行的道路。既然身體不能去想去的地方,那不妨來一場心靈之旅。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招呼都不會打。
瞬息萬變的今天,沒有什麼穩定的工作和關係,只有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一直給人生做加法,才能有不被時代拋棄的底氣。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 餘秋雨
“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閱讀是一種樂趣,是尋找另一個真實的自己。俗話說:讀“有用”的書,可以讓你博聞強識;讀“無用”的書,給心靈一間安歇的小屋。
神經繃得太緊會斷,人趕路太久會累。人要總要學會在調節自己的節奏,給忙碌的生活增添生氣,給疲憊的靈魂多一個棲息地。
“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石不可以無苔,水不可以無藻,人不可以無癖。”人之所以為人,除了生存,還要有體味生活樂趣的情趣。
不如趁著呆在家裡的時光,好好地提升自己。人生最大的投資,就是自我投資,知識、興趣、一技之長,總有一天,會變成我們無堅不摧的鎧甲。
提升自己的好方法
1
對自己要有正確清晰的認識。可以靜下心來,梳理自己的優缺點。依據自己的能力,指定目標和計劃,然後一步一步地去實現它。要腳踏實地,切合時際地去實現它,不要好高騖遠。
給自己設定一個提升計劃,學會刻意練習,當進入一個學習的舒適區之後,就要尋求突破。目標,要有逐步提升的空間和難度,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
2
多讀書,用心思考。少看一些浪費時間的節目,減少觀看短影片等碎片式的只能製造短期精神愉快的內容,增加能夠積累知識、經驗,提高能力的學習。
短期的精神快樂,只能一時開心,長此以往,只會讓自己更加空虛和焦慮。
多給自己充電,把業餘時間利用起來。可以提高專業知識,也可以培養一些愛好,這樣自己的能力也會慢慢地提高。
有很多關於如何提升自己,養成優秀習慣,幫助思考的書籍,不妨趁著閒暇,來看一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攀登之路。
01
《思考,快與慢》
[美] 丹尼爾·卡尼曼
《紐約時報》2011年度十大好
讀完這本書,感覺體驗一次思維的終極之旅。
作者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分別是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
系統2”透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
為了使讀者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這兩個主角的特點,卡尼曼介紹了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指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什麼時候不能相信;指導我們如何在商場、職場和個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選擇,以及如何運用不同技巧來避免那些常常使我們陷入麻煩的思維失誤。
02
《自卑與超越》
[奧]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從探尋人生的意義出發,啟迪我們去理解真實的生命意義。
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而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則是與他對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相一致的。
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
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是並駕齊驅、等量齊觀的。
在《自卑與超越》中,關於記憶和夢的探討,作者也參考了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針對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會性問題,作者也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觀點。
03
《習慣的力量》美] 查爾斯·杜希格
習慣是我們刻意或深思後而做出的選擇,即使過了一段時間不再思考卻仍繼續、往往每天都在做的行為。這是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
習慣成形後,我們的大腦進入省力模式,不再全心全意地參與決策過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對抗某個習慣,或是意識到其它新習慣的存在,否則該行為模式會自然而然地啟動。
你想改變習慣,先要了解你屬於你自己的“習慣迴路”(習慣迴路由暗示、慣常行為和獎賞三部分組成)。
這本書告訴我們:
習慣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只要掌握“習慣迴路”,學習觀察生活中的暗示與獎賞,找到能獲得成就感的正確的慣常行為,無論個人、企業和社會群體都能改變根深蒂固的習慣。
學會利用“習慣的力量”,就能讓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
如果你能發現自己的“習慣模式”,你就能徹底改變自己的事業和生活!
- END -
版權歸【斑馬中國】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