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許多人在關係裡總是在解釋。
一位男士約會遲到了半個小時,見到女朋友後一個勁地解釋:
“我一下班就準備過來了,結果我正準備走呢,突然被領導叫過去開會,我又不好意思不去。
畢竟上個月剛加過工資,誰也不敢跟老闆對著幹麼不是?
結果一開會半個小時過去了,我趕緊往這裡趕,路上又實在堵車……”
這樣解釋很久,直到女朋友聽到煩為止。
有位女士的老公收入比較高,她便長期不上班,一直在家做家務、帶孩子,開支全靠老公支撐。
每次當她找老公要錢時,都要先解釋半天:
“我想給孩子再報個鋼琴班,學鋼琴不僅能讓孩子多個興趣,還能提高她的素養,免得孩子整天無所事事地玩遊戲……”
“我看別人家的洗碗機都挺好用的,省電省水還省時間,省下來多出來的洗碗時間我都可以給孩子輔導作業了……”
“上次那筆錢花得很快,是因為正趕上好幾個朋友結婚送禮,送太少了拿不出手,這個月的生活費就不夠用了…… ”
總之每筆錢都要先解釋出一個合理的去處,然後再向老公提出要錢。
還有的人,提出要求,希望對方做什麼事情也會先解釋一下。
有位女士平時包攬了大部分家務,有次因為太忙,來不及洗碗,希望老公來洗,提要求的時候也不忘解釋:
“我臨時要出去一趟實在來不及了,這次你把碗洗一下吧,平時大部分家務都是我做的,只是洗個碗而已,不麻煩你吧?”
可是你猜怎麼著,上述提到的幾位,親密關係都不是很愉快。
遲到的那位,要解釋很久女朋友才不再生氣。
那位全職媽媽,每次要錢還是要看老公臉色,而且很多時候老公都不情不願。
讓老公洗碗的那位女士,解釋了這麼多,老公還是不肯洗碗……
許多人漸漸發現,在關係裡,解釋似乎是一件很多餘的事情。
01
解釋,會否定對方的感受
上文中那位男生,因為遲到惹女朋友不高興了,於是不斷地解釋自己為什麼遲到,結果女朋友更加不高興了。
看起來他好像很在乎對方,怕對方想歪,主動告訴對方背後的因由。
可也因為如此,他否定了對方生氣的感受。
對方遲到了,自己等了半天,浪費了很多時間,就是會生氣,這本來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而當男生不斷解釋自己遲到的理由時,就默默傳遞出了一個資訊:
“我又不是故意遲到的,我是實在沒辦法,你再生氣就是不懂事,就是無理取鬧。”
男生遲到真的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嗎?當然不是。
他可以拒絕老闆,堅持自己有急事,也可以跟女朋友資訊溝通一下,提前打個招呼。
也就是說,在讓老闆滿意和讓女友滿意之間,當時的他認為讓老闆滿意更重要。
而解釋就是把責任推給了老闆和女友,是老闆太過分,下了班還要人開會,是女友不懂事,不體諒他的工作。
於是主要責任人——自己,被撇得乾乾淨淨,彷彿自己是最無辜的。
要知道,女友真正想聽的並不是解釋。
女友希望他看見:“我很期待跟你見面,所以很守時地來了。
但是等了很久,等得很無聊煩躁,而且搞不清狀況不知你為何沒來,心裡沒底怕你不在乎我。”
此時男生還要再向對方表達出自己其實很在乎對方,但是也在乎那份工作。
希望在老闆那裡留下個好印象,能更好地得到晉升,相信女友很快可以體諒和理解。
在關係裡,誰付出得多一點,少一點都不算是問題。
真正的問題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被對方看見,自己的不安被對方療愈。
當能看到對方真正的需求、感受時,解釋就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了。
02
解釋過多,意味著不信任
再說說找老公要錢,總喜歡解釋的妻子。
不明就裡的人可能會認為,妻子在家裡做家務帶孩子,丈夫給錢、給家用是理所應當,為什麼還要推三阻四。
卻不知妻子的態度,也影響了丈夫給錢時的態度。
當妻子不斷地解釋,這筆錢花在哪裡,為什麼要這麼花,有什麼意義……
其實是在告訴對方:“我不相信你會大方乾脆地給我錢,我必須把每筆賬解釋清楚。
我也不相信你認可我在家庭裡付出的勞動和價值,不相信你是愛我的,不相信你想為我付出,想讓我高興。”
如果對對方、對關係有很深的信任,大可以大大方方提出自己的需求,在對方提出疑慮的時候再進行解釋。
既然夫妻本是一家人,自己在做家務、帶孩子的過程中也付出了勞動,只是工作的形式不同,那麼錢就理所應當是自己也應該享有的。
花自己的錢,只要在可以承受的範圍,本該理直氣壯。
而上來就先解釋一通,很容易讓對方感覺自己是個“壞人”,是個不會輕易付出的“小氣鬼”,必須要有合理理由才肯付出。
同時也暗示對方:“我用你的錢是不對的,必須要經過你的同意才行。”
這種暗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對方,讓對方更加不想為你花錢了。
同理,上文中想讓老公洗碗的女士也是同一種思維模式。
她並不打心眼裡認為家務本就該是兩個人一起分擔的,她預設這些都是自己的任務。
當她起了老公一定不會幫助自己的念頭時,就會反覆解釋為什麼自己沒法去做。
而她的不信任,也一定會被她老公接收到,從而更加抵制做家務。
03
想解釋時,覺察一下自己的心虛
有句話叫“解釋就是掩飾”,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掩飾什麼呢?掩飾自己的心虛,掩飾自己的不安,掩飾自己的自責。
當一位女士默認了家務都是自己的責任,一旦哪件家務沒有做好,就會產生自責的情緒,會指責自己不是個好妻子。
她就會拼命向別人解釋為什麼這件家務沒有做好,而實際上首先指責她的,是她的內心。
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那些對自己要求嚴格,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一般也是很喜歡解釋的人。
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內化父母”。
如果我們的父母在童年時期對我們有過度苛刻的要求,一旦達不到,就會指責我們。
久而久之,這種指責的聲音就保留在了我們的內心深處。
一旦某些事達不到我們的預期,就會隱隱自責。
當事情不如意,不順利時,這種自責的聲音就會自動在腦海裡翻來覆去地響起。
這就是“內化父母”,在心裡對自己提要求,要求我們必須把所有事處理完美,不然我們就是無能的,不努力的。
這時,我們內心是極度脆弱的,很怕有人真的指責自己。
於是在別人指責之前,“先下手為強”,為自己解釋,找一些理由開脫。
所以當我們又有了解釋的衝動時,不妨先按一下暫停鍵,聽一下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我是對這件事又自責了嗎?
我在懊悔這件事沒有處理完美嗎?
還是我覺得自己不配向對方提要求?
先看見自己這份心虛、懊悔,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錯”,先取得自己的諒解。
然後你會發現,向對方解釋的衝動消失了,也不再在乎對方是否會指責、支援自己。
事實上,有不少女性都反映,當她們不怎麼向對方解釋過多後,反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尊重和愛。
自己的心虛少了,自責少了,可以理直氣壯地愛自己了,多半也會收穫更多的愛。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關係中,有求不得是正常的。
重要的是,這些求而不得反映了我們內在什麼樣的空洞和創傷。
藉由關係這面鏡子,發現自己對自己的苛責,給自己漸漸鬆綁。
記住,能療愈自己的,只有我們自己。
作者 | 止水 療愈師,擁有中科院心理諮詢師資格證,IHNMA 國際催眠師資格證,致力於探索人性的深邃與偉大。