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毛澤東的魄力無人能及?我們從他指揮的“遼瀋戰役”中可以酣暢淋漓地看到毛澤東無人能及的大魄力!
周恩來曾說,三大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只用8天時間就攻克了濟南。此戰後,美聯社評論,自今以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濟南戰役標誌著大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蔣介石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大決戰的條件已經成熟,他沒有料到形勢發展這麼迅速,他還在“堅守還是撤退”之間猶豫,形勢就已經完成大逆轉。
毛澤東是把握時機的絕頂天才,他敏銳地把握住了這個機會,迅速發動大決戰推進解放戰爭的性質實現了突變:此後,國民黨軍日益走向下坡路,而解放軍則日益走向上坡路。
大決戰開始時,國民黨軍隊的兵力還多於解放軍,裝備也比解放軍好,地盤和人口也比共產黨多。但毛澤東看到的是,在關鍵時刻蔣介石還在舉棋不定,於是,他抓住時機發動決戰。
自1946年6月底,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開始,他就一直試圖尋找共產黨的軍隊進行決戰,但毛澤東始終避免硬碰硬,而是不斷在運動戰中消滅敵人並壯大自己,在等待力量逐步平衡。
終於,毛澤東敏銳地意識到國共兩軍力量已經趨於平衡,天平已經開始向他傾斜了。但蔣介石對此卻毫無察覺,因為毛澤東的力量始終是隱蔽的,蔣介石的力量則始終都是在明處的。
正因如此,蔣介石才不知道該進還是該退,等到局勢逐步明朗,蔣介石想要撤退已經來不及了,因為毛澤東已經迅速出手了——他選擇首先在東北發起大決戰,這就是“遼瀋戰役”。
蔣介石經營東北是沒錯的,軍事上可以牽制東北人民解放軍,使解放軍不能入關作戰;萬一不行,他可以把軍隊撤至華中,加強華中防禦,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再走不遲。但晚掉了!
毛澤東選擇在東北發起大決戰,是因為如果在華北,會受到華北和東北敵人的夾擊;如果在華東,會迫使東北敵人決心南撤,無形中幫助敵人實現了戰略收縮,所以,東北成為首選。
而且,這時,其他地區國民黨軍和人民解放軍已經處於相持狀態,這就意味著,蔣介石已經沒有更多的力量抽出來去援助東北了!毛澤東對形勢已經看得太通透了,於是,當機立斷!
毛澤東向來非常看重初戰,一定要初戰勝利,所以,他把大決戰的首選之地放在了東北,因為東北可以穩妥可靠地獲勝,只要初戰獲勝,解放戰爭的時間將大為縮短。
當時在東北的國民黨軍有55萬人,但已經被分割和壓縮在長春、瀋陽和錦州3塊互不聯絡的地區,而人民解放軍已經有百萬之眾。接下來要考慮的是,這一戰,該從哪裡打起呢?
長春在最東邊,錦州在最西邊,而瀋陽的守軍則最多,毛澤東最開始是徵求了林彪的意見,毛澤東給林彪提出的建議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這是毛澤東的主張。
請注意,此時,毛澤東是在徵求林彪的意見,而不是下最後的命令。這是毛澤東偉大的地方。林彪對攻打錦州顧慮重重,擔心久攻不下,反遭敵人兩面夾擊,因而他主張先打長春。
林彪這是十分謹慎的打法,非常符合他的個性,可以減少犧牲,也是非常穩妥和漸進的打法。毛澤東覆電表示同意,但東北野戰軍試攻長春,發現並不容易,轉而改用圍困的辦法。
沒打下長春,林彪表示改而執行攻打錦州的方案。為了配合林彪,毛澤東甚至滿足林彪的要求——部署聶榮臻協助拖住傅作義部。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下決心要求林彪攻打錦州。
直到林彪都已經要攻打錦州了,蔣介石才慌忙從傅作義手裡調集5個師組成援助兵團,直接命令廖耀湘率軍10萬解錦州之圍。在這種形勢下,毛澤東命令林彪迅速攻克錦州。
林彪這時卻擔心兩面受敵,又改了想法,他以林羅劉名義致電中央軍委,想回師打長春。羅榮桓得知後認為不妥,說服林彪撤回電報(撤不回了),改而聯名致電中央表示攻打錦州。
毛澤東收到林彪的電報,非常惱火,因為剛開始他建議林彪打錦州,林彪說先打長春,他同意了;長春打不下來,林彪說可以打錦州,並要聶榮臻配合,毛澤東也照著做出部署了。
可到了關鍵時候,林彪又突然說不打了。這當然讓毛澤東大為惱火了!他的決心已經下了,決不允許再更改了,毛澤東當即覆電,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錦州,對此計劃不應再改!
幸好,毛澤東很快又收到了林羅劉聯名的第二封電報,這才心裡踏實了。東北野戰軍掃清外圍後,只用了一天半,就攻克了錦州。阻援部隊以傷亡數千人的代價,保障了攻錦的勝利。
錦州攻克後,關上了東北的大門,長時間被困在長春的鄭洞國放下武器,和平解放了長春。從瀋陽西出後的廖耀湘兵團被全部殲滅,林彪接著揮師東進,東北全境獲得瞭解放。
毛澤東在遼瀋戰役中顯示出的軍事統帥在掌控全域性時的巨大魄力,林彪在戰術上的非凡成就和羅榮桓在政治上的巨大約束相得益彰,一起催生了“遼瀋戰役”的輝煌戰果。
遼瀋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2萬人,對蔣介石形成致命一擊,大大加速瞭解放戰爭的程序,解放軍擁有了一支強大的戰備機動部隊,能入關的軍隊多達70萬人,解放軍實力大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