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愛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竭盡全力的。
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因愛而表現出的一些教育行為,不但不能給孩子成長助力,而且貽害孩子一生。
有些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行為,你以為是愛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害了孩子。
林林的故事
表妹的兒子林林今年大四了,英語四級考了n次,還是過不了,其他學科也經歷了n科次的補考、重修。
前段時間放暑假在家,每天晚上玩手機到凌晨幾點。早上從不吃早餐,一覺睡到中午,直接吃午飯。
每天足不出戶,就像待字閨中的少女一樣。單位的食堂離家不過100米,也是老媽把飯菜打回家。
我們問表妹,兒子這樣頹廢,你不管嗎?
表妹說:我現在成復讀機了,每天在家不停地對他嘮叨。
"但不管用啊"表妹無奈地說。
大家可能以為林林從小就處於放養狀態,父母疏於教育。
其實正好相反,表妹兩口子對林林從小管教挺嚴的。
林林在成長過程中並非教育缺失,而是教育越界。
林林從小,每天的學習和生活都在父母盯梢下中規中矩。
父母從林林出生起就下決心給他最好的教育,要把他培養成人中蛟龍。
林林四五歲的時候,表妹給他報了一萬多¥一期的英語培訓。
在二十年前我們居住的小城市,這可是讓人咂舌的教育投資。
為了培養才藝,讓興趣索然的林林學習小提琴,每天表妹拿著小鞭子陪著練琴。
上學後更是花費不菲的補習費給林林請課外補導老師。
為了讓林林養成好習慣,有時半夜了,表妹發現兒子晚上還沒刷牙,一定要把林林從睡夢中拽起來刷牙。
每天晚上必須寫一篇日記,寫不出來不許睡覺。
和小朋友在小區廣場玩每次不超過二十分鐘,超時不候,表妹夫馬上拿鞭子下樓。
表妹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沾沾自喜,覺得她的教育方式是最有成效的。
從表面上看確實如此,林林表現很乖,不管學習還是生活,都按父母的安排去做。
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表妹和林林的班主任始終保持密切的聯絡,隨時瞭解兒子的動態,林林也如父母所願沒有發生調皮搗蛋或早戀這些讓人頭疼的事。
從小到大林林都沒有自己的主見,也不需要有什麼想法,從生活到學習,全都是老爸老媽要求做什麼就照做。
也許沒人相信,林林現在已經大四了,自己從來沒買過一件衣服、一雙襪子,所有的一切,包括衣服的價格、款式、顏色,都是表妹依據自己的喜好給林林準備好。
林林沒有經歷過叛逆,青春期也依然對父母言聽計從。
表妹喜歡照相,把林林也叫上,要和他一起做比心的動作,兒子乖乖配合老媽。
表妹用手把林林的臉扳過來貼著她的臉,來個親密的自拍,林林依然無怨言。
二十幾歲的大男孩,經常被老媽整蠱,擺出各種動作照相,林林的表情都是木然的。
高考結束填報志願也是按父母的意願,包括大學所在的城市、學校的專業都是父母心儀的。
聽話背後的隱情
雖然父母管教很嚴厲、林林很乖、智力也不差,但林林並沒有按父母的期望發展。
英語基本上是他最差的科目,即使經常找老師補課,但每次考試滿分150分他總在100分之下;
小提琴勉勉強強考了六級,雖然表妹一直逼著學,但林林總心不在焉,再也沒辦法堅持下去;
雖然天天寫日記,但作文裡反反覆覆出現的都是“媽媽的愛、學雷鋒做好事、我要成為有價值的人”這些例子和表述。
雖然不木訥或性格古怪,人表現得乖乖的,但是卻缺少了朝氣。
但表妹還是為兒子感到自豪。
因為兒子聽話。
熟悉的朋友都覺得表妹的兒子就好像是一個橡皮人一樣,方圓任由父母拿捏。
大家也勸說過表妹,男孩子應該有點主見,有點個性,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表妹卻認為教育孩子要有規矩,聽話的孩子不走偏路。
林林雖然聽話,但是對父母安排的所有事情都沒興致,也沒有積極性,一切好像都是為聽父母的話而去做。
他不能反抗父母,也不願意反抗父母。
對父母要求做的事,他從來沒表現出興趣。
除此之外,林林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
一是沉迷於網路遊戲;二是拖延症比較明顯。
讀大學前也很喜歡玩電腦和手機,但父母要求休息日玩電腦和手機每天不能超過半小時。
上大學之後,父母管不著了,聽說每天都沉迷於遊戲之中,很少去上課,有時連考試都忘了。
放假回到家,除了睡覺和吃飯,也是整天整宿地玩。
也許父母也覺得上了大學萬事大吉了,而且管起來也不奏效,也就開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對父母要求做的事,林林從沒有說"不",但總是拖到最後才去做。
比如父母要求每天背十個英語單詞,沒到睡覺前是不會去背的。所以小時候經常背單詞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能睡覺。
父母很希望林林考公務員,給他買了一小箱子的書,放在書桌旁一直沒拆箱。
"還是我幫ta拆開的"表妹有點無奈。
我們都知道林林肯定是考不上公務員的,但父母對他期待滿滿。
我們不知道林林除了玩手機和電腦,還有什麼是他感興趣的,是他自己主動去做的。
也許在遊戲的世界裡,他才是一個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的少年,才活出他“自己”。
越界的教育讓孩子活成機器人
林林的故事就發生在身邊。而且我也相信,像林林這樣的例子,現在也是不罕見的。
通常我們都詬病家長對孩子疏於管教,但顯然,林林並不是教育的缺失,而是教育的越界。
很多父母根據自己的想法給孩子設定了很多的期望和規矩,而不管這些期望和規矩是否合適。
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採取的是強制措施,把孩子當成機器而不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個性的人。
這樣的父母,他們所有的教育方式都披著"一切為了孩子好"的華麗外衣。
在《原生家庭》一書中,作者把這種父母定義為操控型父母。
這類父母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孩子必須服從父母,透過情感、金錢、精神和生活控制來達到操控孩子人生的目的。
他們的孩子沒有思想、沒有人生目標,為父母活著,是父母操控的機器。
一個孩子被父母操控得連青春期的叛逆都不存在了,想想這該有多可怕。
對林林這一類孩子來說,這樣的家庭教育對他們的人生一定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他們也不想或無力去改變。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其中一種嚴重傷害。
但更可怕的是,許多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是對孩子的傷害。
他們固執地認為自己為孩子的人生鋪設了一條平坦的道路,給孩子準備了所有的人生必需品。
孩子一生無憂便是父母最大的祈求。但他們也許沒有想過,孩子終究會走上社會,獨立生活和工作。
我們愛孩子,但並不是我們自認為愛的方式和行為,就能給孩子一生的庇護。
你認為是最無私、最完美的愛,也許正是一種深深的害。
愛是有邊界的,感情的邊界、行為的邊界,都是父母需要思考和把握的。
越界的教育有可能比缺失的教育後果更嚴重。
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要經常駐足回頭審視一下:我們的教育方向對了嗎?需不需要糾偏?
也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並不知道自己在教育中的誤區,那麼,最有效的方法是多看書、多借鑑孩子成長和教育的案例,從別人的觀點中得到啟發和思考。
我們今天的思考:你認為林林會幸福嗎?我們要如何教育孩子?
我是榕芷蔓蔓,感謝你的閱讀,如果你對文章有所感觸,歡迎點贊、關注。
我將持續分享成長和親子故事,期待每天在這裡[玫瑰]與你相遇[玫瑰],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