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國的入侵物種,想必大家應該已經捻熟於胸,植物中有如雷貫耳的水葫蘆和加拿大一枝黃花以及曾被用來當豬草的空心蓮子草、動物則有大家喜歡吃的小龍蝦以及有著粉紅色卵的福壽螺以及大到嚇人的非洲大蝸牛等等。
這些物種無一例外都是識別度很高,大家一眼都能將其分辨出來,儘管大部分時候只能聽之任之,不過至少知道這是一種有害環境的物種!但在我國南方卻有一種入侵物種已經潛伏繁衍了將近40年,甚至還傻傻分不清被當成了本地物種,這就是麥瑞加拉鯪,來自東南亞的一個魚種。
麥瑞加拉鯪還是草魚,誰能分得清
土布丁(網名)是來佛山遊玩的,他初中的老同學在佛山裡水混得還不錯,他聽說同學這裡的魚很好釣,這次來佛山特地跑過來釣魚。這土布丁本名姓氏侯,我們一般叫他侯哥,在浙江時釣魚極度瘋狂,可以在連續一個月除了上班就是釣魚,春夏秋都能釣到深更半夜,冬天實在太冷,只能躲家裡發抖。
這回到佛山裡水可是過足癮了,這魚一條接一條,憑侯哥的技術,簡直就是下杆就吃食,起竿就上魚,釣起來的有羅非魚,還有草魚,不過這草魚看起來有點怪怪的,心想這草魚怎麼到了佛山就變白了。
臨近中午時分,這侯哥提起大桶的魚騎上電摩就回朋友家了,跟朋友說怎麼這裡的草魚發白,是不是水裡遭受汙染了?這朋友愣了下,看了看他桶裡的魚哈哈大笑,這是麥瑞加拉鯪魚,這裡一般叫“麥鯪魚”,和草魚確實很像,但它的原產地在東南亞。
麥鯪魚究竟是怎麼來到中國的
麥鯪魚的主要出產國印度和孟加拉水域,這是一種營腐生的底棲魚類,有點像鯉魚,身體左右對稱,流線型,體高差不多相當於頭長;圓鱗,頭無鱗;吻鈍,常有孔;嘴闊,橫開;上唇一體,下唇不連續.....還是看圖吧,描述實在比較蒼白。
麥鯪魚很好養殖,水域即使稍稍受到汙染也能活得很好,在水庫、湖泊、池塘、江河中都能正常生長,耐低氧和抗病能力較強,麥鯪魚活得很自在,特別是在印度和孟加拉這些遭遇汙染的水域也能成活,甚至在養殖時都可以用處理後的中水。在養殖的第一年即可增重到600~700g,長勢在頭兩年比較好,之後慢慢放緩,但麥鯪魚在天然水域能活12年以上。
鑑於麥鯪魚的多種優勢,我國在1982年從印度引入養殖,初期在雲南試水,果然非常不錯,到了現在已經成為兩廣和海南、福建、雲南省一帶重要經濟型魚種,養殖時飼料來源比較寬,主要攝食浮游植物、高等植物、有機碎屑以及麥麩、玉米粉、花生麩等為主。
麥鯪魚和草魚到底有什麼區別
麥鯪魚和草魚的體型上確實非常類似,不過仔細看兩者的頭部特別是嘴等的區別還是挺大的,另外兩者的魚鱗顏色,草魚偏深色,但麥鯪魚明顯就偏黃白色,另外胸鰭背鰭以及尾鰭的差別也是類似,最大的區別是眼睛,麥鯪魚的眼睛上部為紅色。
據說另一個區別則是麥鯪魚儘管生長速度很快,屬於淡水大型魚類,但最重很少超過20斤,而草魚最大能超過50斤,但這個區別方法有意義嗎?,畢竟我們很少見到如此大型的魚類。
當然這是兩者對比的條件下,如果只看到麥鯪魚,並且此前從未聽說過這種魚時估計都有點懵,看著像草魚那就當草魚唄,其實就算當成草魚也沒啥事,不就是吃嘛,吃法也差不多,煎炒烹炸清蒸紅燒都沒問題,味道同樣鮮美。
聽起來相當不錯的一種魚,怎麼就成了入侵物種?
可能很多朋友沒聽說過麥鯪魚,但一定知道羅非魚,或者大家也稱非洲鯽魚,但它並非和鯽魚一樣屬於鯉魚科,而是屬於羅非魚科,這在非洲也算是一個大魚種,總共有100多中羅非魚,它們生成快、產量高、食性雜、疾病少、繁殖力強等優點。
羅非魚的另一個特點是沒有肌間刺,因此可以剔出晶瑩剔透的羅非魚肉直接做魚排,相當不錯,這讓不喜歡多刺魚的美國人也很喜歡,因為它的價格也很便宜,我國在1956年首次從越南引入莫三比克羅非魚,養殖量很大,甚至還出口到美國,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佈的資訊,2019年中國進入美國的羅非魚單價為1.71美元/千克,價格也不低。
但因為如此,羅非魚在很久以前就從養殖水域跑到了自然水域,廣東、廣西以及海南等比較熱的區域,羅非魚在自然水域氾濫是比較嚴重的,因為它們是雜食性魚類,而且是繁殖方式比較特別:口孵,在魚卵階段沒有天敵,因此孵化率很高。
因此大量繁殖的羅非魚擠佔了本地魚類的空間,採食了原本屬於本地魚類的餌料,結果就是羅非魚的地盤日漸擴大,而本地魚類卻已經到了青黃不接的程度。
麥鯪魚的情況儘管和羅非魚有些不一樣,但它們崛起的方式卻有些類似,麥鯪魚耐低氧和抗病能力較強,抗寒能力顯著高於土鯪,當水溫降至7℃時仍能正常活動,並且麥鯪的生長速度比土鯪快。
麥鯪魚食性比較雜,啥都能吃,而且它們繁殖能力極強,通常每公斤體重可產卵100,000-150,000枚,儘管卵損失率比較高,但由於產卵數量太大,因此存活的數量仍然非常高,再有就是上文所說的耐汙染,抗病,使得它們在本地魚種中沒有敵手。
由於麥鯪魚的經濟價值比較高,福建、雲南、海南、廣東和廣西等南方地區普遍作為經濟魚類養殖,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棄養或者洪水等原因讓魚類逃入自然界,結果對本地魚類產生了影響。
因此在上述這些區域,麥鯪魚成了最成功的的入侵者,也成了垂釣愛好者主要釣到的品種之一,網上還有專門用於垂釣麥鯪魚的餌料和攻略,大家也常吃麥鯪魚,不過麥鯪魚不像羅非魚,細刺太多,很多地方是作為鱖魚、鱸魚等肉食魚養殖的餌料魚,也算是形成了一個產業,不知道這到底算好事還是壞事。
生物入侵:吃能解決問題嗎?
相信老饕們一定有個想法,這麥鯪魚、羅非魚以及小龍蝦都是能滿足口腹之慾的美味,在中國還能氾濫?分分鐘吃到它們懷疑人生,但您要是這樣理解那一定是錯了!
比如吃小龍蝦的時節裡,每斤的價格經常在十幾二十塊以上,有的時候甚至在三十以上,相信您一定會認為,這麼貴的小龍蝦,山野河塘裡的小龍蝦早已被捕捉一空,其實這樣想那就有失偏頗了,市面上出售的小龍蝦,99.99999%都是養殖的,偶爾能買到有人去抓的小龍蝦,而這則是可遇不可求。
2019年5月30日,《光明日報》刊發了一篇“大家可能對小龍蝦的力量一無所知”的文章,警告雲南小龍蝦入侵,已經登上《雲南省外來入侵物種名錄》!小龍蝦已是以Ⅱ級嚴重入侵物種,緊排在Ⅰ級惡性入侵類包括微甘菊、鳳眼藍(水葫蘆)、褐雲瑪瑙螺、小管福壽螺後,和牛蛙、美洲大蠊等並列成為雲南省入侵物種的榜眼!
這種原產於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克氏原螯蝦是19世紀透過上船的壓艙水進入中國的,由於氣候合適,適應能力極強,繁殖能力極強,一次產卵上千粒,年繁殖3-4次,已經成為入侵本地的優勢物種,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除了西藏和新疆以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田間、溝渠以及湖泊和稻田,到處都是小龍蝦,特別是南方水域,其氾濫程度堪比福壽螺!
要吃就去野外抓?就小龍蝦的商業化路線而言,抓明顯是不夠的,而且大小不一,產量不穩,養殖顯然更合適一些,因此你買到的小龍蝦基本就是養殖的,而且各位吃得越狠,小龍蝦氾濫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促進了大量養殖,那麼就會存在逃離的可能性(比如自然災害洪水塌方等),所以一個物種氾濫後,靠吃是不可能搞定的。
本文開頭提到的加拿大一枝黃花、水葫蘆等那更是無法消滅,與其等到氾濫後再解決,不如將這些物種阻擋在國門之外,當然還有一些氾濫的則是寵物養殖後放生導致的,比如南方水域中的清道夫以及鱷龜等等,防止生物入侵,人人有責,希望每個看到的人都注意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