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中中
大家都看蘋果釋出會了嗎?說了兩年的“十三香”這個梗,不知道有沒有人“真香”了,準備換手機了呢?
想換手機的理由千千萬,這次的理由可以是為了“電影”。
有個我好奇了很久的問題。不知道為什麼,大部分品牌新手機的釋出會,如果不說是手機,單是那些新功能介紹,我會以為是照相機發售大會。
十部新手機,十部都強調攝影能力的強大。就連“十三香”主打的賣點,也貼上了電影畫質的標籤。
顯然,用手機拍照已經不能滿足地球人了,用手機制作電影才是終極目標。
事實上,用手機拍電影,也不是啥新鮮事。比如說蘋果,就特別喜歡找知名導演拍宣傳片。每年蘋果推出的春節短片,你都能在製作名單中看見熟悉的影業大牛。
2018年陳可辛的《三分鐘》,再到2019年賈樟柯的《一桶水》,還有2020年春節期間推出的周迅主演的《女兒》。在用手機拍電影這方面,蘋果也不能說是不努力。
說起來,這三部短片還有另一個共同點——都是在重慶取景拍攝的。這波是重慶人的勝利!
其實當年《三分鐘》和《一桶水》這兩部短片的出現,也引來了不少爭議和批評。因為雖然它們打著“iPhone拍攝“的噱頭,但在拍攝時卻藉助了大量的外部專業工具。
外接鏡頭、無人機、穩定器……《三分鐘》製作費用甚至高達700多萬元。這種情況下拍攝出來的成品,確實很難以讓人信服“iPhone拍電影”的真實性。
這種配置,簡直讓人想說一句“我上我也行”。
在接連兩年的失敗之後,蘋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去年就找來了《隱藏人物》的導演西奧多 · 梅爾菲和大家都愛的女神周迅,拍了《女兒》這部短片。
和前兩部相比,《女兒》是實打實的iPhone 11 Pro直拍,全片高達95%的鏡頭單純靠手持手機獨立拍攝完成,謝絕了一切“外掛”。
相比成片而言,《女兒》的幕後花絮其實更為驚豔。因為在幕後花絮中,我們可以看到導演“腦洞大開”的各種奇思妙想,感受專業人士對器材的運用以及各種拍攝手法的呈現。
對於喜歡用手機拍影片、拍vlog的人來說,完全可以把這些花絮當成教程來看。
這個一鏡到底的鏡頭,就是導演全程手持iPhone 11 Pro拍攝的,主要運用了手機的超廣角和2倍變焦功能,在保持鏡頭動線的同時還原人物臉部細節。
當然最值得讓人記筆記的,就是導演“放哪都能拍”的拍攝手法。
在車裡找東西的鏡頭,導演直接將手機放進了汽車的儲物格里。
要拍車內的全景,那就乾脆把手機粘在後視鏡上。
用支架把手機綁在輪胎上,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天旋地轉。
當然也要適當利用道具。用塑膠瓶製作圓筒當前景,營造出夢幻的圓框視覺效果。
把這些技巧都學懂,想隨時隨地用手機拍大片,手殘黨如我大概也能做到。
說了這麼多,手機拍攝電影似乎都是短片。那有用iPhone拍攝的電影長片嗎?當然是有的。
諾蘭的好朋友——史蒂文 · 索德伯格,也是響噹噹的好萊塢大師級導演。他執導的驚悚片《失心病狂》,就是全程用iPhone7拍攝的。
而史蒂文 · 索德伯格用手機拍電影的原因,倒不是為了追求恐怖的試聽效果,圖的就倆字——方便,能極快地工作。畢竟這臺“攝影機”是如此輕便,能迅速地將他想出來的創意付諸實踐。
“如果你要把一臺攝影機粘在牆上,那實在太奢侈了。” 史蒂文 · 索德伯格說道,“但如果你想要一個貼在牆上的鏡頭,你不一定非得在牆上打一個洞,然後把攝影機放在後面。這(iPhone)是絕佳的工具。”
拍完《失心病狂》,嚐到手機拍攝甜頭的史蒂文又用iPhone 8拍了《高飛鳥》。
這樣看來,我們和大師之間的差距,可能只是對“方便”的靈活運用而已。
所以看完這麼多大師的小技巧,用手機拍電影,你心動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