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16日,歐洲議會以494票支援、103票反對、72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一項俄歐關係報告,建議歐盟對俄羅斯保持更為強硬的立場。但令人意外的是,即使是這樣的法案,歐洲人也要捎帶上中國:
歐洲議會在透過該報告後發表的宣告說,歐盟需要與美國和其他夥伴結盟,以共同抵制俄羅斯和中國削弱世界民主的努力。
據報道,該報告向歐盟提出了多條反俄政策,包括呼籲歐盟擴大反俄製裁,考慮加強歐洲的防務能力,以及制定最大限度地降低歐盟對俄羅斯的能源和金屬依賴的戰略,並準備在“認定(選舉)不公平並違反民主原則”的情況下,不承認俄羅斯議會選舉的結果等。
從力度和波及範圍而言,這份報告完全可以堪稱是近幾年歐洲人對俄羅斯最強硬表態。當然鑑於近些年歐洲人與俄羅斯之間越來越糟糕的關係,歐洲議會提出這樣的反俄建議也不算太離譜,然而這份報告將中國也帶上,這就確實有些“反常規”了:
除了大罵中國和俄羅斯“削弱世界民主”之外,歐盟本月輪值主席國斯洛維尼亞總理亞內茲-揚沙還在報告發布的同一天致函歐盟各成員國代表,宣稱中國破壞歐洲秩序穩定,讓歐盟與中國關係嚴重受損。
除此之外,亞內茲-揚沙還揚言在下個月5日舉行的歐盟領導人非正式晚宴上,將召集各成員國代表共同商議應對中國的具體措施。
那麼歐洲人這是終於瘋了嗎?其實若能對該法案出臺的相關背景細節有所瞭解,這種“反常規”卻也在預料之內。
首先,這是歐洲議會近期連續推出的反華“組合拳”之一。
就在9月1日,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就以60:4的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一份涉臺報告,呼籲歐盟提升與臺灣的“政治關係”;
再到9月15日當天,歐洲議會以570票贊成、61票反對、40票棄權的壓倒性結果透過一項“新歐中戰略報告”,該報告一方面稱中國是“重要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卻打著“人權”旗號攻擊中國,對涉港、涉疆、臺灣等問題指手畫腳,並宣稱中歐之間是“制度性對手”。
所以短短半個月之內,一面拿臺灣問題說事,一面攻擊中國“人權”,一面還指責中俄關系,歐盟這波反華攻勢,顯然是經過精心準備的。
其次,在歐洲議會上帶頭提出該報告的正是立陶宛前總理安德留斯·庫比柳斯。
畢竟人人都知道近期中立兩國之間發生了很不愉快的外交摩擦,立陶宛人“夾帶私貨”,攻擊死對頭俄羅斯的同時把中國也一塊罵,那確實“可以理解”。而亞內茲-揚沙對中國所謂“破壞歐洲秩序穩定”的指責,說的正是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這件事。
但我們想反問歐洲議會和立陶宛人的是,若不是你們先攻擊中國,中國哪來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和你們針鋒相對的閒情?自己血口噴人在先,遭到反擊後立馬又來一招惡人先告狀,歐洲人在“無恥”這件事上,的確一直是發揮穩定。
那麼既然搞出了這麼大陣仗,是不是說明歐盟終於要在近期大幅改變他們的對華政策,徹底與美國綁定了?其實倒也不然。
因為首先,歐洲議會雖然名義上是歐盟的最高立法機構,但其立法結果對歐盟並不具有強制約束力,這種決議結果,更多隻是一種政治表態;
其次,歐洲人這波如此能“跳”,恰恰是他們被中國的反制措施搞害怕了:
除了正常的外交與輿論反擊外,中國更是在近期加強了與俄羅斯的關係,甚至在8月份與俄羅斯舉行了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
而這種“中俄軍事結盟”,顯然是西方人最害怕的一件事。趕緊搞一波外交輿論攻勢進行反擊,將中俄合作關係汙名化,是歐洲人必然的條件發射。
最後,在反華的同時,歐洲人並沒有把事情做絕:
與面對俄羅斯時的“事無鉅細”相比,歐洲議會在對中國的具體“懲罰”措施上其實非常模糊;而在那份“新歐中戰略報告”中,更是直接強調中國依然是“歐洲重要的合作伙伴”。這些態度細節都表明,歐洲人還是很清楚面對中國時的“紅線”到底在哪裡的。
歸根結底,歐洲議會出來搞這種反華噱頭,恰恰正是如今歐盟面對中國時又愛又恨又怕的矛盾心理的展現:歐洲人骨子裡就看不慣中國,但又捨不得來自中國的財富,更不願看到中俄結成聯盟。
所以想來想去,歐盟也只有讓在歐洲政治生活中一直充當“花瓶”角色的歐洲議會來搞這麼一波事,才能在不真正惹怒中國的同時讓自己對美國和歐洲社會的反華勢力有個交代,保住自己的面子。
但如此色厲內荏的歐盟,今後還能在中國面前演好“強大的西方”這個角色,讓自己在反華浪潮中賺得盆滿缽滿麼?
面對這些反華決議,我們對歐洲人,只能報以最大的同情和憐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